没有 985/211 的条件,但不代表二本的学生没有梦想【月诚故事】
标题: 《没有 985/211 的条件,但不代表二本的学生没有梦想【月诚故事】》
今早的知乎热榜上,当前排名第一的话题《如何看待徐州工程学院一学生本科发了十篇 SCI 并全奖直博香港城市大学? - 知乎》非常具有现实意义。话题中的主人公是徐州工程学院 2017 级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毕业生“万仲禹”同学。
首先,为什么这个话题能够登上热搜呢?答案很简单。因为这个话题具备了热议话题所必须的“戏剧冲突”,而且这个话题当中的“戏剧冲突”不止一个。
譬如,第一个“戏剧冲突”的关键词是“二本学生”、“梦想”和“科研”。很多学生或许会因为没有考入“985 / 211”重点学校就放飞自我,混日子或者在宿舍里打游戏,而“万仲禹”在高考失利进入二本之后,却依然没有放弃做科研的信念,大学四年休息的日子加起来不超过两个月,最终在本科期间发表了十篇 SCI 论文,并获得了直博香港城市大学的机会。在“万仲禹”同学的亲自回答中,他最后是这么写的,“……我亲自来写这个回答,也希望成千上万的二本学生看到,我们没有 985/211 的条件,但不代表二本的学生没有梦想,没有权利去追求科学的真理。”
从结果上来说,“万仲禹”目前已经实现了他个人的人生阶段性目标,完成了从二本学生到香港名校的华丽转身,也为许许多多的二本学生树立了榜样,可喜可贺!
第二个“戏剧冲突”的关键词是“学术灌水”、“内地科研”和“直博香港”。“万仲禹”为了去见识更广阔的世界,选择了申请香港的两所大学。在“万仲禹”同学的亲自回答中,他是这么说的,“……我在申请博士的时候没有考虑除了香港地区以外的学校,主要是,第一我内心只想为祖国做贡献,第二是我认为眼界很重要。所以我一开始陶瓷了 HKU 和 CityU 的两位老师,……在这里我要澄清我的老师王老师和 HK 的那两位并不相识,陶瓷都是我自己来的。……我发自内心感谢王老师没有嫌弃我二本学生的身份,他在我的科研道路上帮了我很多,也寄予我很多厚望,给了我这个机会让我从苏北的二本学院走出去,去见识更广阔的世界。……”
要知道,二本院校,尤其是生化环材专业,在教学力量和实验设备等众多领域确实不如全球顶级或者国内顶级的专业院校。“万仲禹”在缺少高精度的实验设备和有水平的指导老师的情况下,能发 SCI 文章已经很不错了。尤其对于生化环材专业来说,将来想要在科研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一些,那么找个好的实验室且跟个好老板读博可能是唯一的最优解。因此为了能够去到一个有实力条件的好平台,本科阶段多发论文确实是一个非常实用的有效方法。然而这也正是导致话题争议的主要关键点。
不少人认为“万仲禹”发表的论文属于含金量很低的“学术灌水”。譬如据答主“七海千秋”分析,“批评万同学的人,明显是弄错批评对象了。真要批评学术质量和学术品位,那也应该是批评万同学的老师Q. -D. Wang。……这件事情很明显,Wang 老师在灌水,找了一位勤奋的本科生给自己干活。这位 Wang 老师应该是个青椒,否则不至于找不到硕士博士,要找本科生给自己干活。当然,这一切也不一定都是 Wang 老师的错,可能和校领导制定的人事政策有关系——也许,Wang 老师如果不大力灌水,就会被校领导扫地出门,甚至被逼得像复旦姜老师那样来个天生万物以养人。怎么说呢,这大概是众生皆苦吧……”
怎么说呢?Wang 老师在灌水或许是真的,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做科研需要每年发表多少篇 SCI 论文都是与职称晋升考核相挂钩的。这样必然会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学术灌水”问题。结果这就引发了一种论调,让很多人误以为国内科研环境的灌水、造假、学阀等问题非常严重,让不少人误以为国外的科研环境非常“干净”,想要做好科研就得去国外。
譬如自媒体大号“人间theLivings”在《为什么越来越多博士逃离科研? - 人间theLivings的回答 - 知乎》当中分享的一篇付费文章,主人公“周行远”是一位标准的清华超级学霸,每天只睡 3 个小时的生活,结果从大一考试不及格冲到专业总成绩全年级第二,后来在国外读博士,又立志回国献身科研的故事。因为对科研的痴迷,“周行远”被同学们成为“真人”。
“人间theLivings”在文章中写到,“……本科毕业后,我继续留在学校硕博连读,而真人申请到美国读博深造,师从一名在业界颇有名气的学者。博四那年,我们专业的行业大会在美国旧金山召开。这是业界盛事,全球相关领域的研究者都不会错过这次与顶尖同行交流的机会,我也有幸申请到了参会名额,在那里见到了阔别 3 年的真人。真人变得更成熟了,举手投足也更自信了。他换了一副黑框眼镜,穿着白衬衫,远远走来,有了一丝美式精英的味道。我俩紧紧拥抱了一下,那种熟悉的感觉立刻又回来了——衣服里面的真人,没变!会议设立了冷餐会,让大家自取少许食品,自由交流。看似随意聊天,实际是分享见解、扩充人脉的好机会,真人时不时会和一些参会者打招呼,这些人的名头都颇有分量,在美国学术圈有一席之地。按照我以往的参会经验,这些「大牛」们骨子里是相当傲慢的,尤其是对待非欧美的面孔,一旦他们觉得你学术水平不行,研究的都是欧美玩儿剩下的东西,他们就会以礼貌而客气的方式迅速结束谈话。但他们看到真人时,都无一例外地表现出亲切的热情。印象最深的是一位来自台湾的教授——此人我早有耳闻,他早年就在美国大学里取得了终身教职,是华裔学术圈里的「大牛」——他走过来不住地拍着真人的肩膀,用纯正的美式英语连连赞叹:「你上个月发的文章我看了,非常有创见,你的天赋让我赞叹!」真人则用依然带着一丝家乡口音的英语应答,非常从容。……”
那么这位曾经立志于科研报国的“周行远”同学后来怎么样了呢?根据“人间theLivings”的文章描述,“……在国外读博士还一心立志回国献身科研,对专业是发自肺腑的爱。回国之后,他进了一个央企的总部研究院。其实得知他的工作单位时我就有点隐忧,又不忍心泼他冷水。前段时间他告诉我,他从研究院辞职了,从此告别科研圈。(全篇均为真人真事,谨以此致念求学时光。)……”
事实上,“人间theLivings”的这篇文章属于非常典型的自媒体文章,非常具有情绪煽动性。还记得吗?曾经的自媒体大号咪蒙旗下团队“才华有限青年”的文章《一个寒门状元之死》当时也说文章写的都是真事,最终由于打着非虚构写作的标签而又不实,遭到全网封禁。虽然目前不清楚“人间theLivings”的这篇文章到底是不是非虚构写作,但现实中,假如这篇文章中的主角“周行远”同学回国之后,选择进入国内高校做科研的话,完全可以获得更多更好的机会。毕竟高校的第一标准是科研文章,只要能够在国际顶级专业期刊上发表出过硬的论文,“周行远”完全可以实现他的科研梦想。即便像文章中所说的“从研究院辞职了”,也可以再读博士后,将来去高校当个教授。高校才是真正做科研的地方,因此“周行远”大可不必像文章中所说的“从此告别科研圈”。
抨击国内科研环境和制度的评论真的不少。问题就在于,到底谁在抹黑国内的科研环境和制度呢?抹黑国内的科研环境和制度又到底会对谁有好处呢?
根据知乎话题《国外学术圈真的有那么干净吗? - 何林的回答 - 知乎》答主何林介绍,“如果从广义的学术腐败:数据造假,学阀政治,利益分配等现象看,国外并不比中国干净多少。首先假定你说的国外是美英法德日: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的学术圈腐败是出了名的(之前还有文章专门研究他们学术近亲署名的问题),俄国最近缺钱,基础科学水平江河日下,学术丑闻也不少,这里就不和更烂的比了。……英美的学术可以说是最具活力,当然也就没那么‘干净’,(英国体量小就和美国捆在一起分析了):单看撤稿数,美国过去一直是最多的(当然美国文章也最多)。就目前看,中美两家文章总数最多,撤稿总数也最多。当然绝对数量还不能说明问题,要看撤稿率。……但是,但是如果你排除掉那些‘垃圾论文’,中国在正经期刊的论文(比如 nature index 收录的知名期刊)的撤稿率其实和美国基本一样, 都在千分之零点四左右 。因此如果你觉得英美的学术圈比中国‘干净’很多,恐怕只是‘the grass on the other hill is always greener’的误解(外国月亮真的圆么?)中国确实需要好好整顿学术圈的风气,确实需要更多饶毅这样的吹哨人去检举揭发学术不端。但是国人也不要妄自菲薄,上升到什么民族根性之类的自恨的地步,尤其不要臆想国外学术圈有多‘纯洁’,过去几年震惊世界的科研造假事件也都是欧美干的:harvard 的 stap 干细胞事件,harvard 的心脏干细胞事件,硅谷的滴血检测事件,伯克利的伪造元素事件,普渡大学的研究剽窃事件,贝尔实验室的有机晶体管事件等等。至于经费分配,业内大佬垄断,大佬剽窃别人的 idea,审稿人恶意阻挠文章发表等问题在英美也是层出不穷,不要因为自己对国外了解的少就以为国外比国内好很多。任何缺乏监管的但又有可能带来巨大利益的人类活动都会滋生腐败,是否更干净?只是驱动力和代价的平衡而已。……做为在美国学术圈(业内 top5 的两所大学)待了十多年的人,个人认为在美国,学术不端行为发生和被公开惩处的实际比例大约在 10:1 左右,例如数据不准确,发生比被撤稿肯定高得多(现在那篇砷替代磷的 sicence paper 还好得很,虽然几乎所有人都知道那是扯蛋研究),而多数一次性撤稿的 lab 其实并没有公开的处罚,但是今后在领域里的名誉受损是必然的,而且应该会影响今后的 funding 申请(之前有研究显示造假被抓对老 pi 的影响比新 pi 小的多,而 retraction watch 上 98% 的 retraction 的作者只出现了一次)。至于中国具体情况如何,我确实就不得太清楚了。”
划重点,答主何林是一位“在美国学术圈(业内 top5 的两所大学)待了十多年的人”。根据何林分享的数据,中国在正经期刊的论文(比如 nature index 收录的知名期刊)的撤稿率其实和美国基本一样, 都在千分之零点四左右 。
换句话说,国内外的科研环境和制度并不存在谁比谁更优越一些。刻意抹黑国内科研环境和制度的言论增多,只能说明国外媒体在舆论战中的渗透经验更丰富一些。
知乎话题《国外学术圈真的有那么干净吗? - 知乎》有位匿名答主分享了一个真实故事,“想多了,都不干净……说这么一个事情,我们组在某个领域中偶然发现了一个新的现象,然后开始做这方面的研究。这是一个小突破,算是某一个非常小的领域开山之作了。但是,后来美国某个比较强的组也进入了这个领域,和我们组开始竞争。大家都知道,目前科学期刊实质上是被英语国家所把控的,而恰好美国这个组的老板是该领域顶刊的审稿人(非生化,刊物比较少)。那么后续的事情就变成了,无论我们组做多大的努力,只要是该领域的文章,那么必定会被卡。那么我们的文章要么想办法绕开这个领域,要么转投影响因子低的刊物。长此以往,我们组在这个领域的话语权必然就逐渐下降,最后不得不退出这个领域的竞争。这只是我们组自己的经历,但这绝不是危言耸听,甚至某种程度上是非常常见的现象。”
由此可见,国际主流的学术圈子目前还是被英美学阀所掌控着的。毕竟人家这么多年建立的科研圈生态环境和平台,短时间内也确实很难打破这种现状。重点是,为什么总有人始终认为国外的月亮比国内的圆?
回到话题本身,“万仲禹”同学确实非常优秀。根据 2019 年的新闻报道《我校学子在2019 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再创佳绩》,“近日,2019 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成绩揭晓。我校喜获全国二等奖 1项(队员:万仲禹/盛广赏/孙悦,指导老师:赵建强),江苏赛区一等奖 2 项、二等奖 10 项、三等奖 9 项。本次竞赛,数学与物理科学学院精心组织春秋两季及暑期竞赛培训,精选骨干教师对参赛同学进行备赛集训工作,着力提高参赛学子的综合能力和参赛水平。(本报数理学院记者站)”
由此可见,“万仲禹”同学虽然高考没能进入自己理想中的重点大学。但是在本科期间,“万仲禹”同学却凭借着自身的勤奋与努力,争取到了学校精选骨干教师的重点培养。换句话说,“万仲禹”为他自己争取到了更多的资源,这些资源又进一步将他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平台。
譬如“万仲禹”同学曾经发表过对于城市路网的研究论文《[1]虞博翔, 万仲禹, 王豹,等. "互联网+"下城市路网的最优路径选择[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0(9).》,凭借这样的论文,以后去互联网大厂做一名软件工程师完全可以获得高薪收入。不过“万仲禹”同学已经在亲自回答中说了,“我也很清楚将会被放到知乎上来引起大家的热议,因此学生科的老师一开始找我的时候,我是直接拒绝的,因为我很清楚这样的“科研”造神运动会让别人认为我浮躁且功利。我清楚知乎上活跃着很多 985/211 的学生,他们不缺少高精度的实验设备和有水平的指导老师,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二本的条件和师资是怎么样的,我也曾一开始尝试过合成和催化两个方向,但是无奈学校连需要的实验仪器都提供不了,后来就放弃了在实验方向继续深入的想法,转而向理论计算,但心里还是不愿意放弃做科研的信念,因为成为科学家就是我儿时的理想。我大学四年休息的日子加起来不超过两个月,我想支撑我走到现在的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信念告诉我把书读下去,读到博士,去做一些真正对人类有用的东西。二是已毕业的优秀的学长们,他们带给我一个可能,告诉我可以做到什么样。……”
划重点,“……但心里还是不愿意放弃做科研的信念,因为成为科学家就是我儿时的理想。……去做一些真正对人类有用的东西。”
一直坚持心中的科学理想信念,这才是“万仲禹”同学身上真正发光的地方。
总的来说,“万仲禹”同学能够登上热搜是件好事,鼓舞了许许多多想要将来投身科研工作的年轻人,并为他们做出了正面表率。
真正能够静下心来做科研的人,往往都是心中怀着梦想和信念的人。也祝愿万仲禹能够早日实现他心中儿时的理想!
微博头条文章作者:<strong>【月诚故事】</strong>
微信公众号:<strong>【月诚故事】</strong>自媒体运营小白的成长日记
联系邮箱:messages (à) intorich (.) com
<img src="/img/wechat.png" alt="【月诚故事】自媒体运营小白的成长日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