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为什么“不香”了?有哪些简洁的人际交往模式?【月诚故事】

标题: 《微信为什么“不香”了?有哪些简洁的人际交往模式?【月诚故事】

今早的知乎热榜上,有一个话题《如何评价张小龙称做 PC 版微信是一种破坏:用户不再相信对方能立即收到消息,因为对方可能不在电脑旁? - 知乎》是关于微信的。相比于知乎热榜上的其它话题,这个话题的实际热度更高一些,或许这是因为微信与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又或许想要吐槽微信的人太多了。

关于微信为什么一直不做 PC 端。题面内容讲到,“‘微信之父’张小龙在其作品《微信背后的产品观》一书中透露,微信本来不想做 PC 版,因为觉得做 PC 版是一种破坏。但是因为很多用户说在手机里面输入文字太辛苦了,经常坐在计算机旁边,却用手机输入文字。所以微信为了更好地解决输入的问题,做了 Web 版而不是真正的 PC 端。至于为什么不做 PC 端,张小龙表示:‘如果我们去做 PC 版,会带来的结果是:用户不再相信对方能立即收到消息了,因为我们可能发到一台没有人在旁边的计算机上,那么他会选择别的可以很快找到他的工具’。”

然而根据评论区排名第一的高赞答主“童毅”的回答,“他书上写的其实我不信。初期不做PC版本,怕是跟 QQ 竞争。后面几年不做PC版本,就是怕企业微信推不开。现在开了 PC 版本,就是没办法,现在的年轻人都要用电脑沟通工作,微信常用,挂微信摸鱼是一种非常必要的需求,如果微信不推出好用的 PC 版本,肯定是被新的应用替代的。”

评论区排名第二的高赞答主回答,“他大概不知道(也许是知道但强行装不知道):无论是 Google Hangouts 还是 Facebook Messenger,都是允许你 3 个手机、5 个平板、8 个网页、10 个电脑同时在线;然后在你登录的那个客户端直接推送,其他不在线的客户端接受消息但不推送不提示;最后,每个人一个账号,所有客户端全同步完全一致的体验(完全、一致、的体验,是指你在手机App上能做的事情,能在网页里、全平台桌面端、Chromebook 做到完完全全、一致、的体验),所有聊天记录全平台全账号同步保存(全平台、全同步、全保存)。……”

微信好用吗?又或者说微信到底是什么?

早期的微信其实定位很简单,当年的宣传文案口号是——“让我们一起来玩不要钱的语音对讲机吧~”。由此可见,早期的微信和小米手机旗下的米聊(MiTalk)即时聊天工具相似,定位于“免费对讲机”,可以把智能手机变成“免费对讲机”。有人说当时微信是抄袭国外的 TALKBOX 产品,但实际上,2010 年左右国内外涌现出来包括 MiTalk、TALKBOX、Kik,Blackberry Message、Viber 等等一大堆的“免费对讲机”。微信产品虽然上市较晚,但凭借着在自家产品 QQ 上的流量优势,很快就在竞争中取代了更早上市的米聊 MiTalk 等同类产品。当时只要有 QQ 号,就能注册微信号。

微信真的只是一个“免费对讲机”吗?显然不是。2012 年左右,微信的营销开始集中于摇一摇、附近的人、漂流瓶等互联网社交功能。那时候的微信更像是陌陌社交应用,摇一摇就能摇出附近的陌生人。

微信真的就是一款社交应用了吗?显然也不是。随着过去十年智能手机的迭代升级,微信又增加红包、支付、打车、订酒店、买保险、微粒贷借钱等等许多生活场景功能,真正变成了“生活必须软件”。但凡生活中可能会涉及到的场景,微信都恨不能增加对应的新功能。这时的微信好用吗?又或者说这时的微信到底是什么呢?

至少,这时的微信好友早就不全是“好友”了。朋友圈的微信“好友”时不时会发几个微商广告。公司里的微信“好友”会让你“自愿”转发公司新闻。还有一些微信“好友”会让你 24 小时在微信前待命,随时会有新的工作任务和文件通过微信抛过来,并催促着你快点完成。

换个角度来说,微信已经变成了一种人际交往模式。即便当年微信不做这些,也会有米聊、飞信、易信等等其他即时聊天软件来做这些。所以微信只是时代变迁下的一个产物,正如同早期的微信坚持和手机设备绑定,不做 PC 端,但后来也逐渐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做出了妥协的 PC 版微信。

即便如此,PC 端的微信产品还是在许多方面不如同门师兄 QQ 软件做得细致。

根据知乎话题《为什么现在很多人用 QQ 而不是微信? - 夜花咲于十六夜的回答 - 知乎》答主吐槽,“……天哪,QQ 居然能传 100MB 以上的文件,这太奢侈了天哪,QQ 居然能找到 7 天以前的视频图片和文件,文件都不过期,黑历史被找到怎么办天哪,QQ 居然能不用扫码登陆,你手机难道不会随身带吗天哪,QQ 不小心删掉的群聊居然可以在群组里找到不用麻烦别人发消息顶出来天哪,QQ 的消息红点居然可以一次性移除,错过营销号的推送怎么办啊天哪,QQ 还推出了瘦身的轻聊版和适合工作的 TIM,这也太浪费开发资源了天哪,QQ 的语音条可以拉进度还可以看频谱条知道语音重点在哪,你们不知道长语音多听几遍是尊重人家吗,中间没听清那是你们自己的问题,滚回去重听天哪,没有微信家庭群里的土味视频、谣言、鸡汤文、幼儿园活动点赞看,你们QQ怎么能活得下去啊综上,微信这个 残废 软件,有什么值得推崇的再说个我个人的真事,大学学动画的,做毕设那会,指导老师弄的微信群,平时发发 word 啊,pdf 啊,我都忍了,到了后期要收成片给老师看,按照要求导出来的动画,大概 300M,这已经非常小了,微信这傻逼玩意儿就是限 100M 不给传,老师又不用 QQ,最后上传到百度网盘给的,又嫌慢。用 QQ 哪有这 B 事?某些人,看着 QQ 这辆车,上面涂着花纹,加着各种装饰,觉得太臃肿,摇了摇头,开着缺了轮胎,少了车门,速度和摇摇车一样的微信,扬长而去,一边摇一边在知乎提问为什么还有人用 QQ 要不是领导和家里人要联系,微信这残废的破车我早丢了!PS:现在参加工作了,上班第一天和同事加的微信,过了几天需要传大文件,于是又默默的加上了 QQ 创建了群聊传工作文件。傻 X 微信……”

划重点, 要不是领导和家里人要联系,微信这残废的破车我早丢了

这其实有点类似于前几天知乎话题《滴滴全家桶被下架后,大家出行会受到影响吗?给出行行业释放了哪些机会? - 知乎》关于打车应用的讨论。很多人用滴滴出行,是因为滴滴出行的生态圈做的很大,前些年通过不断地烧钱发红包,垄断了国内大部分的网约车市场。然而从本质上来说,滴滴出行只是一个司机与乘客之间的中介机构,以往滴滴烧钱发展阶段,给到司机的提成很多,而如今垄断市场之后,司机们能够拿到的提成少了许多。答主“猫球”在打车的时候和司机师傅聊天得知,“……师傅说,哪呀,它去不去美国上市跟我有啥关系。但你这单吧,你付了 11.5,高德能给我 10 块,滴滴这 sb 公司只给我 7 块都不到。你刚才小手一点取消了高德的话,你付的钱一样,我平白少拿三块多。你这种起步价单,一单都能差出三块多,我一天跑 20 单的话,光差的钱就够我一天的饭钱了,还是顿顿有肉的那种。喏姑娘你看,我这有俩手机,同时接俩平台。我们专业跑车的都是这个配置。过去吧,我们都想抢高德的单,但一天也没几单,我们都恨死滴滴了,但滴滴单多,没办法。这几天吧,总单数基本没变,但明显滴滴的少了,高德的多了,就这样,我每天能多赚好几十,吃个肘子不香嘛!嘿!国家早该治治这 sb 公司了!感谢国家!我太高兴了!赶紧倒闭!我说,差这么多,老百姓知道吗?师傅说,有的人知道,但知道又咋啦?高德的确车少一些,尤其是偏远的地方。比如你在深山老林里,那你用高德真打不着车。乘客也不愿为了我们多赚钱就多等待。我说,我也从来不去深山老林啊。师傅说,那你不赶时间的话,就少用滴滴了行吗?我说,行,我保证。只要我不在深山老林、只要我不赶时间,就让你们多赚三块五。我之前真不知道能差三块多,太黑了。说实话,对我来说,前阵子那么多官方公告、民间传言,可能都不如这‘三块五’有震撼力。……”

微信应用也是如此,毕竟市场份额在这里摆着呢,难怪答主“夜花咲于十六夜”吐槽说,“要不是领导和家里人要联系,微信这残废的破车我早丢了。”

但话说回来,微信应用毕竟也只是一款即时聊天工具,不比其他聊天应用好多少,也不比其他聊天应用差多少。即便换成了钉钉、飞书等其它即时聊天软件,只要公司要求 24 小时在线的,该 996 加班同样也还得 996 加班干活。

这里就会涉及到一个更深层次的话题——“如何有效保护属于自己的个人空间?”

知乎日报曾经收录过一篇文章《如何科学地传达“拜托,我和你不熟” | 什么是个人边界 - KnowYourself的文章 - 知乎》。“……你可能没有意识到,让你感到不舒服的原因,是你的个人边界被侵犯了。‘边界’不是一个中文里现成的词汇,它听起来有点像是‘底线’或者‘原则’,但相比这些日常用语,边界是一个更加复合的概念。今天我们来聊聊个人边界。……”

这才是真正的问题症结所在。微信之所以“不香”了,不是因为微信不能传输 100M+ 大小的文件,也不是因为微信没有好用的 PC 端产品。真正的原因在于—— 你可能没有意识到,让你感到不舒服的原因,是你的个人边界被侵犯了

每个人都有让自己感觉舒适的个人边界和空间范围。拥有高度集中注意力能力的内向者一般会需要更大的不受打扰的个人空间范围。在这个边界范围之内,可以享受不被外界打扰的舒适与安静,可以进入心流状态进行需要长时间思考的“长任务”。

遗憾的是,即时聊天工具的核心功能在于“即时”,总会有类似于小红点的新消息提醒打破原有的任务或思考。只要即时聊天工具在身旁,就很难集中注意力去学习或者工作,因为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有新的信息进来。

好消息是,中小学校最先发现了手机对于学生注意力的干扰。根据知乎话题《如何看待教育部「中小学生不得带手机入校,学校不得用手机布置作业」这一通知? - 知乎》介绍,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强调学校要将手机管理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制定具体办法,明确统一保管的场所、方式、责任人,提供必要保管装置。应通过设立校内公共电话、班主任沟通热线等途径,解决学生与家长通话需求。不得使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

要说追求效率,北大数学教师韦东奕无疑是高效率学习者当中的佼佼者。韦东奕用实际行动给出了高效率学习的真实答案——不看电视!不刷微博!不用微信!

根据知乎话题《如何排除外界干扰只一门心思搞学习? - Yuhang Liu的回答 - 知乎》答主介绍,“……今年阿里巴巴数学竞赛颁奖的时候,韦东奕来了。让很多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直到现在,仍然用的是老式的按键式功能手机。手机对他而言真的就是个通讯工具,不是刷微信微博头条知乎抖音玩各种手游的设备。而获奖者大部分也是数学博士,我真的没见过第二个与网络娱乐社交如此绝缘的人,最起码大家微信还是用吧。……”

当然,韦东奕能够拥有不用微信的自由算是一个特例。大部分人在工作中到底用不用微信,其实是无法替自己做决定的。

根据知乎话题《有哪些简洁的人际交往模式? - 君佳的回答 - 知乎》答主描述,“你要知道,你身边 90% 的人你都得罪得起。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无非是界限感,其实价值还在其次,因为价值过于潜移默化了,而界限感是需要你刻意练习的。大部分人总是有讨好他人的倾向,而且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是,要谦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人也是一种很奇怪的生物,你的界限感越低,别人不会对你更和蔼,而是更肆无忌惮地侵袭你的私有领地,而你的界限越明显,他们反而会给你应有的尊重。你身边的人,90% 都属于这种‘奇怪’的人,剩下的,少部分能够轻易摁碎你的人,其实根本没空理你。”

试想一下,当你下班后的个人时空边界被公司领导或同事安排的加班任务侵犯了,你会不会拒绝呢?

简洁的人际交往模式,实际是建立在实力的基础之上。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从实力的地位出发,现实生活中只有少数人可以拒接电话,拒回短信,甚至不使用除了 Email 以外的任何即时聊天工具。由此可见,其实并不是因为微信“不香”了,而是因为大部分人还没有强大到能够享有“拒不使用即时聊天工具”的自由。


微博头条文章作者:<strong>【月诚故事】</strong>

微信公众号:<strong>【月诚故事】</strong>自媒体运营小白的成长日记

联系邮箱:messages (à) intorich (.) com

<img src="/img/wechat.png" alt="【月诚故事】自媒体运营小白的成长日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