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学术圈学阀制度真的非常严重吗?【月诚故事】
标题: 《国内学术圈学阀制度真的非常严重吗?【月诚故事】》
今早的知乎热榜上,当前的榜首话题《如何看待陕科大双非无子刊博士李瑞梓入职西北工业大学院士团队助理教授,且与院士共同担任论文通讯作者? - 知乎》是关于国内学术圈学阀问题讨论的。评论区当前排名第一的高赞答主选择了匿名回答。回答中写到,“……提取关键信息:1、李瑞梓之前的的文章 10+ 仅一篇,却在入职前后就有一篇与院士同为通讯的 AM。2、并非国际、国内高水平大学毕业且无质优量多的文章却顺利入职西工大。暗箱操作的可能性比较大,毕竟单以她的背景条件当不了 985 的教职。至于新闻什么的,拿钱办事立人设罢了柔性电子研究院是院士带队的吧?院士去年被免职,风评很烂,这个不知和院士是怎么样的关系。……再再补充一个,又看了李博士的致谢,里面提到了她老公名字董某翔,现在已经是某高校副团委书记了,按照省属高校是正厅级,校团委副书记应该是副处级吧,过几年不会借调到省厅吧,再由高校事业编转成省厅行政编,还是在这个搞笑继续耕耘到校领导呢,咱们拭目以待!媳妇走科研进 985 高校,儿子走仕途真好!李瑞梓在陕科大的组内的同学可能更了解其科研真实情况吧。”
排名第二的回答来自于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博士在读答主“扶苏师兄”,“不是一直在提破四唯吗,破四唯的典范来了。既然不唯文章,那只能说谁优秀谁就优秀了,反正科研潜力这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毕竟虽然你学校好,虽然你文章好,虽然你哪儿哪儿都好,但是你如何证明你学术科研潜力就高呢?所以没 top 文章的双非土博一样能吊打海外 top 高校无数 CNS 及其子刊在手的海龟博士,并入职中流 985 助理教授,从科研潜力的角度来看好像还真问题不大。……”
划重点, 既然不唯文章,那只能说谁优秀谁就优秀了,反正科研潜力这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从科研潜力的角度来看好像还真问题不大。
“潜力”这个东西确实没法通过量化指标去客观评价。答主“可惜我是射手座”表示,“破五唯的前提是,得先有论文、帽子、学历、奖项、项目,然后才有的破。然而,现实状况是,对于大部分的高校和老师,这几个都是稀缺资源啊。……”
确实如此,李瑞梓博士暂时还没有高水平的论文证明其“潜力”,就已经入职 985 高校助理教授,成了她不能服众的重要原因。
问题是,为什么这样一个话题会被推上知乎热榜的榜首?国内学术圈学阀制度真的已经非常严重了吗?
先来了解什么是“学阀”。根据知乎专栏文章《日本留学之只有学霸知道的世界-学阀 - 杨改之的文章 - 知乎》介绍,“‘学阀’与‘军阀’二词并不是中国制造。近代意义上之‘军阀’一词,由日本输入。与之相类,‘学阀’亦是从近邻转借。在日语中,所谓‘学阀’,指在特定的职业或组织中,由某个高校毕业的学生所形成的固定势力,或在某个地区或职业上影响力较大的学校所形成垄断性的力量,词义大体属于中性。恰如古语所云‘橘生淮南谓之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一旦来到世变日亟的中国,学阀也逐渐变换了内涵。重新从日本的词汇中引进了此词汇后,变成了批判色彩很重的贬义词。这段典故表过不提,因为今日要说的是日本的学阀们。……”
划重点, 一旦来到世变日亟的中国,学阀也逐渐变换了内涵。 更准确地说,讨论学术腐败问题和学阀制度变成了某些人的舆论攻击武器。
举例来说,知乎热议话题《为什么越来越多博士逃离科研? - 知乎用户的回答 - 知乎》的一位无名答主给出了这样的回答,“国内学术圈学阀制度非常严重,特别是利益比较多的理工科。基本上每一个细分领域都有两三个院士级别的学霸把持着,然后他们的徒子徒孙就在这个领域内合纵连横地斗争,争权夺利。从评选各种人才计划,制定各种价值几亿的规划,拿各种大项目,评省部级和国家级的奖,你在这个领域如果不是这个院士和他的核心徒子徒孙的嫡系学生出身的,几乎什么事儿都轮不到你的。……所谓逃离科研,就是觉得国内科研这座独木桥自己根本不可能走通,极大概率会卡在一个尴尬的半道的关口上,也许一卡就是一辈子,,,理智一点早做打算罢了。……”
事实真的如此吗?
有意思的是,同样是讨论学术腐败问题和学阀制度的另一则知乎话题《国外学术圈真的有那么干净吗? - 何林的回答 - 知乎》并没有引起广泛热议。很明显,国外学术圈的各种问题被某些人有选择的故意视而不见。根据基础科研大神“何林”给出的数据,“……中国在正经期刊的论文(比如nature index收录的知名期刊)的撤稿率其实和美国基本一样,都在千分之零点四左右。因此如果你觉得英美的学术圈比中国‘干净’很多,恐怕只是‘the grass on the other hill is always greener’的误解(外国月亮真的圆么?)……做为在美国学术圈(业内 top5 的两所大学)待了十多年的人,个人认为在美国,学术不端行为发生和被公开惩处的实际比例大约在 10:1 左右,例如数据不准确,发生比被撤稿肯定高得多(现在那篇砷替代磷的 sicence paper 还好得很,虽然几乎所有人都知道那是扯蛋研究),而多数一次性撤稿的 lab 其实并没有公开的处罚……”
由此可见,真实的情况是——数据造假,学阀政治,利益分配等现象在全世界都存在,而且半斤对八两。只不过国内的这些问题会被某些人炒作并推送至国内自媒体热搜榜的榜首,而国外西方媒体垄断了舆论话语权,同样的问题基本上不会登上国外热搜榜的榜首。
举例来说,知乎话题《学术圈有多乱? - 知乎》目前已经积累了 1.1k 多个回答,谁也不知道这些故事到底是真是假,但却都是绝好的故事素材。但同样的话题要是换一种问法,基本上就没什么人气了。譬如知乎话题《知乎上一直说学术圈风气差 那为什么近十年中国发展的如此迅猛呐? - 知乎》目前只有 2 人回答,另一个话题《中国学术圈是一片黑暗,虚假横行吗?如果是,这个社会为何还会进步呢? - 知乎》目前也只有 23 个回答。
只能说,西方媒体更擅长讲故事。譬如上个月,彭博新闻社(Bloomberg)发布了新一期“全球抗疫排名”榜单(Covid Resilience Ranking),其中美国排名第一,荣获“全球第一抗疫大国”的“殊荣”。
西方媒体讲故事的本领并不仅限于此。同样是抗击疫情,差等生对于优等生的描述又是怎样的呢?根据知乎话题《美媒称「中国可能成为第一个控制住德尔塔疫情的国家」,说明了什么?各国该如何应对德尔塔毒株? - wziyan的回答 - 知乎》答主的回答,“你以为人家会夸你?想太多啦!要说搞宣传,那还是人西方媒体会搞啊。就比如说中国国内控制住了德尔塔吧,英国 经济学人 The Economist 最新一期经济金融版块第一篇文章就说了,中国非同寻常的控制德尔塔的能力是因为其有强烈的动机不得不这么做:相对较少的中国人得过新冠,一个后果(consequence)就是中国人缺乏对抗这种病毒的自然免疫力。尽管相当部分的中国人接受了两剂疫苗注射,但中国的疫苗效力显著低于西方的疫苗,根据高盛的说法,中国人口的免疫力不但低于印度,甚至低于印度尼西亚,尽管中国疫苗接种率远远高于他们。如果中国放松防御并且容忍和美国欧洲一样的普遍感染率的话那会有许许多多的人受到伤害……最精彩的是最后一段,我虽然看不懂,但大受震撼 (不愧是 经济学人 啊,遣词造句暗戳戳搞事的能力登峰造极)China is unusually good at fighting Delta. And it needs to be. Having failed to fail against previous waves of the disease, it is now obliged to succeed again. 看到那两大大的 失败 了吗?是的,中国是失败的,是 不败而败(having failed to fail against)败在什么地方?败在没有让前几波的疫情上位,进而导致中国人对新冠的免疫力低下,因此被迫不得不再次控制住了疫情(obliged to succeed again)!”
类似的双标故事还有很多。譬如从《环球旅行冒险家谷岳呼吁中国人少吃海鲜,吃海鲜真的会耗尽世界鱼类资源吗?真的有必要少吃海鲜吗? - 知乎》和《如何评论陈一佳称中国人不该吃海鲜? - 知乎》这些知乎话题的讨论可以知道,我国目前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养殖水产品总量超过捕捞总量的主要渔业国家,人均消费的肉蛋白量远不及欧美发达国家,然而美国人谷岳却一边自己吃着海鲜另一边劝中国人少吃海鲜。这种做法确实非常美国化。根据观察者网文章《为减排,美国人要少吃肉?克里:不必为某些目标,放弃高质量的生活》报道,“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克里再度就气候问题表态,他敦促中国为推动减排作出更大努力,并再次呼吁中美在减排问题上保持合作。值得一提的是,在报道克里发表的最新言论时,英国广播公司(BBC)提到了他今年 5 月发表的一番言论,而他坚决‘维护’了美国人吃肉的权利。克里当时在 BBC 节目中拒绝了要求美国人改变消费模式的建议。‘你不必为了一些必须达成的目标而放弃高质量的生活,这才是我们做事情的聪明之举。’克里说。……”
类似的议题还有动物保护。关于动物保护的知乎话题一般都是热议话题。譬如《为什么我国还不出台反虐待动物法?为什么西方这方面已经很成熟了,区别在哪里? - 知乎》目前已经积累了近 3.4k 个回答。而昨晚的知乎热榜榜首话题《高校学生「用洗衣机搅洗柯基犬」,警方通报称已对其批评教育,我们离制定「反虐待动物法」还有多远? - 时雨的回答 - 知乎》当中,更多的答主解释了为什么制定「反虐待动物法」不现实,不需要也不能从西方国家输送到我国。
回到正题,国内学术圈学阀制度真的非常严重吗?
答案当然不是。而且可能会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国内的学术圈环境相对公平。先从进入学术圈之前的大学录取模式来看。
以美国的高等教育为例,美国教育行业的市场化程度较高。换句话说,在国内没有实力考上 985 大学的孩子如果家里有钱,那么家长完全可以在美国“买”到美国名校的入学名额。而在美国本地,阶层相对固化,高昂的大学费用不是一般穷人家庭可以支付的。对于出生在美国的穷人来说,跨代贫穷几乎就是宿命,大学教育更像是一种遥不可及的奢侈品。中产阶级的情况要好一些,为了能让更多的中产阶级也能获得高等教育服务,美国高校提供了分期付款的优惠服务。不过根据文章《美国大学生:一个被助学贷款“毁掉”的群体》中的数据,“但在美国,助学贷款可没那么容易偿还,有的美国人可能要还到 60 岁!本以为助学贷款是在帮助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没想到却成了很多美国大学生一生的枷锁,在美国,还不上贷款的大学生比比皆是。据纽约联储发布的《家庭信贷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第4季度,美国大学生助学贷款总额接近 1.5 万亿美元。承担助学贷款的总人数超过 4400 万人,相当于每四个美国成年人当中就有一人负债,……”
学费太贵只是阻止穷人获得优质教育的一个方面,而另一个方面则是极为重要的推荐信。推荐信这种东西和“科研潜力”一样,是一门玄学。根据知乎话题《如何评价美国司法部起诉众多富豪行贿送子女进名校,美国大学招生舞弊事件会被如何处理? - 陳子浩的回答 - 知乎》答主介绍,“传统上美国大学合法的‘氪金走后门入学’,分为几种:1. 直接砸几千万刀盖楼成立基金会(学生本身素质无所谓了,孩子是条狗都能进);……;以上几种模式,似乎已经算是业界默认了,也都是合法的。……”
推荐信的威力不止于此。美国大学的录取有一种特殊的政策,继承录取,英文叫 Legacy Admit。什么叫“继承录取”?如果你的父母或者祖父母(有些学校也考虑其他亲戚)曾在这所大学读书, 那么这所大学将优先录用你,这叫做继承录取。说白了继承录取就是美国名校的校友子女优惠录取政策。根据复旦发展研究院文章《为什么美国高校偏爱招收校友子女》当中的研究数据,“在美国排名前 100 的高校中,约四分之三会提高校友子女的入学率。这些拥有特权的后代也被称为‘继承者’,……这种做法始于 1920 年代,当时来到美国的一波新移民激起了一股反移民的歧视风潮。大学开始通过学术标准以外的条件限制犹太学生的数量。他们开始将诸如‘品质’和申请者的父亲是否上过大学等条件纳入考虑。时至今日,继承偏好仍然对那些父母极有可能入读过大学的富有白人学生有着很大的好处。2019 年的哈佛大学一年级本科生中有14.6%的父母拥有本科学历,而麻省理工学院(这是一所没有继承偏好的精英大学)则仅有 2% 新生满足这个条件。”
学阀制度的问题关键,在于“继承者”。
类似的问题,其实也反应在了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当中。
根据知乎话题《古代的状元文人放在今天也是能干大事的人吗?为何寒窗读书后就能帮治国了,和今天书呆子理论派叫法完全不同? - 知乎》匿名答主的观点,“科举的本质并不是教育。而是打破垄断,提供一个阶级流动的通道。即使选出了书呆子和庸才,没关系,这也比四世三公的士族大家,稳稳当当提拔自己人,来的先进。一个是全国范围选拔,一个是几个士族大家内定。后者更恐怖的是会自我发展,威胁皇权。……曾经,举孝廉,九品中正,那也是故事多多,感人泪下。你懂的,举来举去,都是那几个玩家。比如魏晋,比如米国。”
划重点, 科举的本质并不是教育。而是打破垄断。一个是全国范围选拔,一个是几个士族大家内定。
在中国参加高考不需要推荐信,进入学术圈是在全国范围选拔;美国更加注重推荐信,士族大家的推荐信可以极大程度地保障美国权贵以及校友子女们的入学率,而且好几种公开的“氪金”模式全都是合法的。
进入学术圈的入口不同,导致了各国学阀制度的垄断程度不同。相对而言,中国的研究生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前段时间,中科院博士黄国平的致谢信刷屏,看哭了千千万万寒门子弟。黄博士说,“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论文送到你面前。”黄博士在学术道路上吃了多少苦就不细说了,但可以肯定的是,黄博士是全国范围选拔制度的受益者。如果是国外高度垄断的学阀制度,穷人家的孩子基本上是没有任何机会的。
由此可见,“国内学术圈学阀制度真的非常严重吗?”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真正值得关注的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误以为国外学术圈“干净”?
微博头条文章作者:<strong>【月诚故事】</strong>
微信公众号:<strong>【月诚故事】</strong>自媒体运营小白的成长日记
联系邮箱:messages (à) intorich (.) com
<img src="/img/wechat.png" alt="【月诚故事】自媒体运营小白的成长日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