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女儿说 800 减 700 等于 900,父母该怎么办?【月诚故事】

标题: 《假如女儿说 800 减 700 等于 900,父母该怎么办?【月诚故事】

今早的知乎热榜上,当前榜首话题《男子教不好女儿算数躺马路中间哭求民警拘留,女儿说 800 减 700 等于 900,父母教孩子有多难? - 知乎》和当前排名第二话题《深圳「四大校」中学教师面试一半是博士,如何看待这一现象?为什么越来越多高学历人才热衷于考中小学教师? - 知乎》都是教育方面的话题。有意思的是,刚好是榜首话题当中的“男子教不好女儿算数”,有力地凸显出“中小学教师呼唤高学历人才”的必要性。

知乎榜首话题评论区当前排名第一的答主“冬天的暖宝宝”回答说,“作为一名小学老师,常年教小低年龄段学生的老师,强烈建议各位家长在辅导孩子做作业的时候,翻一翻他的书吧!看一下书上咋说你就咋讲,实在不会的请放一放交给孩子的老师。前几天在 b 站某些题目的评论区和人争论要气死了,我也大概能理解为啥家长辅导孩子做作业十分之痛苦。大家都知道老师上课前需要备课,备课里面有个环节是备学生,了解当前学生的年龄特点,发展水平,知识掌握水平,认知水平等。我遇到过和看见的:1.二年级学生不理解直角,大家纷纷表示,直角是 90°,用量角器量一下。但是二年级没有学过角度呀,他们做这类题需要拿三角尺(或者拿一个知道的直角)去比一比,一样的就是直角。你再怎么说 90°,孩子就是理解不了呀。……。2.三年级上学期的孩子计算 20×30,……”

划重点, 但是二年级没有学过角度呀,他们做这类题需要拿三角尺…… 。换句话说,如果数学知识是一个工具箱,那么量角器就是工具箱里的一个工具。对于一个从来没用过,甚至没见过量角器的二年级学生来说,大脑里完全没有对应的记忆片段。因此想要凭空从大脑中想象出量角器的解题方法,简直比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过程还要艰难。

牛顿曾说,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我们大部分人之所以能够从数学知识的工具箱里,拿出量角器来解决问题,那是因为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专门认识并学习了量角器的使用。同样的,多位数加减运算对于成年人来说并不复杂,但对于小学三年级上学期才开始学习多位数加减法的二年级小学生来说,大脑里如果没有对应的记忆片段,就很难找出对应的解题工具。

那么家长们提前教会孩子们这些解题工具,让孩子在二年级的时候就提前拥有四年级的知识储备不行吗?很可惜地是,拔苗助长的寓言故事早就告诉我们,不尊重自然规律地急于求成,往往求而不得,甚至会适得其反。中小学课程的学习进度安排,其实早已是大量实践之后得出的最优解。只要让孩子们认真跟着课堂节奏走,就不会出现“男子教不好女儿算数躺马路中间哭求民警拘留”的过激行为。

然而凡事都有例外,那么对于少部分确实天资聪慧的天才少年们,是否可以拔苗助长呢?

碰巧,新中国成立之后百废待兴,急需培养各个领域的科技人才,因此当年曾经尝试过“少年班”模式。据百度词条“少年班”介绍,“少年班是针对早慧少年的一种特殊教育模式。中国大陆的少年班始于 1978 年,在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的建议下,中国多所高校曾一度招收少年大学生,后由于种种原因大多停止招生。当前在中国仅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东南大学三所高校设有少年班。其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每年分别招收新生 40 人、130 人左右,东南大学招生数视考生具体成绩确定。……”

划重点, 中国多所高校曾一度招收少年大学生,后由于种种原因大多停止招生 。换句话说,天才少年们确实存在,但数量不多,可遇而不可求。因此千万不能苛求自家的孩子,就碰巧是那万里挑一的天才少年。

即便就是天才少年,从小过早地将全部时间和注意力集中在学术领域,也有可能会挤占其它时间,导致包括生活自理能力在内的其他技能相对弱化。根据之前写作文章《NOI 金牌保送清华姚班,如今回老家当教师,月薪 3000 元【月诚故事】》时的观察,“大神的内心世界,旁人是无法体会的。不过通过中科大少年班宁铂的故事,我们可以窥之一二。1978 年改革开放,科学也迎来了春天。为了在中国培养一支‘少而精的基础科学工作队伍’,中科大创建了少年班,面向全国招收‘神童’,而宁铂成为首批入学的天才神童之一。在当时的各家媒体上,宁铂的故事‘2岁背诗、5岁上学、6岁学中医、8岁下围棋’广为流传,因此成为家喻户晓的耀眼明星。宁铂入学之后,进入理论物理专业,这是当时最热门的前沿学科。四年后,宁铂在中科大留校任教,19 岁成为全国最年轻的大学助教,未来似乎前景大好。然而宁铂的内心是抗拒的,直到 2003 年,宁铂宣布出家为僧,舆论一片哗然,开始质疑少年班是否合理。40 年过去了,在中科大少年班成立 40 周年纪念日的前夕,有新闻报道《中科大少年班出家“第一神童”宁铂还俗了》,并且考了心理咨询师证,现在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平时研究佛教,也从事心理咨询。用宁铂自己的话说,‘我学佛是为了解决我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困扰。从 1987 年开始就深受这些困扰,为此我花了 6 年时间来寻找答案。……(我现在)还不错,可以做自己心甘情愿做的事情。’想要成为普通人,想要做自己心甘情愿做的事情。宁铂是这么想的,或许张昆玮老师也是。”

划重点, 我学佛是为了解决我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困扰。从 1987 年开始就深受这些困扰,为此我花了 6 年时间来寻找答案。 幸运地是,曾经的“神童”如今已在内心深处跟自己达成了和解,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

当然,还有更多的天才少年们受益于少年班的培养模式。但从整体上来说,即便是天才少年们,拔苗助长也是有风险的。由此可见,榜首话题当中“男子教不好女儿算数”这种“小事”,作为家长完全没有必要过度焦虑。小学生们按部就班会在小学三年级上学期的时候学习多位数加减法,现在才刚刚二年级上学期,课堂认真听课,跟上循序渐进地学习进度就行。

不过这里又会引申出一个新的问题,假如小朋友到了三年级还不认真学习,结果没能掌握三年级应该掌握的知识点该怎么办呢?

根据另一则知乎热议话题《如何保持长期、持续、稳定的努力? - 乔木的回答 - 知乎》高赞答主“乔木”的回答,“如果看到这个答案,你还是不知道‘如何保持长期、持续、稳定的努力’,那不是你有问题,就是我有问题。flag 立了,牛皮也吹了,只好硬着头皮上了(以上纯属玩笑,大家别打我)。说实话,关于这个问题,相关的权威书籍我研读过至少 20 本,而其中的原因,就是我就被这类的问题深深折磨。我看过问题下的高票答案。 关于原因,有认为是自控力的,有觉得是专注的,有写思维的,有写自律的。高票给出的建议都很实用,有很有效。然后真正触及到问题本质的,却是少数。在少数触及到问题本质的回答中,给出的解决方案可行性并不强。很多解决方案只停留在纸面上,属于看看就过的类型,不能真正让人执行在行动中。这里就关于高票回答中缺乏的,予以补充。我相信,这里,是能真正解决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先来看一个好玩的问题。……。 如果想要保持长期、持续、稳定的努力,你必须找到让你渴望的东西。 接着,根据你渴望的目标,制定人生规划;……”

高赞答主“乔木”的回答很长,从具体内容的引导方式来看,非常具有成功学大师的气质。当然,这里不是贬义。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也曾在畅销书《思考致富》当中,提出过类似的观点。譬如书里第三章“欲望”强调了必须找到让你渴望的东西。第八章“周密计划”强调了根据你渴望的目标,制定人生规划的重要性。

有了强烈的渴望、明确的目标,以及详细周密的计划,一般都能如愿实现既定的目标。

以今早知乎榜首话题当中的多位数加减法为例,如果到了三年级还没掌握这个知识点,可以用一些具象化的实物作为辅助道具。其中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给现金零花钱。

现金零花钱这种具象化的实物,对于学习多位数加减法有着立竿见影的催化作用。购买文具和去游乐园的钱只能从零花钱里出,可以教孩子认识现金钱币,但是零花钱的记账和保管,以及多位数加减法则是需要孩子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的现实问题。任何技能都是用进废退。一来二去买几次东西之后,再加上三年级上学期刚刚学习了“多位数加减法”这个知识点,一般都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多位数加减法的熟练程度。

由此可见,“父母教孩子有多难”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是一个伪命题。而真实的原因则是,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成长过程,只有做到“知行合一, 学以致用”,才能让抽象的知识点,具象化成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急于求成的拔苗助长,反而往往会求而不得,甚至会适得其反。


微博头条文章作者:<strong>【月诚故事】</strong>

微信公众号:<strong>【月诚故事】</strong>自媒体运营小白的成长日记

联系邮箱:messages (à) intorich (.) com

<img src="/img/wechat.png" alt="【月诚故事】自媒体运营小白的成长日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