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某学生留学西班牙,嫌每月 1 万多生活费不够,发帖辱骂父亲?【月诚故事】
标题: 《如何看待某学生留学西班牙,嫌每月 1 万多生活费不够,发帖辱骂父亲?【月诚故事】》
今早的知乎热榜上,当前榜首话题《如何评价中国留学生因每月 1 万生活费不够花发帖辱骂父亲的行为? - 知乎》和子女家庭教育相关。整个故事并不复杂,老父亲每月 1.3 万的工资,拿出其中 1.1 万供养女儿国外留学,然而女儿下飞机头两天就花光了 2 万,接下来每个月 1.1 万生活费不够花。父亲苦口婆心地教育女儿,希望女儿能够懂事一些,能够理解爸爸的不容易。于是就有了狗血的一幕,女儿觉得自己找家里要点钱也不容易,气不过就上网发帖辱骂老父亲。
更让人感叹的地方有两点。第一,女儿留学的地方在西班牙,在欧洲留学属于工资低物价也低的目的地。根据答主“pansz”的回答,“这个账根本不需要细算。只需要知道她,就是那个回国不按照规定隔离还跳车逃走的那个人。她能作出什么事我都不会感到奇怪的。作为留学生我简单解释下。通常来说校方给的推荐生活费指标(必须准备够这个钱才能拿到签证),中国留学生都是用不完的,毕竟国人相对勤俭节约,而且外边的饭菜吃不惯,自己做也比较省钱,我读书的时候大约开销是学校推荐生活费的 55%。而校方推荐生活费指标达到折合一万人民币的城市,至少绝对不包含西班牙。另外,根据统计,消费水平最高的城市是新加坡,大阪,香港,纽约。……”。第二,据悉其父亲是 90 年代的北大毕业生,曾经妥妥的天之骄子,然而在下一代的家庭教育方面却显然不能称之为成功。
关于西班牙留学生活一个月花一万元到底够不够的问题,答主“Roy住在迪士尼”回答说,“额,因为我之前是在巴塞读的硕士,这个学生跟她父母之间的关系我不了解,我只说我自己了解的。我之前去留学的生活费,其实跟国内一线城市的生活费水平是差不多的。巴塞罗那是西班牙消费水平最高的城市,我们都说巴塞罗那相当于西班牙的上海,正好我现在就在上海生活,感觉还是有点发言权的。……。总之,不说别的,在西班牙最贵的城市,一个普通的学生,除非你一个月天天吃外卖,出门不坐地铁只打车,每个月都要买新的香水眼影口红,天天去逛市中心的英国宫,要不然一个月真的花不了一万块。”
由此可见,这位在西班牙留学的女儿,在生活上还真没有亏待自己。
在清朝作者梁章钜著作的《楹联丛话全编》一书中,讲了一个故事:明朝万历年间官员曹学佺有一次回老家在街上闲逛,路过屠户徐五的家门时,看到了几幅对联。其中一幅对联是—— 仗义半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另一幅对联是—— 金欲两千酬漂母;鞭须六百挞平王。 这里面一个讲的是仗义的故事,另一个讲的是负心的故事。一个讲的是加倍报恩的故事,另一个讲的是加倍报仇的故事。
当然,故事永远都是个例,而个例始终无法代表整体。碰巧地是,如果把这位留学生的故事放入其中,则刚好又是“负心多是读书人”这个故事的再一次重现。如果不出意外的话,类似的故事未来还会以各种不同的形式继续重复上演。
自媒体大号“十点育儿”曾经在文章《中国式父母的悲哀:付出全部,却养不出感恩的孩子 - 十点育儿的文章 - 知乎》中写到,“父母爱孩子是本能,中国很多父母都是以儿女为中心活着,付出的太多,孩子却觉得理所当然。1. 最近,豆瓣上的一个帖子火了,网友吐槽自己10岁的小侄子。这个小侄子不仅成绩优秀,奥数、围棋、轮滑各种业余爱好也出类拔萃,重点来了,小侄子觉得自己太优秀,嫌弃自己的父母配不上如此好的自己。孩子说自己的父母太穷,只开得起十几万的丰田,他的同学都拿着 iPhone7,自己却只有儿童手表。他的成绩总考第一,才艺出类拔萃,然而,就是如此优秀的孩子,竟因觉得自己优秀而嫌弃父母,真实上演了一幕‘狗嫌家贫,儿嫌母丑’的闹剧。……。2. 无独有偶,看到豆瓣上有一个小组。这个小组有个让所有父母感到心惊肉跳的名字:父母皆祸害。小组中是一群深觉自己受到父母伤害,而选择站在父母对立面仇视父母的人。小组里有些网友抱怨父母对自己的穷养,有些人觉得自己因父母太穷,令自己无法进入上层社会。言语中对父母的怨恨,有些人甚至咬牙切齿,让旁人看了都深觉寒心。许多中国式父母都在不知不觉中培养白眼狼,付出自己全部的心血,却培养出一个个‘受之无愧’的孩子。……。3. 我的姑姑家经济条件一般,两口子平时很节俭,但是对他们的儿子却很大方,只要儿子想要的东西就是砸锅卖铁也给他买。姑姑常挂在嘴边的是‘再苦不能苦孩子’。iPhone4S 刚出来时,表弟非要买,姑父为了给表弟买手机在工地上开吊车,武汉近 40 度的夏天,自己不舍得买一瓶水。然后,手机买完还要买电脑,要去旅游,甚至有一次下雨,姑父去接表弟,表弟气得淋雨都不愿跟姑父走一起。他对着姑父吼:不准跟我走一起,你也不看看你自己的样子。表弟学习成绩优秀,父母也以他为骄傲,可是他却从不要他的父母出现在他的朋友面前,他甚至怨恨他的父母为什么这么穷?4. 几年前有这样一则电视新闻:上海浦东机场发生一幕惨剧,赴日留学5年的25岁青年汪某对前来接机的母亲连刺9刀,致其当场昏迷,生命垂危。究其原因,这5年汪某赴日留学的经费全由母亲一人承担,花费超过 150 万。他母亲省吃俭用,将唯一的房产变卖,寄住在娘家,最后四处举债,仍无法继续支付他高昂学费。母亲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当不能满足儿子的要求时,却换来儿子的仇恨。……。为什么付出越多的父母,往往养不出感恩的孩子?其实答案很简单:中国式父母往往只知道关心孩子吃饱穿暖,只关心孩子的成绩,却忘了教孩子感恩。……”
“十点育儿”的这篇文章遭到了很多网友的猛烈抨击。对于感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见解。这样就衍生出来一个问题—— 如果孩子没有感恩之心,做父母的该怎么办,又能怎么办? 又或者说 子女是不是父母投资的一个项目,又是否应当对父母感恩?
事实上,这个问题只要换位思考一下,答案自然就有了。这个答案就是, 让孩子们从小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帮助孩子在十八岁成年之前学会独立生存的本领。
以前在写作文章《养大了的孩子,将来会给我们养老吗?【月诚故事】》的时候曾经思考过一个问题“既然‘养儿防老’靠不住,那么‘养儿’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当时的答案是,“有个比喻比较恰当——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目的,唯有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以分离为目的。儿女如同待飞的小鸟。做父母的,需要在儿女十八岁成年之前,培养他们独立飞翔天空的能力。等十八岁之后,再以欣赏的眼光目送着并祝福着他们越飞越高!”
现在看来,这个答案同样适用于今早的知乎榜首话题。一个人不会忽然一夜之间长大懂事。这位故事中的女主,在二十三岁的时候,依然没有独立飞翔天空的能力。究其原因,很可能是在十八岁之前从小就没有学会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做事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每一个困难的解决,其实都在培养一个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独立“飞翔”能力,父母们当然可以出手相助,但更好的办法是 *只提供解题思路的引导,鼓励孩子们自己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
每一个人对于自己内心长期渴望、真正想要获得的东西,会产生一种源源不断的内在驱动力。正是这种内在驱动力所引导的兴趣爱好,最终会让一个人鼓起勇气并想方设法地去克服困难。换句话说,当一个人在十八岁成年之前,就获得了独立飞翔天空的能力,那么自然就不会出现“嫌每月 1 万多生活费不够,还发帖辱骂父亲”的巨婴行为。
付出越多并不代表就会回报越多。而在子女家庭教育方面,儿女如同待飞的小鸟。做父母的,需要在儿女十八岁成年之前,培养他们独立飞翔天空的能力。等十八岁之后,再以欣赏的眼光目送着并祝福着他们越飞越高!
微博头条文章作者:<strong>【月诚故事】</strong>
微信公众号:<strong>【月诚故事】</strong>自媒体运营小白的成长日记
联系邮箱:messages (à) intorich (.) com
<img src="/img/wechat.png" alt="【月诚故事】自媒体运营小白的成长日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