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应该选择继续留在一线大城市打工,还是选择回到小城市发展呢?【月诚故事】

标题: 《到底是应该选择继续留在一线大城市打工,还是选择回到小城市发展呢?【月诚故事】

今早的知乎热榜上,当前的榜首话题是《月薪五六千上班排队挤地铁,早上带的鸡蛋都挤碎了也要留在一线城市,又买不起房供不起车,那是为什么? - 知乎》,目前积累了七百多个回答。而排名第二的话题《希拉里称,曾以为中国的崛起和中俄「边境问题」会使俄罗斯改善与西方的关系,为何这一预期未实现? - 知乎》暂时只有一百多个回答。

相比之下,月薪五六千留在一线城市的话题可能会引起更多人的共情。毕竟我国还是一个正处于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在 2019 年的时候,我国还有 6.1 亿人口的月收入仅一千元左右。

那么对于打工者而言,到底是应该选择继续留在一线大城市打工,还是选择回到小城市发展呢?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来看看中国清朝时人们的服装穿着。根据知乎话题《古代生产力较低,物资比较缺乏,为什么古人却选择宽袍大袖这种明显浪费布料的服装样式呢? - 风雨云台的回答 - 知乎》答主回答中分享的三张现实版服装穿搭的旧照片来看,清末普通农户家的孩子真的几乎是衣不蔽体。即使没有经历过那样的年代,看了图片也能理解为什么以往有句俗语叫做“新老大,旧老二,缝缝补补破老三 ”,那是因为普通农户人家真的没有新衣服穿。

第二张图片中的农民在田间耙地。除了没有鞋子穿,以及衣服袖口好像有些缝缝补补,身上的粗布衣是齐全的。然而根据答主介绍,“这老头不是平民,是个中小地主。”

第三张图片则很明显是一位官员,坐下是清代太师椅,身上是宽袍大袖。因此答主总结说,“宽袍大袖对普通人而言是不存在的,写书的那帮家伙大部分都是地主子弟,所以我们今天能看到的衣作描写都是不接地气的。”

由此可见,身穿“绫罗绸缎”还是“棉麻丝帛”,本身就是一种财富和权力的表现形式。如果生活在清朝或者清朝以前的小城市,那么大部分普通打工人的穿衣搭配,大概率或许会是衣不蔽体的“泥腿子”。

再来看看《红楼梦》中的荣国府和宁国府。根据“珍爱红楼梦”文章《【原】荣国府一年的收入有多少钱?数百万两银子,又如何被他们挥霍一空》描述,“从经济学角度看,每个大家族都是一个独立的经济组织,家族的覆灭首先就是财务状况的恶化,并最终导致资不抵债进而破产清算。作为《红楼梦》重点着笔描述的荣国府,一出场就已经‘内囊却也尽上来了’,加上‘如今养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最终难逃‘运终数尽,不可挽回’的结果。《红楼梦》的文笔,以‘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著称,细细读来,可梳理出一部荣国府的破产小史。理解了这个过程,也就能更深刻地理解红楼人物的悲剧命运。……”

换句话说,每座城市也都可以看作是一个个独立的经济单位组织。如同有的单位经济效益好,有的单位经济效益差。一般情况而言,自身没什么资源的打工者,都会想办法挤破头挤进经济效益好的单位打工赚钱。而经济效益好的单位自然也会择优录取,选择能力突出或者有资源的人才优先录用。

被录用的人才可以获得怎样的待遇呢?

从电视剧《红楼梦》不同角色演员的服饰来看,即便是荣国府和宁国府里的丫鬟,她们的穿衣搭配也要明显好于走进大观园的刘姥姥,而刘姥姥的衣服又明显好于答主“风雨云台”回答中图二的那位中小地主。网友“Kiii”评论说,“大家好像不知道一个事,从前衣服是彰显财富的一种,衣服越多表示越有钱。所以在改革开放之后很多人即使很热也穿很多颜色很多样,就是因为人们意识里:衣服多=钱多,有颜色的衣服=最有钱[调皮]”。

再从丫鬟们的收入水平来看一看,在经济效益好的单位打工能赚到多少钱。

百度贴吧有网友在“红楼梦吧”发帖子《丫鬟的收入》提问,“丫鬟也算是员工,她们也有收入有高有低。原文(凤姐道:姨娘们的丫头,月例原是每人各一吊,重新商议后,每位分例减半,各五百钱。…)小丫鬟的收入已经够微薄的,怎么还往下减?(王夫人问:老太太屋里几个一两的?凤姐道“八个。如今只有七个,那个是袭人,她原是老太太的人。”王夫人道:这就是了,你宝兄弟也没有一两的丫头。)自从袭人做了宝玉的丫鬟后,被贾母裁了一两银子。王夫人告诉凤姐,把袭人裁掉的银子补上。从她的月例二十两银子里,拿出二两银子加一吊钱给袭人。这样袭人的收入大约是二两银子加两吊钱了,应该是丫鬟中收入最高的。而晴雯麝月等七个大丫鬟的工资,都是每月一吊钱。佳蕙等八个小丫鬟,都每月各五百钱。那么,同样是大丫鬟的平儿鸳鸯紫鹃,她们的收入是多少呢?书中好像没有写”。

而根据知乎专栏文章《《红楼梦》丫鬟月钱五百钱到一两,为什么感觉很多丫鬟都很有钱? - 栖鸿看红楼的文章 - 知乎》描述,“《红楼梦》里提到的丫鬟月钱,从五百钱、一吊到一两不等。这其实已经不少了,刘姥姥算过账,她一家五口一年的生活费是二十几两。贾府大丫鬟的一个人的月钱,足够养活半个刘姥姥家了。但是,别惊奇,这还只是丫鬟收入的一部分。”

接着看一看穿着“质朴”,第一次进大观园就看花了眼的刘姥姥。

根据知乎专栏《刘姥姥两进荣国府,赚了多少钱? - 少读红楼的文章 - 知乎》社科人文领域答主“少读红楼”的文章,“我们都知道,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是因为世道艰难,家里揭不开锅了,就带着外孙板儿到贾府乞食,最终从王熙凤手里要到了二十两银子和一吊钱。这二十两银子是多少钱呢?在当时又有多大的购买力呢?我们知道,贾府的小姐月例是二两银子,一年下来是二十四两,所以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得到的这笔银子,几乎相当于一个千金小姐一年的零花钱。到了刘姥姥二进贾府时,曾算过一笔螃蟹账,由此也能看出这笔银子的购买力,原文有这么一段话:刘姥姥道,‘这样螃蟹,今年就值五分一斤。十斤五钱,五五二两五,三五一十五,再搭上酒菜,一共倒有二十多两银子。阿弥陀佛!这一顿的钱够我们庄家人过一年了。’……。刘姥姥得了这些用顶级面料和做工做成的衣服,作为一个经常要干农活的农村老太太,她自然是舍不得穿这些绫罗绸缎的,在关键时刻将这些从未穿过的新衣拿到当铺,就能换来一笔非常可观的银子。所以我们看,即便不算别的小东西,单是妙玉弃之不用的成窑杯,稀有的御田稻,贾母从未穿过的几件衣服,已经价值不菲了,尤其是那个贾府都没有的茶盅,价值可达数百金到上千金不等。我们按照最保守的价值估算,成窑杯估价一千两银子,两斗御田稻米估价五十两银子,贾母的几件衣服估价三百两银子,其他药物、布匹、小食品加在一起估价三十两银子,加上一百二十两现银,一共是 1500 两银子。按照一两银子相当于今天的 720 元来换算,刘姥姥这一次进贾府,一共得到了超过 100 万元的财物!去贾府送一趟菜,逗这群贵妇人贵族青年们开心一下,就能赚 100 万,不得不说,刘姥姥才是红楼梦里最大的赢家!”

由此可见,刘姥姥的穿着虽然明显好于图二中的中小地主,但和红楼梦中的贾、王、史、薛四大家族压根儿没法比较,物质生活条件甚至不如荣国府和宁国府里的丫鬟们。

“少读红楼”在另一篇知乎专栏文章《年少读不懂刘姥姥,读懂时满眼泪花 - 少读红楼的文章 - 知乎》中写到,“……刘姥姥虽穷,却心中有大义,而这大义与财富多寡无关,与社会地位高低无关。刘姥姥活得不容易,一生皆在低处摸爬滚打,为了活着,为了尊严,为了儿孙,但她活得通透、达观,对人世有清醒的人知,知世故而不世故,永远保持一颗善良朴实的心,诙谐幽默,知恩图报。那些初读时,忍不住笑出声来的扮丑自嘲,洋相百出,如今细细品味,却深深透出人世的诸多辛酸,刘姥姥为了生存的忍耻含辱,为了活着的自信达观,令人忍不住堕泪,因为从刘姥姥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了自己。刘姥姥是每一个在城市打拼的你我,是为了生活四处奔波的父母,是每一个低到尘埃里,也能让自己开出花来的侠义的化身。”

有网友评论说,“满头白发、骑着小毛驴,身边跟着的还是板儿…‘回去卖房子卖地’,还有那一跪——非常令人动容和唏嘘…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幸好还有这个耄耋老人,让我们知道总有人血还是热的…”网友“萌爆的北极狼”评论说,“难得的好文章,每一个在大城市里讨生活的人都不易”。

生活在清朝或者清朝以前小城市里的刘姥姥,以及在大城市荣国府和宁国府里打工的丫鬟们,基本上反映出了那个年代城乡之间的生活环境差异。

回到现代。根据 2020 年的一篇央视新闻《央行公布城镇居民“家底儿” 家庭负债以银行贷款为主》报道,“……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城镇居民家庭资产负债调查课题组于 2019 年 10 月中下旬在全国 30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对 3 万余户城镇居民家庭开展了资产负债情况调查。这是国内关于城镇居民资产负债情况最为完整、详实的调查之一。报告显示,家庭资产最高的三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依次是北京、上海和江苏,其中北京居民家庭户均总资产为 892.8 万元。家庭资产主要是房产,户均拥有 1.5 套房。调查数据显示,城镇居民家庭总资产均值为 317.9 万元,中位数为 163.0 万元。均值与中位数之间相差 154.9 万元。”

划重点,两个关键数据。 第一,城镇居民家庭总资产均值为 317.9 万元。第二,北京居民家庭户均总资产为 892.8 万元。

很显然,中国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城乡之间收入差距还很明显。对于打工者而言,前往距离金钱更近的大城市打工赚钱,赚到钱的概率会大于留在中小城市打工赚钱。尤其对于一些在大城市通过打工积累到了技术和资金的打工者而言,再回到中小城市创业或者回到乡村振兴乡村经济,更容易实现答主“王子君”所说的“阶层上移,从单纯的出卖劳动力上移到自雇及小规模雇佣他人。”

每座城市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单位组织,而一线大城市往往是权力、资金、人才和技术聚集的地方。刘姥姥三进荣国府,在资源最集中的荣国府完成了“送菜贸易”,用自家土产的农产品换回了满车的财物。

由此可见,大城市依然是各种资源和机会最为集中的地方。因此对于大部分打工者而言,同样程度的努力和付出,选择留在大城市,往往能够换回更多的资源。但想要扎根于大城市,则往往需要经过不止一代人的奋斗和经营。


微博头条文章作者:<strong>【月诚故事】</strong>

微信公众号:<strong>【月诚故事】</strong>自媒体运营小白的成长日记

联系邮箱:messages (à) intorich (.) com

<img src="/img/wechat.png" alt="【月诚故事】自媒体运营小白的成长日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