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国时尚摄影师、视觉艺术家陈漫「丑化中国女性」的作品?【月诚故事】

标题: 《如何看待中国时尚摄影师、视觉艺术家陈漫「丑化中国女性」的作品?【月诚故事】

当前知乎热榜的榜首话题是《迪奥、陈漫为「丑化中国女性」争议道歉,你能接受吗?未来该怎么杜绝此类事件发生? - 知乎》。跟前两天的知乎榜首话题《如何评价家装节目《梦想改造家》第八季第六期改建乡村房子,花农民 130 万元建「红砖毛坯房」? - 知乎》一样,这是关于“艺术”的讨论。

为什么“艺术”这两个字要打上引号呢?那是因为真正的艺术都是源自于生活,并造福于生活的。而这两个话题当中的“艺术”,都源自于生活之外的其它地方。具体是源自于什么地方呢?

先来看一看改建乡村房子的「红砖毛坯房」艺术。知乎日报收录的回答《如何评价家装节目《梦想改造家》第八季第六期改建乡村房子,花农民 130 万元建「红砖毛坯房」? - 袁牧的回答 - 知乎》当中,答主“袁牧”回答说,“……不是本专业的朋友可以查查看王澍的象山校区, 饱受西方专业媒体夸赞,其中颇多相似之处,或者说本出同源 。不从根本问题上反思,后续还会出现一个又一个类似的案例。未来十几年中国会有大量的乡村振兴建设,电视节目对乡村的影响还是很大的,一个典型案例能影响很多后续项目,也希望节目以此为戒,以后能做得更好,不要再翻车。1 往小里说,这是当代中国主流建筑师初涉乡村时特别容易陷入的误区,对乡村和农民相关的建筑问题的高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缺乏经验,没有充分认识到并尊重乡村的建设条件和村民的主体意愿。……美学本身并没有绝对的高低对错,但不同的美学体系有各自的源流和立场,也有强弱之分,其源头往往来自于社群组织、经济产业、技术功能等强有力的政治经济力量的长期影响。 作为建筑师,重要的不是倾向哪一种审美,而是知道每一种审美从何而来,本质如何,受众是哪些人 ,不同审美体系之间是何种千丝万缕的关系,并如何共同构筑整个文明的审美生态演化体系。在面积广袤、历史深厚、地区差异极大的中国乡村,乡村建筑更多承载的是乡土社会的集体认同以及真实的乡村生活需求。忘却个人的风格偏好,积极推广适合的现代建筑材料技术同时避免强推其美学风格,真诚地从村民的主体性出发,关注其生活质量与成本,让建筑真正做到因地制宜,根植乡村,这些本体因素将会自然生长出属于当地的乡村美学。……”

答主“袁牧”分享的图片中,阿尔托的珊纳特赛罗市政厅也是类似的红砖风格,风格比较朴素简洁,据说是北欧设计的鼻祖。但很显然「红砖毛坯房」项目并没有那么多的工程预算,结果节目播出时所展现的作品变成了半(lan)成(wei)品(lou),风格也变成了超越朴素的简陋。

不管是跟王澍的象山校区本出同源,还是阿尔托的珊纳特赛罗市政厅的翻版风格,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艺术”确实没有充分认识到并尊重乡村的建设条件和村民的主体意愿。

碰巧的是,饱受西方专业媒体夸赞的另一位中国时尚摄影师、视觉艺术家陈漫,曾经创作过三组“少先队员”系列的环保作品,作品中的眯眯眼,僵尸脸,透视服会让人不适。根据《迪奥、陈漫为「丑化中国女性」争议道歉,你能接受吗?未来该怎么杜绝此类事件发生? - 申鹏的回答 - 知乎》答主回答,“……陈漫还拍过更加令人不适的《中国十二色》,图片中的女性无一例外都是眯眯眼,诡异的妆容、服饰和色调,看不出半点‘女性美’。我看过陈女士给自己拍的照片,不是眯眯眼,也不翻白眼,更不是浮肿僵尸脸,也没有诡异的妆容和服饰。所以,陈女士有着正常人的审美,也明白中国女性本来长什么样子,她见过她自己,她也见过她 XX,如果她有 XX 的话……。那么为什么她的作品一直丑化中国女性呢?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她就想这么干。无论西方主子有没有提需求,她都会主动这么干。她是成年人了,她一直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她也一直在这么干。……”

从答主“申鹏”分享的图片来看,陈漫的作品确实让人一言难尽,但她的自拍作品却有着正常人的审美。

类似的“艺术”还有很多。譬如饱受西方专业媒体夸赞的又一位“中国当代现实艺术大师”岳敏君和他的“大笑”系列作品。根据知乎话题《如何看待岳敏君和他的当代艺术作品? - 知乎》匿名答主回答,“像岳敏君这样的人,在作品里无处不体现着对中国人和某共的恶毒仇恨,甚至不惜给中国人画上两只角,来表示中国人是恶魔的后代。如果哪个其他民族画家这么做,这绝对是种族歧视了。楼上的回答怎么全都绕着走呢?怎么全都对岳敏君对中国人的恶毒敌意不置可否呢?就算表个态‘岳敏君的画就是您国’,这也算个态度,怎么都像小媳妇一样不敢吱一声呢?……”

有意思的是,岳敏君的作品明明是在丑化中国人的形象,却在西方“艺术家”的引导下,被粉丝们认作是“直面生活的力量”。譬如已认证的官方帐号“COLMO”的文章《生活进化论|岳敏君:“大笑”背后是直面生活的力量》、“张张艺术培训”的文章《一幅画拍出4813万!“傻笑人”岳敏君:一个穷酸画手的逆袭之路!》等,都把岳敏君当作是了艺术大师。

那么为什么那些刻意丑化中国和中国人形象的“艺术”作品反而能够频频荣获国际大奖,成为“顶流艺术”呢?

答案很简单,艺术没有对错之分,却有强弱之分。当西方列强掠夺全球资源,提前迈入工业化时代的时候,西方的审美标准就变成了美学的标准。英国男人们偏爱的穿苏格兰方格短裙不穿内裤,就是“艺术之美”,而彼时亚洲东方的清朝,男人们头上留着的“金钱鼠尾辫”,就变成了野蛮的“艺术之丑”。

类似的故事很多,以至于艺术变成了哲学,美学变成了玄学。那么真正的美学艺术又是怎样的呢?

真正的美学艺术,一定源自于生活。

譬如,在古代是没有冰箱和空调的。一到夏天,酷热难耐。这时候,真正实用的建筑美学就在生活中诞生了。根据知乎话题《没有空调的古人在夏天是如何避暑的? - 小优的回答 - 知乎》高赞答主“小优”的回答,“……要说,还真有原理与此相通的生态空调。先来看个东西:[图片][图片]……。别小看这个斗笠,它可是集遮阳、风压通风和热压通风于一体的。今天所要说的生态空调,原理跟它是一样的。它长成这样(室外)[图片],或是这样(室内)[图片]。在建筑学上,它有个专门的名字:冷巷。冷巷的冷,在这里可不是指没人气冷冷清清,而是真的可以给建筑降温。 冷巷有 2 个特征:一是狭窄,一般都仅容2到3人并排通过;二是幽深,内部很少受太阳直射。 当自然风吹过时,冷巷因为截面积小,风在这里会加速,气压降低,就可以通过伯努利效应带走两旁建筑内的热空气,达到通风降温的效果。没有自然风的时候,冷巷也因为受太阳辐射少,空气温度低,再加上存在垂直温差,可以和两旁建筑内的热空气形成对流,起到通风降温的作用。冷巷被誉为岭南传统建筑的精髓。在岭南长期湿热的气候下,通风甚至比遮阳、隔热更为重要,而冷巷,正是加强自然通风的核心构件。通常来说,它往往需要跟其他 3 个要素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自然通风系统。1、选址:创造有利于导入自然风的环境。珠三角村落大多整体坐北朝南,顺坡而建,前低后高。村前有广阔的田野和大面积的鱼塘,其它三面围有树林。村内的建筑则像梳子一样南北向排列成行。……根据有人在广州陈家祠实测后发表的论文,当天环境最高温为 36.7 时,后东厅测得的温度为 32.7 度,温差为 4 度。……”

答主“小优”在回答中分享了许多图片,从这些图片中可以看出,古时候的岭南传统建筑村落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类似于斗笠降温的天然生态空调系统。通过最关键的「冷巷」通风降温之后,房间的室内温度可以大幅低于室外温度,实现了自然降温效果。

换句话说,古代岭南建筑就是建筑美学的一种,也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之一。

而当中国时尚摄影师、视觉艺术家陈漫「丑化中国女性」的作品,去刻意迎合西方审美标准之时,作品中出现的中国人就全都变成了「眯眯眼」。

根据知乎专栏文章《西方国家为什么要用“眯眯眼”丑化中国人? - 观云的文章 - 知乎》作者描述,“……这几天清华大学火了,火的原因不是出了北大‘韦神’那样的‘扫地僧’,而是丢人了。当然,他们自己可能并不觉得丢人,说不定正私下骂网友‘土老帽’呢。起因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搞的一场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作品发布会。如果是自己关起门来玩,网友们也不会有啥意见,但显然清华大学挺自信,把这场发布会的视频发到了网上。当然,人家似乎不是很相信国内的审美,视频并未发布在国内,而是上传到了油管(现在被网友弄了回来)。结果抱着学习态度的网友去观摩了一下,普遍感到不适,不是尬不到设计本身,而是满屏皆是的‘眯眯眼’令人反胃。大家可体会一下。[图片][图片]……。看见没?不是模特眼小,而是刻意追求眯眯眼,那些本身眼睛不小的模特,也被画成眯眯眼。长期混迹时尚圈的网友,纸巾都备好了,结果一口老血,差点把键盘烧坏。眯眯眼、塌鼻梁、肤色蜡黄,这是西方对亚裔的刻板评价,他们极尽嘲讽之能事,‘拉眼角’更是公认的种族歧视动作。之前世界女排联赛上,塞尔维亚运动员就因对泰国运动员‘拉眼角’,被直接禁赛两场,并罚款 2 万瑞士法郎。还有当年美国说唱歌手拉眼角侮辱姚明的事,在社交媒体一度引起轩然大波。艺术圈更是如此,他们不敢歧视黑人,不敢歧视拉丁裔,但他们敢公开羞辱亚裔。羞辱的方式就是用‘眯眯眼’。……”

碰巧了,时尚摄影师、视觉艺术家陈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不过「眯眯眼」的艺术审美风格倒是和清华美院如出一辙。从这次的迪奥事件可以看出,亚洲人「眯眯眼」依然还是西方国家的主流审美标准。

换句话说,这不是一个单独的「眯眯眼」个例,而是过去一个时代的缩影。在那个时代里,西方国家的审美标准就是艺术的美学标准,甚至连西方列强的名字都被美化了一番。根据知乎话题《为什么一些西方国家的名字翻译的美化? - 知乎用户的回答 - 知乎》答主回答,“刚查了一下,有一副利玛窦跟明政府协同绘制的世界地图(经网友提示,此图是日本临摹的利玛窦世界地图)。从这地图上看,当时把曾经的英国殖民地——美国,称呼为‘墨利加’,加拿大叫‘北亚墨’,危地马拉叫‘哇的麻喇’,英格兰叫‘谙厄利亚’,苏格兰(经指正)叫‘思可齐亚’。到清朝时对英国的称呼还有‘英鸡黎’,德国叫‘邪马尼’,葡萄牙叫‘佛朗机’,俄罗斯叫‘罗刹国’。看来看去都是些谐音字,并没有什么狂帅酷炫屌炸天的含义。后来为什么专挑好字来称谓这些国家呢,我个人认为跟清末到民国那段时间的西风东渐有关:……”

时过境迁,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不再认为国外的月亮就会更圆更亮。尤其是随着近些年的经济快速发展,更多人开始拥有文化自信,并开始重新思考“什么是美?”用答主“袁牧”的话说,“美学本身并没有绝对的高低对错,但不同的美学体系有各自的源流和立场,也有强弱之分,其源头往往来自于社群组织、经济产业、技术功能等强有力的政治经济力量的长期影响。作为建筑师,重要的不是倾向哪一种审美,而是知道每一种审美从何而来,本质如何,受众是哪些人,不同审美体系之间是何种千丝万缕的关系,并如何共同构筑整个文明的审美生态演化体系。……”

真正的艺术都是源自于生活,并造福于生活的。生活中从来都不缺少美的元素,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艺术家走近生活,并创作出更多接地气的优秀艺术作品。


微博头条文章作者:<strong>【月诚故事】</strong>

微信公众号:<strong>【月诚故事】</strong>自媒体运营小白的成长日记

联系邮箱:messages (à) intorich (.) com

<img src="/img/wechat.png" alt="【月诚故事】自媒体运营小白的成长日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