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家庭养老”模式,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就近居住或共同生活?【月诚故事】

标题: 《如何看待“家庭养老”模式,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就近居住或共同生活?【月诚故事】

今早的知乎热榜上,当前的榜首话题是《河南营养餐学生呕吐涉事企业称校长曾与另一企业签 20 年合同,违约需赔付 3 倍投资金,真实情况如何? - 知乎》。和昨天榜首话题「校长痛哭换不动送餐公司」不同的地方在于,今早榜首话题的关注点变成了“2017 年戚城中学校长王永与一公司签订的 20 年餐饮供应合同”。

同样是校园热点事件。回顾往事,“成都 49 中”事件依然历历在目。由于各种“内幕说”的成本很低,该事件曾经一度反转再反转,变成了一场争分夺秒的舆论战。当事件尘埃落定、真相大白的时候,知乎话题《成都 49 中学生坠亡事件被深度还原,整个事件该给校方、教育局、警方、媒体和公众等各方带来哪些思考? - 安好心的回答 - 知乎》评论区当前排名第一的答主回答,“……与政府争分夺秒。把官方的团队逼至极限速度。取证、侦破、定性、家属、辟谣、压缩进三天内。舆论瞬息万变,‘应变’成了最棘手的事。……输的是舆论场!不知道多少大 V 被打脸,不知道多少人为了守护自己被调动起来的情绪,死不承认现实。一片狼藉。今日之耻,你不记着,利用你的人就会帮你记着。这次谣言有多‘专业’,各位没发现吗?专业,不代表可信。专业是一种高效的方式,包括成本低,见效快,传播广。可信度只是微不足道的一个维度而已。可怕的是模块化,准备好几个‘经久不衰’的谣言,中国出了事情后,立刻拼装。这样就可以根据突发事件推动社会稳定问题。……”

好在新华社官媒当时没日没夜地与时间赛跑,最终在 13 日凌晨 1:49 发文,公布一切细节。用一份证据详实的深度还原稿子和视频,在最后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解决了那场战斗。

时过境迁,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这一次,学生利益受损是确凿的事实,但谁是“坏人”还有待进一步的官方调查结果公布,这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对于自媒体创作者而已,倒不如先等上几天时间,等待官方调查的结果出来之后,再参与这一类热点事件榜首话题的进一步讨论。

继续往下翻看。当前排名第二的话题是《如何看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鼓励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就近居住或共同生活? - 知乎》。

这是一个争议性很大的话题。央广网旗下中国之声广播昨晚七点的《央广新闻晚高峰》节目就在专门讨论这个话题。中国之声节目的主持人电话连线了一位在基层社区做了多年社区养老服务的人大代表,结果电话那头的被采访者非常不认同让子女再去负担父母的养老问题,被给出了许多现实中会面临的实际问题。

说实话,人口老龄化问题确实是一个不容易解决的问题。最近这些年全球各地的新生儿出生率都在降低,而且在肉眼可见的未来几十年内,这种趋势或许都不会改变。这时候,社会福利待遇又变成了国与国之间暗自较劲比拼的战场。

根据知乎专栏文章《苏联衰亡后,美国工人的生活水平一落千丈 - 远方青木的文章 - 知乎》描述,“……二战后的苏联,展现了可怕到极致的号召力。……,全球大量知识分子把苏联当成劳动者的天堂。那时候的苏联,是民主和自由的灯塔,号召力远远强于美国。美国虽然比苏联富,但吸引力真的没有苏联强。整个欧洲和美国都被苏联情报体系给渗透成了筛子,一群高级知识分子甚至愿意无偿给苏联提供情报。一切,都是为了人类未来的幸福生活。怎么对抗苏联的渗透,怎么向全人类证明美国也是一个为穷人着想的国家?这事很难办。苏联是共产主义国家,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毫无疑问苏联会对无产阶级更好。而且苏联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工农阶级可以自己建设国家,并拥有强大到可怕的军队。最终,美国选择了一条路来和苏联进行意识对抗,那就是对富人征收高税率。1950-1980 年代的美国,税率高的可怕,高到你无法想象的地步。那个年代的美国,对富裕阶层征收的最高所得税率达到了 70~90%。其中在 1951-1963 年,苏联影响力最大的年代,最高所得税率达到了 92%。资本家的高额收益几乎全部被征收。……。20 多年后,美国工人过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天堂生活。一个高中文化的美国工人,在 70 年代可以凭自己的工资养活一家老小。妻子全职在家,也能供 3 个孩子上大学,还能给家里买辆车,完成这一切仅仅只需要一位蓝领工人的工资就可以了。……。美国的贫富差距降低到了历史最低点,工人阶级过上了有史以来最好的生活,国家财富的增长被富人们几乎全部让渡给了工人阶层,导致美国工人变得异常富裕。那是一个让美国工人至今都在怀念的时代,现在那群支持特朗普的人,希望过上的日子,就是上世纪 70 年代的日子。……”

问题是,这种蓝领工人仅凭工资就能过上高福利生活的时代可以维系多久呢?

这里就会涉及到复杂的人口问题。二战后全球各国都迎来了一波战后婴儿潮,全球新生儿人口迅速增加。但是国与国之间还是有差别的。譬如美国,由于美国本土远离二战的主战场,二战中的死亡人数甚至少于最近因新冠病毒死亡人数。又譬如苏联,苏联在二战中的人员伤亡数量甚至要比中国还多,适婚适育年龄人口大幅减少。

换句话说,同样是经历了战后婴儿潮,但是美苏两国在二战后的人口年龄结构是有很大区别的。与其对应的,则是二战后几十年内社会高福利背后的成本问题。苏联作为一个为穷人着想的国家,为穷人提供了很好的社会福利待遇,曾经展现了可怕到极致的号召力。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八十年代的到来,苏联有越来越多的人口进入老龄化时代,而与之对应的社会福利成本与负担也越来越多。

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消耗战中,资本家们打赢了!

根据远方青木的文章,“自 80 年代开始,美国开始逐步减税。到了 90 年代,所得税率已经降低到了 30% 以内,并默认富人们成立各种基金会来规避遗产税。大减税刺激了美国的经济,让美股走出了辉煌的 40 年长牛。这 40 年里,美国取得了不可思议的经济成果,富人们的财富得到了高度膨胀。但这一切,和工人阶级一点关系都没有。这 40 年里,美国的富人的购买力在急剧的增长,而美国穷人的购买力几乎丝毫不变。每年的工资增长额度,几乎全部被通胀所抵消,这种日子持续了整整 40 年。目前,美国前 10% 富裕的家庭持有超过 93% 的美国股票和基金,而剩下 90% 的人则持有 72.4% 的全美债务。40 年来,美国中产的购买力没有增长,但医疗和教育的开支却出现了成倍的增加。多份调查报告均显示,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水平,已经倒退回了二战刚结束时的状况。……”

如今的中国,同样也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现实问题。更关键的是,目前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无论是在历史时间范围,还是在地理空间范围,都不曾有哪一个国家达到过这样的人口规模。中国能够用全球 7% 左右的耕地养活全球近五分之一的人口,本身就是已经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奇迹,但想要达到发达国家同等程度的社会福利水平,似乎又确实很难。

这时候该怎么办,又能怎么办呢?

从昨晚七点的《央广新闻晚高峰》节目讨论这个问题,再到今早知乎热榜话题讨论这个问题,这次 24 日发布的意见稿,看起来更像是一次政策吹风和征求意见。高赞答主“王子君”回答说,“看到文件里的‘家庭养老’和‘个人自我养老’就懂了。养老路线也是一直有争议的。一种是建议搞大建,建疗养院养老院福利院,建各种老龄设施,让老人有个可以聚集生活的环境。这类可以称之为‘社会化养老’。另一种是建议搞补贴、搞小型养老器械(例如辅助行走的支架)、搞远程监控,以居家场景为核心,政府提供设备和资金上的支持。这类可以称之为‘家庭养老’。……。理想的状态,是国家加大‘居家养老’的投入,在慢性病药品、老人小型的出行及护理设备、远程生理监控及急救响应等方面做支持。老人可以在中青年子女周围生活,国家分担一部分护理成本,‘老不离亲、终不离家’,这是坠吼滴。新加坡分组屋,愿意三世四世同堂的能分大 house,就是这类激励。但前面也说了,这是理想状态。现实是:个体家庭没钱、没技术、没时间,社会最后不得不走‘社会化养老’路线。……。但从现在的口径来看,政策口还是没有放弃甩包袱的努力,又把‘家庭养老’捡了起来。没有真金白银补贴的鼓励‘家庭养老’,就是耍流氓,就是不愿意进行社会化养老的大规模投入,把老人重新扔回了家庭。可现在的家庭结构已经不是三十年前了。结婚率和生育率都在暴跌,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也被析出到了城市里,哪里还有‘家庭养老’的土壤?我外婆那套回村养老模式,到我妈那代基本就结束了,我这代注定是养老院。现在大家都在期望政府在养老基建上努力点,结果文件里又聊起了‘家庭养老’、‘个人自我养老’。懂了,组团去菲律宾,好歹人口结构高度年轻、讲英语、护工价格还算便宜。”

类似的吐槽还有很多。换句话说,人口老龄化问题确实不容易解决,需要在社会福利与护理成本之间进行微妙的利益平衡。

那么我们能不能参照美国的“成功经验”呢?美国选择了一条成本最低的路线,直接放任新冠病毒泛滥,大幅减少了老弱病残人口。随着新生人口的补充,二十年后又会再次享受到一波人口红利。但很显然的是,我们国家过去没有,将来也不会参照美国的“成功经验”。在这种情况下,或许“家庭养老”和“社会化养老”这两种模式最终会并行或相互交叉,变成我们下一代人的养老模式。虽然不够完美,但也算是未来生活中各种因素平衡之后的一种现实选择。


微博头条文章作者:<strong>【月诚故事】</strong>

微信公众号:<strong>【月诚故事】</strong>自媒体运营小白的成长日记

联系邮箱:messages (à) intorich (.) com

<img src="/img/wechat.png" alt="【月诚故事】自媒体运营小白的成长日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