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 90 后博导胡玥,5 年来发表 SCI 论文 60 余篇,真正蹊跷的地方……【月诚故事】

标题: 《华中科技大学 90 后博导胡玥,5 年来发表 SCI 论文 60 余篇,真正蹊跷的地方……【月诚故事】

今早的知乎热榜上,当前的榜首话题是《如何看待阿里自称遭性侵女员工周某已被解雇,其发声表示「未收到赔偿,工作中没犯错」? - 知乎》。从法律的角度来说,女员工周某如果对企业解除劳动合同持有异议,或者单纯只是想要赔偿,完全可以申请劳动仲裁,这是周某的个人合法权利。但由于周某通过小作文诬告上司在先,造成了极大的社会负面影响。而且据说被诬告的两人都已经提起了名誉权诉讼,因此单就这次的劳动争议而言,周某申请劳动仲裁很可能不会得到仲裁委员会及法院的支持。

在这种舆论背景下,周某想要通过媒体博取社会同情,或仲裁委的支持,应该是很难达到其预期效果。相反,在媒体舆论的放大镜效果下,周某可能会面临进一步“社会性死亡”地尴尬,所以暂时也不知道为什么周某会跳过正常的法律维权流程,直接找到媒体发声。不管阿里公司有没有在这个话题的背后推波助澜,周某这种做法也都极不可能获得媒体及大众舆论的支持。

果然这个话题一出来之后,就顺利登上了各大自媒体平台的热搜榜。话题由周某而起,但这次除了阿里公司能够获益,媒体能够获得流量之外,左看右看,周某都很难达到预期的维权效果。譬如答主“虾仁芝麻卷”回答说,“但现在这种方式却背离初衷,成为了个别女性低成本诋毁男性的惯用伎俩。满天飞的小作文和‘揭露真相’全不沾边,实打实的成为了夸大事实、添油加醋的诬告,上演了一出又一出‘狼来了’的故事,真正影响的是致后续同类事件女性受害者的正当维权。……”

再往下看,知乎热榜当前排名第二的话题《如何看待华中科技大学 90 后博导胡玥,5 年来发表 SCI 论文 60 余篇? - 知乎》是一个实际热度很高的话题。碰巧的是,微信公众号 24h 热文榜当前排名第一的热文,是来自于人民日报的公众号文章《90后学霸!还是博导!胡教授,你火了》。

同样是关于胡玥教授,但点开之后却是完全不同的画风。

根据《如何看待华中科技大学 90 后博导胡玥,5 年来发表 SCI 论文 60 余篇? - 锐利的崔九的回答 - 知乎》答主回答,“这篇文章被各大平台疯狂转载,猛推。文章介绍的主人公博导胡玥,也被冠名为‘学霸天花板’。但细读这篇文章,却有许多蹊跷之处。最美 90 后博导胡玥,真的是学霸天花板,还是学阀世家的学三代呢?跟着我的思路,一起来探究一番。蹊跷一:大二就有院士和教授指导。原报道中说:“大二时,胡玥在田禾院士和花建丽教授的支持下,参加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开展“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研究。”什么样的学生,大二就有院士指导项目,这得牛逼成啥样?通过谷歌学术查询,胡玥在 2016 年,也就是入职华中科技大学以前,一作论文仅有 4 篇,这可是一个博士毕业生啊。由于我不懂在化工领域,这四篇文章的含金量,所以我咨询了下我的好哥们,同样是化工领域的苦逼浙大研究生——魏同学。魏同学告诉我,这四篇文章中,只有第三个是比较有含金量的,但也不是顶刊。他说,这水平,博士后经历不镀金的话,很难在华科这样的学校拿到教职。(ps:魏同学还说,华科如果有政策另外说,很严谨)在 2016 年加入华科以后,胡玥的论文数量就一下子猪突猛进,5 年发了 60 多篇 SCI,平均一个月一篇。一作和通讯作者加起来一共 21 篇。突然高产,到底是胡玥的学术水平提高了?还是鸠占鹊巢,自己包揽了团队的研究成果?我们不得而知。很难不让人想象,胡玥手底下的研究生境遇如何?蹊跷二:胡玥的高考到底多少分?(知乎网友发现的)原文报道:2008 年,她怀揣着对化学的热爱,以高考湖北省理科前 800 名的好成绩,选择了华东理工大学应用化学专业。2008 年,湖北省理科前 800 名,竟然报的是华东理工大学,有点蹊跷。2008 湖北省理科 802 名,是 638 分。如果胡玥高考前 800 名属实,那么她的分数一定高于 638 分。但是 2008 年华东理科大学在湖北的录取分数线,理科最高只有 626 分。(都是官方的公开数据)发现没有,经历对不上!2008 年的湖北省前 800 名,是什么含金量呢?武大和华科专业乱选的水平。零几年那会儿,甚至湖北省前 1000 名都是华科、武大专业任选的。而且武大的化学还比华东理工更强,胡玥一个武汉人,明明有更近更好的选择,为什么要去上海读大学呢?有人说,是不是当时估分填志愿呢?嘿,我特意查了一下。08 年,除了提前批,湖北已经是出分之后再填志愿了。……蹊跷三:外公是谁?报道中说,胡玥从小受外公启发,萌生了对化学的兴趣。胡玥 31 岁,她外公想必年纪也不小。她外公本硕都毕业于浙大,在那个年代是妥妥的高材生啊,现在想必也是化工领域的大佬了。那么胡玥的外公到底是谁呢?网传是胡英院士,中国化工专家。我看了下胡英院士的经历,他的籍贯确实是湖北,1953 年毕业后一直留教华东化工学院。1993 年华东化工学院,改名华东理工大学,胡英教授也是这年评上了院士。华东理工大学,就是胡玥的本科大学。所以,胡玥为什么千里迢迢从湖北到上海读大学,似乎就解释得通了,因为外公在华东理工大学任教。据传,胡玥的外公是胡英院士这件事,在同届本科生中人尽皆知。但是,但是,但是还有一个问题,根据报道中的描述,胡玥的外公本硕都毕业于浙江大学。可根据我查到的资料,胡英院士52年从上海交大转到华东化工学院之后,就一直留教,这个就跟报道对不上了。我看到一种说法是这样的:1952 年交通大学、同济大学、震旦大学、私立江南大学、东吴大学、大同大学等校的化学化工系合并升格为华东化工学院,1953 年华东化工学院的工业分析专修科并入了浙江大学。于是我又特意去查了一下,找到的资料是,胡英院士并入华东化工学院之后,被分配到了化工机械设计系,并非工业分析专修科。所以,胡玥的外公真的是网传的胡英院士吗?还得打个大大的问号。……胡玥到底是天才学霸还是学阀学三代,可能还要让子弹飞一会,期待后续有更多的线索可以流出。我劝现在一些傻*媒体,多关注一些国内切实存在的问题,少作一些假大空的宣传。”

答主“锐利的崔九”的这篇回答有理有据,相对理性。而评论区当前排名第一的答主“无崖子”的回答则更加情绪化一些,答主“无崖子”回答说,“10 年以后,所谓的才俊,所有上位的杰青院士,都是靠团队刷文章上位的,那些老老实实干活、踏踏实实做科研的老一辈牛人,慢慢被淘汰了。0708 和我女朋友认识的时候,她老板还是各种专家,后来慢慢就不行了。……10 年前,那些文章少、老老实实带学生的,真的很多师生关系亲如父子(女),那些产出大户,则师生关系紧张,什么抢一作都是这种课题组。但可惜,前者被历史淘汰了。当然,也有人说,跟着后者,文章多多,找工作占便宜,确实是这样的。所以,学术圈就是这样异化的。”

答主“无崖子”的回答,已经将疑似违法乱纪的个别事件,上升到了整个国内的学术圈群体。这篇带节奏的回答,引来了不少人的评论附和。答主“无崖子”从中精选出了十几条评论。网友“大司乐document”说,“国内出不了顶级工程师的原因也是,看吴军的浪潮之巅说过,顶级的工程师不是想着一直在前线研究合适的算法,是五六年都去管理别人,晋升上位”。网友“百米小虾”说,“高校一堆仪器,全是欧美加日本产的,科研经费全被那些厂商赚去了,然后所有的一切只是为了发表在国外所谓的top期刊上,结果你高校和科研人员查看论文时还得花重金去买”。网友“比例 嗨凌炖”说,“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也许,我是说也许,那个院士头衔也来路不正[惊喜]”。网友“李小朵”说,“不用 10 年以后,现在的院士也是团队堆出来的,规则从来就没有变过”。……

事实上,学术圈是一个群体,由各式各样的个体组成。个体事件代表不了整个群体,将个别事件上升到整个群体,就会出现类似于家庭婚姻破裂之后,相互指责对方性别群体里的所有人都不是好人一样以偏概全。

根据之前写作文章《国内学术圈学阀制度真的非常严重吗?【月诚故事】》时的观察,“……事实真的如此吗?有意思的是,同样是讨论学术腐败问题和学阀制度的另一则知乎话题《国外学术圈真的有那么干净吗? - 何林的回答 - 知乎》并没有引起广泛热议。很明显,国外学术圈的各种问题被某些人有选择的故意视而不见。根据基础科研大神‘何林’给出的数据,‘……中国在正经期刊的论文(比如 nature index 收录的知名期刊)的撤稿率其实和美国基本一样,都在千分之零点四左右。因此如果你觉得英美的学术圈比中国‘干净’很多,恐怕只是‘the grass on the other hill is always greener’的误解(外国月亮真的圆么?)……尤其不要臆想国外学术圈有多‘纯洁’,过去几年震惊世界的重大科研造假事件也都是欧美干的:harvard 的 stap 干细胞事件,harvard 的心脏干细胞事件,硅谷数十亿 startup 滴血检测事件,伯克利的伪造元素事件,普渡大学的研究剽窃事件,贝尔实验室的有机晶体管事件等等。至于经费分配,业内大佬垄断,大佬剽窃别人的 idea,审稿人恶意阻挠文章发表等问题在英美也是层出不穷,不要因为自己对国外了解的少就以为国外比国内好很多。任何缺乏监管的但又有可能带来巨大利益的人类活动都会滋生腐败,是否更干净?只是驱动力和代价的平衡而已。做为在美国学术圈(业内 top5 的两所大学)待了十多年的人,个人认为在美国,学术不端行为发生和被公开惩处的实际比例大约在 10:1 左右,例如数据不准确,发生比被撤稿肯定高得多(现在那篇砷替代磷的 sicence paper 还好得很,虽然几乎所有人都知道那是扯蛋研究),而多数一次性撤稿的 lab 其实并没有公开的处罚……’。由此可见,真实的情况是——数据造假,学阀政治,利益分配等现象在全世界都存在,而且半斤对八两。只不过国内的这些问题会被某些人炒作并推送至国内自媒体热搜榜的榜首,而国外西方媒体垄断了舆论话语权,同样的问题基本上不会登上国外热搜榜的榜首。……”

学术圈也是由“人”组成的圈子,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科研项目资金的大力投入。幸运的是,第一,老一辈的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发展科学技术,早就明确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四个现代化的任务,以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第二,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间,经济实力不断发展,得以夯实科研所需的经济基础。

我国的博士培养始于 1978 年。这一年,全国上下一共只招收了 18 名博士生,最终顺利毕业获得博士学位的只有 6 人。到了 1982 年,我国共招收博士生 302 人。到了 1995 年,我国博士招生数量首次突破 1 万人。到了 2017 年,根据教育部《2017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2017 年我国招收博士生 83878 人。根据《知识分子》报道,2019 年中国高校博士招生人数超过 10 万,达到 105169 人。

而与此同时,赴美读研申请量近年来长期处于负增长,美国留学环境正在恶化。

根据知乎专栏文章《中国高质量论文首次排名世界第一,数量远超美国8万余篇 - 学术成长学苑的文章 - 知乎》作者分享的数据,“8 月 10 日,日本文部科学省发布了最新世界论文影响力排行报告。据悉,高质量论文使用的引用次数中国的论文数为 4 万 200 余篇左右,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了世界第一。注意:这是质量第一,不是数量第一。世界主要国家论文总量变化情况表。从论文总体数量来看,中国 2018、2019 年连续两年位列第一,超越美国。2019 年,中国论文总数为 471367 篇,美国为 393794 篇,差距扩大至了近 8 万篇。由此可见,在数量上远超美国已经不足为为奇,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近年来读研读博的人数逐年增多,科研人群日益壮大,来看看实际的数值:……。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物理学、临床医学和基础生命科学领域,美国依旧占据领先地位,我们不应当因取得一定的成绩而沾沾自喜,在一些领域,我们仍然要奋发图强。……”

换句话说,放眼全球范围内的学术圈,中国学术圈的高质量论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近些年都呈现出井喷式的爆发趋势。虽然在高质量论文的存量方面美国依旧领先全球,但在高质量论文的增量方面,近几年已经发生了整体趋势上的转折。按照年度时间段排名的话,中国的学术圈已经超越了美国的学术圈。

为什么会这样呢?

根据之前写作时的观察,“……先从进入学术圈之前的大学录取模式来看。以美国的高等教育为例,美国教育行业的市场化程度较高。换句话说,在国内没有实力考上 985 大学的孩子如果家里有钱,那么家长完全可以在美国“买”到美国名校的入学名额。而在美国本地,阶层相对固化,高昂的大学费用不是一般穷人家庭可以支付的。对于出生在美国的穷人来说,跨代贫穷几乎就是宿命,大学教育更像是一种遥不可及的奢侈品。中产阶级的情况要好一些,为了能让更多的中产阶级也能获得高等教育服务,美国高校提供了分期付款的优惠服务。不过根据文章《美国大学生:一个被助学贷款‘毁掉’的群体》中的数据,‘但在美国,助学贷款可没那么容易偿还,有的美国人可能要还到 60 岁!本以为助学贷款是在帮助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没想到却成了很多美国大学生一生的枷锁,在美国,还不上贷款的大学生比比皆是。据纽约联储发布的《家庭信贷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第4季度,美国大学生助学贷款总额接近 1.5 万亿美元。承担助学贷款的总人数超过 4400 万人,相当于每四个美国成年人当中就有一人负债,……’。学费太贵只是阻止穷人获得优质教育的一个方面,而另一个方面则是极为重要的推荐信。推荐信这种东西和‘科研潜力’一样,是一门玄学。根据知乎话题《如何评价美国司法部起诉众多富豪行贿送子女进名校,美国大学招生舞弊事件会被如何处理? - 陳子浩的回答 - 知乎》答主介绍,‘传统上美国大学合法的「氪金走后门入学」,分为几种:1. 直接砸几千万刀盖楼成立基金会(学生本身素质无所谓了,孩子是条狗都能进);……;以上几种模式,似乎已经算是业界默认了,也都是合法的。……’。推荐信的威力不止于此。美国大学的录取有一种特殊的政策,继承录取,英文叫 Legacy Admit。什么叫‘继承录取’?如果你的父母或者祖父母(有些学校也考虑其他亲戚)曾在这所大学读书, 那么这所大学将优先录用你,这叫做继承录取。说白了继承录取就是美国名校的校友子女优惠录取政策。根据复旦发展研究院文章《为什么美国高校偏爱招收校友子女》当中的研究数据,‘在美国排名前 100 的高校中,约四分之三会提高校友子女的入学率。这些拥有特权的后代也被称为‘继承者’,……这种做法始于 1920 年代,当时来到美国的一波新移民激起了一股反移民的歧视风潮。大学开始通过学术标准以外的条件限制犹太学生的数量。他们开始将诸如‘品质’和申请者的父亲是否上过大学等条件纳入考虑。时至今日,继承偏好仍然对那些父母极有可能入读过大学的富有白人学生有着很大的好处。2019 年的哈佛大学一年级本科生中有14.6%的父母拥有本科学历,而麻省理工学院(这是一所没有继承偏好的精英大学)则仅有 2% 新生满足这个条件。’……。在中国参加高考不需要推荐信,进入学术圈是在全国范围选拔;美国更加注重推荐信,士族大家的推荐信可以极大程度地保障美国权贵以及校友子女们的入学率,而且好几种公开的‘氪金’模式全都是合法的。进入学术圈的入口不同,导致了各国学阀制度的垄断程度不同。相对而言,中国的研究生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前段时间,中科院博士黄国平的致谢信刷屏,看哭了千千万万寒门子弟。黄博士说,“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论文送到你面前。”黄博士在学术道路上吃了多少苦就不细说了,但可以肯定的是,黄博士是全国范围选拔制度的受益者。如果是国外高度垄断的学阀制度,穷人家的孩子基本上是没有任何机会的。由此可见,‘国内学术圈学阀制度真的非常严重吗?’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真正值得关注的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误以为国外学术圈‘干净’?”

换个角度,再从美国人的角度来看一看中国的学术圈。

根据知乎话题《我国芯片技术是否落后?那太湖之光是怎么造出来的? - 思故渊的回答 - 知乎》答主回答,“把我之前翻译的一个 quora 问答搬过来吧,业内大牛评价太湖之光:转载的这个帖子是美国知乎 Quora 上美国超算大牛 John Gustafson 写的回答,把神威太湖之光给吹爆了,我很好奇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人翻译转载到国内网络上,此回答写于 2018 年 2 月 9日。那我来。此人生平:https://www.wikiwand.com/en/John_Gustafson_(scientist)一句话简介:这家伙拿过 Gordon Bell Prize,是正经的顶级大牛不是什么野鸡教授。翻译:Tiberium。问题:美国能不能用 200P 的 Summit 干赢中国?回答:很遗憾,不行。美国现在想要动的话至少得以 2E 为目标,所以需要两到三年才能够从设计变成实际能跑起来的硬件。由于我在新加坡,我参观了中国第一和第二的超算,并且跟他们的设计师会了面,这很不同寻常,同时我也对美国的的一般 TOP500 的超算和他们的计划很熟。作为美国公民,我觉得这种差距很让人丧气。中国人已经在开发一个 1E 的机器,他们的设计非常出色,而且越来越好。美国人把 200P 的机器弄出来的时候中国人肯定就已经把那个 1E 的机器弄的差不多了,在跑测试。当美国经济从 2001 到 2016 缓慢增长的时候,中国经济增长得非常快,而且在某些特定领域已经超过美国,超算就是其中之一。他们的超算工程师做了很多对的事情:1. 他们愿意在这个领域竞争,投入了很多钱。2. 他们没有局限于 x86 处理器,相比之下他们做了一个硬件-软件集合体(基于他们之前买授权的Alpha处理器和相关软件),这套东西能够输出比 x86 多得多的每瓦算力。Alpha 处理器能够处理相当于 x86 两倍的每秒指令。3. 他们全盘考虑了硬件设计,从建筑结构到冷却系统到定制的机柜设计,而不是局限于很容易搞到的和低成本的解决方案。4. 他们买了或者拿到了美国技术的授权,挑出最好的点子,与他们自己的好点子结合在一起。 我这里应该提到我的同事 Jack Dongarra 写过太湖之光不是基于 Alpha 处理器的 。说实话,他应该问问他手下的大陆研究生去读一下那些没被翻成英语的太湖之光的文章。中文版是有说用了 Alpha 的,但是英文翻译就没了。我周围的懂双语的新加坡人确认了此事!设计师可能是害怕会被人指责说是偷窃了美国技术,所以就没有提到设计的这方面。他们这么做很不应该。太湖之光的创新足够让设计师拿到不止一个,两个 Gordon Bell 奖。太湖之光的每个处理器都像是一个芯片上集成了一整台 Cray T3D。Cray T3D 是一个很牛逼的机器,基于 Alpha 处理器,很多超算人认为这是有史以来设计的最好的超算之一。绝大多数的超算严重的受到通讯的限制。T3D 很大程度上克服了这点,他们有一个非常好的系统平衡,以及低延迟的互联系统,这让它能够很容易的维持在顶峰速度的高荷载上。想象一个256核的T3D集成在单片上(同时还有四个处理器协同阵列),以及一个设计的很聪明的冷却机柜,将几百片这样的处理器塞在一起,再把一个房间装满这样的机柜,你就有了一台能够让能源部和 NASA 实验室羡慕嫉妒恨的机器。如果美国真的想要胜利,而不是追赶,他们就不应该局限于那种‘我也行’的思路,把一大堆带 GPU 加速器的 x86 处理器塞在一起。如果我们重新思考,就能够将每瓦的计算力提高一个数量级。如果我来干这事情的话,我会用一个超长指令处理器(VLIW),不带缓存,不要向前检测,推测执行或者分支预测,探索使用 16 层逻辑的 GaN 而不是硅 CMOS,将数字表示从 IEEE 浮点换成 posit arithmetic,将机柜用 free-space 光纤连接起来,带宽在 TB 级别,只用堆叠内存和片上 RAM 和 ROM,宣布这是个‘革命性产品’并且节点在 2022 年运行。(译者:我不懂超算所以这段翻得不好大家姑且看看)这是历史上所有超算巨大突破的路径——愿意去做范式更新。目前,中国人证明他们比美国人更有勇气革新。”

注意,这个回答中,John Gustafson 提到了他的同事 Jack Dongarra 写过太湖之光不是基于 Alpha 处理器的。

提到 Alpha 处理器,就不得不提到苹果公司的一些花边八卦新闻。根据知乎话题《室友认为苹果是轻薄本天花板,认为苹果芯片吊打英特尔,我该如何与他沟通? - 知乎》答主回答,“苹果芯片和自研两个字根本没有关系。苹果给研发团队提出需求,让研发团队耗费大量资金去研发,然后故意弃之不用,等到研发团队破产,再把研发团队买下来,说是‘自主研发’,可以说是不要脸到极致了。P.A.Semi 在2005年发布的首款产品——基于 PowerPC 架构的‘PWRficient’芯片——就是得到了乔布斯的首肯之下专门为苹果开发的。然而,此时的苹果却做出了个令 Dobberpuhl 意外的决定——转投英特尔的怀抱。乔布斯故意‘坑’了 P.A.Semi 一把,苹果早就看上了这家公司的技术,奈何当时的 P.A.Semi 估值太高,只能拖上一拖。3 年后的 2008 年,靠着 iPod 与 iPhone 项目的陆续回血,钱包再次鼓起来的苹果终于宣布以 2.78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 P.A.Semi。……。这就是苹果所谓的‘自研’,比拿 aosp 魔改说是‘自研’还不要脸。”

苹果公司故意“坑” P.A.Semi 的故事和后来苹果公司将中国供应商欧菲光突然剔除供应链的故事有几分相像。

答主“陈猩猩”补充了一个相对更加完整的“故事”:“AMD 不是从 DEC 偷学好吧,是 Dec95 年为了解决财政危机把 EV6 的一部分团队卖给了 Intel,EV6 和 21064,21264 2 款 CPU 的联合架构师 Dirk Meyer 对此非常不满,带着一个完整的设计团队跳槽跑去了 AMD 做了 K7,AMD 还为此向 DEC 购买了 EV6 的授权。 K8 的一部分核心工程师也来源于 DEC 团队,不过是先去了 Intel,然后又跳槽过来。Daniel 是 DEC PA 分部的老大,也是 strongARM 的首席架构师,Dec 把 strongARM 卖给 intel 以后,主要工程师都不满,坚决不去 intel,然后自己出来成立了 sibyte,Daniel 是联合创始人,sb 后来被博通收购,所以 Dec ARM 部分的大部分工程师去了博通。P.A. Semi 是博通收购以后 Daniel 自己又带了几个 Dec 老哥么自己玩的。Alpha 团队最后剩余工程师,就是不那么 nb 的那群,最后被 intel 和三星瓜分。不过也不尽然 Scott Breach 就是 EV7 的开发团队主管,后来成为 intel 的首席架构师,然后他 2005 年也跑路了,跑去了 AMD。这波工程师里最传奇的是 Jim Keller, 他先跟着 Dirk 去了 AMD,设计了 K7 和 K8,(另外一种说法是先去了 intel,后来又退出),然后又相应老朋友的召唤跑去了 sibyte, 然后跟着 sibyte 去了博通。再然后做首席烦了,又投靠了老朋友 Daniel 去了 PA Semi,随后招安进了苹果,设计了 A4,A5。再一轮,丫又烦 ARM 了,又回 AMD 去设计 Zen 了。好吧,今年这位 AMD 的首席架构师又跑路了,这次准备去三星。他在业界有另外一个名字 Chip God。Compaq 和 HP 当时都是被 intel 忽悠,相信安腾才是未来,为了解决财务危机,compaq 压缩了 alpha 投入,并把一部分资产和设计团队卖给 intel,最终在 2001 年宣布干掉 alpha 全面转向安腾。HP 君更是亏,全力出钱出人帮 intel 搞安腾,把 alpha 剩余团队卖给了三星。搞了若干年,最后 intel 自己出来说,哎呀,安腾是没希望的,我们不玩了吧。如果 HP 接手 alpha 以后,把所有精力都放到 alpha,intel 今天还未必是企业市场的王者。”

根据知乎话题《我国芯片技术是否落后?那太湖之光是怎么造出来的? - maomaobear的回答 - 知乎》答主回答,“太湖之光是江南所制造的,用的处理器是申威(以前叫神威)。神威处理器,是从 Alpha 衍生出来的。本来 DEC 的 Alpha 是明星处理器,同时代浮点最强。1998 年 Compaq 收购 DEC。2002 年,惠普康柏合并,惠普有自己的 PA-RISC 指令集。Alpha 的东西就卖给中国了。价格不便宜,这是申威的起源。……”

以上这段历史花边八卦看着有点绕,最终的结果就是苹果如愿将对方坑掉,完成了收购,进而实现了苹果所谓的“自研”。而中国当时花费重金,购买了 Alpha 的一部分东西,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发出了申威处理器。再后来的太湖之光再次升级,就已经不是基于 Alpha 处理器的了。

换句话说,美国超算大牛 John Gustafson 在 2018 年对于中国超算水平的评价其实是相对客观的。我们也应当有这份自信,客观地去看待到国内科研水平具有优势和存在不足的地方。

回到正题,在中美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 21 世纪 20 年代,舆论攻防战已经渗透到了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难免会出现有人故意放大国内学术圈的个别负面事件。事实上,“学阀”一词是从国外泊来的。玩学术造假,国外才是专业的。根据知乎话题《如何看待 2019 年诺奖得主塞门扎 30 多篇论文涉嫌 P 图造假、学术不端,是真的翻车了吗? - 阿诺的回答 - 知乎》答主回答,“学术界有一句名言:Publish or Perish。给不明真相的非科研吃瓜群众科普一下,这话直译过来就是:要么发论文,要么狗带。顺便提一句,这话可不是中国人说的。江湖传言,这话最早流传于 1928 年。也就是说,一百年前欧美学术圈就已经把学术评价的规则定好了:一切科研业绩以论文计算。您以为国内高校唯 paper 论是中国人自创的评价体系吗?欧美大牛们都玩了一百年了,到咱们这都是别人玩剩下的。……”


微博头条文章作者:<strong>【月诚故事】</strong>

微信公众号:<strong>【月诚故事】</strong>自媒体运营小白的成长日记

联系邮箱:messages (à) intorich (.) com

<img src="/img/wechat.png" alt="【月诚故事】自媒体运营小白的成长日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