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适合在元旦及春节假期阅读和观看的作品竟然是这两部……【月诚故事】

标题: 《最适合在元旦及春节假期阅读和观看的作品竟然是这两部……【月诚故事】

今早的知乎热榜上,当前的榜首话题是由知乎官方账号“知乎小红星”发起的《听完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的二〇二二年新年贺词,你有怎样的感触?对于自己的二〇二二年有什么期待? - 知乎》;当前排名第二的话题是由“中国网”发起的《如何评价你的 2021 年?对 2022 年你有哪些规划? - 知乎》;当前排名第三的话题是由知乎圆桌收录的《2021 年,你的生活有哪些最难忘的瞬间? - 知乎》。

简单来说,就是对 2022 年的期待、规划,以及对 2021 年最难忘瞬间的回顾。

不过相信在新年的第一天里,依然还愿意加班或者宅在家里写总结、写计划的人不会很多。所以在这里依旧给大家推荐一些适合在元旦假期里阅读的书籍或观看的影视剧作品,让大家元旦假期能够放松一下。

  1. 中国的《万历十五年》(书籍)和《红楼梦(1987)》(电视剧)

  2. 日本的《千与千寻》(电影)

  3. 韩国的《请回答1988》(电视剧)

  4. 英国的《唐顿庄园》和《是,大臣》(电视剧)

  5. 美国的《老友记》(电视剧)

事实上,以上作品清单在一年前的最后一天也曾推荐过,而且推荐的内容基本相同。只不过时隔一年,同样的经典作品再次阅读或者观看往往会有不一样的理解和感悟。

作家黄仁宇著作的《万历十五年》,书籍原名叫做《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目前豆瓣评分高达 9.7 分。1587 这一年,似乎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又似乎发生了很多的事情。直到 400 年黄仁宇著作了这本书后,人们才不由地发现并惊叹,原来 1587 年是一个世界格局悄然改变的年份。这一年,世界的东方,全世界最发达的中国明朝社会开始由盛转衰。这一年,世界的西方,英国海盗弗朗西斯·德瑞克偷袭西班牙运载金银的船只,第一次在在西班牙西南沿海海港之一的“加的斯”(CADIZ)湾的东南侧,跟当时号称“日不落帝国”的海上霸主西班牙舰队发生严重的冲突和战斗。没想到,作为海上霸主的西班牙舰队竟然在自家的家门口磕了牙,第一次被英国海盗击溃。不知道后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日军偷袭美国珍珠港的时候,是否也曾把自己当作了昔日的英国海盗?

在自家门口战斗中势力的西班牙舰队重整旗鼓,于次年 1588 年组织了当时全世界最豪华的海上舰队——无敌舰队——出征英国。根据百度百科词条“无敌舰队”描述,“舰队有舰船 130 艘(含战舰 75 艘,装火炮 2430 门),船员和水手 7000 余名,2.3 万名步兵。16 世纪中叶以后,英国经常与西属美洲殖民地进行走私贸易,袭击西班牙运载金银的船只以及西班牙殖民据点,并支持尼德兰反对西班牙统治的革命。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决定派遣大军远征英国。”不过当时的英国是幸运的,英国人在法国加来海峡南岸城市格拉沃利讷再次偷袭,并以少胜多,取得了这场改变世界格局的英西战争的胜利。

西班牙无敌舰队“出师未捷身先死”,在撤返途中,又因遇风暴,另一部分舰船沉没。最后仅仅幸存了六十三艘舰船返回西班牙。自此,西班牙帝国的元气大伤,“日不落帝国”的称号也逐渐被英国所取代。

当时的世界贸易体系并不复杂,中国凭借高附加值高利润的三大产品“丝绸、瓷器、茶叶”,每年获取大量真金白银的贸易顺差,是曾经世界第一的“超级大国”。1587 年之前的西班牙,和 1587 年之后的英国,逐渐通过海运优势,取代了丝绸之路附近曾经的“中间贸易商”,每年将全球各地的大量白银运送到中国,再换回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贵重产品,运回欧洲。根据知乎话题《都说明朝拥有大量的银子,后来又去了哪里呢? - 何踪的回答 - 知乎》答主回答,“咱们国家自古以来就是贵金属奇缺的国家,想想当年宋朝都要靠铁钱交易,明朝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得益于西班牙白银的流入还有当时日本发现了大量银矿大半也流入了中国市场。三分之一恐怕夸大了,但是的确数量惊人,但终归只是流入市场而已,明朝有没有对金属货币管制,后期银荒一方面是海外西班牙殖民贸易衰落日本幕府闭关锁国白银流入量锐减另一方面明朝货币制度本身就差劲,大商人囤货居奇都使得最后明朝无银可用。”

根据之前写作文章《奢侈品的价值究竟在哪里,为什么能卖的那么贵呢?【月诚故事】》时的观察,“……早在农业社会时代,产自中国的丝绸制品才是全球最顶级的奢侈品。当中国的丝绸沿着丝绸之路远涉重洋到达中亚、西亚和欧洲各国时,一下子就成为贵族们心中向往的珍宝,是当时欧洲各国尤其是罗马上层社会最受欢迎的奢侈品。据说‘丝绸在罗马时期的价值等于同等重量的黄金,凯撒曾在一次宴会上身着中国的丝绸,使得宴会上的贵族们人人争相购买。’中国丝绸为什么能够成为奢侈品呢?从经济实力上来说,从明朝至清朝鸦片战争之前的这段时间里,中国一直在全球贸易中保持着巨大的贸易顺差。欧洲列强自大航海时代以来从全球各地掠夺而来的真金白银最后大多流入了中国,‘在 17 世纪的前 30 多年,每年流入中国的白银,总量约达 25 万至 26.5 万公斤。’但在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侵略中国之前,却只能羡慕中国贵族的富足生活。据说明末清初中国拥有全世界一半的白银,引发了当时国内严重的白银通货膨胀,以至于国内民间的小额交易会拿绸缎当作贸易货币。《红楼梦》算是一个历史转折点,在此之前曹雪芹家族所负责的江宁织造府曾经显赫一时,专门负责为朝廷提供御用丝绸织物。《钦定大清会典》记载了丝绸织造的具体分工:‘凡大红蟒缎、大红缎、片金、折缨等项,派江宁织造承办。仿丝绩、杭绸等项,杭州织造承办。毛青布等项,每年需用三万匹内,苏州织造承办;需用至四五万匹,则分江宁等处织办。’换句话说,当年的全球贸易看中国,中国贸易看丝绸,丝绸贸易看贡品,贡品朝贡看曹家。曹家生产的丝绸是当时世上独一无二的奢侈品。西方欧洲上流社会的人们,梦寐以求欲得到来自东方中国的丝绸织品。原因不光是当时欧洲生产不出来这种精美面料,更重要的是,曹家的丝绸代表了一种阶层身份的象征,可以和普通人隔离出足够的‘社交距离’。……”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见证了自己的家庭变故,也见证了世界格局的再次悄然改变。

随着英国人的海盗生意经营的风生水起,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产品跨过欧亚大陆之间的层层中间商,通过海运航线直达欧洲,并一度在欧洲地区掀起了一场学习中国文化的“中国热”。根据知乎专栏文章《谁在制造“眯眯眼焦虑”,谁在刻意煽动民族情绪? - 燕京书评的文章 - 知乎》描述,“17-18 世纪,欧洲出现了‘中国热’,法国学者维吉尔·比诺说:“当人们翻阅 18 世纪法国思想家、经济学家撰写的作品、游记或报刊文章时,会惊讶地发现中国的名字是如此频繁地出现,激起了那么多的赞誉之词。在《风俗论》中,伏尔泰用很大的篇幅赞美中国。他还喜欢乾隆的诗,曾说:‘我很爱乾隆的诗,柔美与慈和到处表现出来,我禁不住追问:像乾隆这样忙的人,统治着那么大的帝国,如何还有时间来写诗呢?’受此影响,中国人也被欧洲人误认为拥有‘杏仁眼’。在 1786 年英国出版的《亚洲期刊》中,首次使用了‘杏仁眼’一词,杂志提到了一位‘波斯人’(当时欧洲作者经常冒充波斯人,以方便批评现实)选美女的标准:‘两眉,拱如正午;杏仁眼,你能看到。’在当时,想象在异域邂逅美女,是一种时髦的文风,而东亚美女的标配就是‘杏仁眼’,不少欧洲人留下赞美的诗句,他们认为,‘杏仁眼’就是杏仁般的大眼睛,这很可能是误译的结果,中国古人称赞的‘杏眼’指单眼皮的小眼睛。‘中国热’提供了一个不真实、不完整的中国形象,落入萨义德《东方学》揭露的语境中:通过赞美东方的富裕、文明,将东方‘他者化’,随着欧洲人不再把东方人视为‘自己人’时,展开掠夺、杀戮、毁灭等就不再有心理负担——我伤害的不是人类中的一员,不必谈道义。”

西方世界对于东方世界的印象是在变化的。这种转变,碰巧发生在《红楼梦》之后的年代。

根据之前写作文章《从丝绸、纺织机再到芯片,封锁一直都在,而突破同样一直也在!【月诚故事】》时的观察,“1724 年在历史上是个不起眼的年份。这一年的四五月间,曹雪芹同志在南京出生。其父曹頫承蒙皇恩浩荡,年纪轻轻就已继任江宁织造局局长。历史上的江宁织造局曾经显赫一方,在江宁(南京)、苏州、杭州设有三家国有丝绸织造厂,专门负责给皇室织造衣服。说白了,就是皇家服饰的高级定做机构!1728 年,曹頫被革职抄家,曹氏一家失去了翻身的机会,几岁大的曹雪芹跟随家人一起,离开了繁华似锦的江南水乡,移居北京,后来撰写出了中国累计销量排名第一的名著《红楼梦》。在古代,丝绸、茶叶、瓷器一直都是世界顶级珍品,原料成本不高,产品价格却极为昂贵。丝绸刚传入古罗马的时候,一件丝绸衣服的价格需要用同等重量的黄金来交换。据说在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珍藏着一部十五世纪的古书《自然史》,记录了当时丝绸之路的繁荣,书中记载,当时有一件来自东方国度的神秘宝物,特别珍贵,经过漫长的商路来到罗马,无论是皇家贵族还是平民百姓,大家都对它爱得发狂。而这种珍贵的宝物,正是来自中国的丝绸。几年之后的 1733 年,在遥远的大不列颠国,有一位钟表匠技术工人约翰·凯伊发明了一种名叫‘飞梭’的小玩意。这种安装在滑槽里面带有轮子的梭子,可以用更快的速度在滑槽里来回穿梭,极大地提高了当时的织布效率。英国制造产品开始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海外市场。1765 年,英国织布工人詹姆士·哈格里夫斯发明了一种手摇纺纱机,可以同一时间并行生产许多根棉线。没想到这台‘珍妮纺织机’竟然成为改变世界格局的一次重大发明。凭借着当时‘珍妮纺织机’领先世界的极高生产效率,英国制造业得以从小手工加工转向了大规模的工厂生产。而这些源源不断生产出来的织布,不但满足了英国国内的市场需求,还远销欧美大陆,为英国带回了源源不断的真金白银。而这一年,后来也被认为是世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端。不久后的 1776 年,瓦特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具有实用价值的蒸汽机。当时的英国领先于欧洲各国,在工业强国的道路上越走越快。……”

珍妮纺织机的发明,让英国人逐渐摆脱了对海上贸易进口服装纺织品的依赖。不仅如此,珍妮纺织机的发明,还让英国人的纺织工业品逐渐改变远销欧洲,欧洲地区曾经的“中国热”也逐渐消退。

根据自媒体文章《“眯眯眼”让清华踩雷,很多人却不知其真正来源》描述,“如果说,16 世纪之前西方世界对中国的认识仅停留在神话阶段,那么到了 17 世纪后期,通过传教士的著述,中国的形象由远至近,西方看到了它光辉灿烂的一面,同时也发现了它的缺点和晦暗面。然而,传教士的阐述引发了欧洲的又一轮中国热,中国的工艺品在欧洲流行,中国的风格式样成为欧洲时尚,既吸引了更多的商人来华冒险,从事东方贸易,也第一次引起了欧洲学术界、思想界对中国文化的注意。18 世纪启蒙运动中,以伏尔泰和莱布尼茨为代表,西方文化巨人对中国文化多有赞美之辞。以致在当时西方启蒙的风暴中,出现了一股浓厚的对中国文化的好奇和赞美气氛。这同时也给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又一次赋予了理想的光环。伏尔泰是近代欧洲对中国的知识了解最多的思想家之一。他崇拜孔子的学说,推崇中国文化,在他无数的作品中,表达了对中国道德和文明的看法。比如,在他的《哲学通信》(1734)中,伏尔泰中国家庭式的政制和皇帝,对中国的自然宗教以及在宗教问题上的宽容精神大加赞赏。连小小的种痘,他也援引中国的范例,认为‘这是被认为全世界最聪明最礼貌的一个民族的伟大先例和榜样’。以后他著《诸民族风俗论》,系统地阐述中国的历史、法律、宗教、道德、科学、哲学和风俗等问题,还特别地介绍孔子其人其说。莱布尼兹是近代德国思想界中对中国文化倾注了最大兴趣和耗费了最多精力的人。莱氏一生交了不少耶稣会的朋友,正是从他们那里,他获得了最大量、最直接的关于中国的知识,从而使他在近代欧洲的中国文化研究中处于极其突出的地位。……17、18 世纪,是欧洲思想界、学术界人才辈出的时代,除了以上提及的几位巨人外,还有许多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伟大人物,如赫尔德、孟德斯鸠、黑格尔等。他们在赞赏中国文化的同时,也看到了这个国家中出现的问题,其中不乏批评与否定。比如: 1760 年以后,伏尔泰的兴趣有所转移,而且对中国的热情也有所降温,他说:‘人们因教士和哲学家的宣扬,只看见了中国美好的一面,若人们仔细地查明其象,就会大打折扣了’ 。著名的安逊(Lord Anson)首先指出我们过分将中国美化,孟德斯鸠甚至在教士的著作中发现‘中国政府野蛮的恶习,那些如此被赞美过的事,现在看来是如此不值得,人们应该结束对这民族智慧及贤明的过分偏见。’歌德也认为‘不应该认为中国人……就可以作为模范’。对德国人而言,古希腊罗马文化才是他们的典范。……”

注意这里的时间点是 1760 年以后。

随着西方国家逐渐完成进入工业化时代之后,羽翼已丰的西方不再感觉到东方文化的吸引力,甚至曾经代表国际时尚的“杏仁眼”,也被刻意描绘成了代表愚昧和丑陋的“眯眯眼”。根据知乎专栏文章《希望那些给眯眯眼丑妆洗白的媒体和大V,只是纯粹的蠢 - 远方青木的文章 - 知乎》描述,“首先,什么是眯眯眼?这位叫‘菜孃孃’的女模特直接把特定的眯眯眼妆容偷换概念成‘小眼睛’,这完全是欺负普通民众和个别所谓‘大V’缺乏历史常识,玩的一手偷天换日、颠倒黑白。眯眯眼并不是小眼睛,全世界各种族人类都有大量小眼睛,为什么眯眯眼妆容特指侮辱亚裔人口?……。任何人种都可以画眯眯眼妆容,这种特定妆容所有人类都可以画,但一般只画在亚裔黄种人身上,绝不画在白种人身上。但这并不代表,白种人不能用眯眯眼妆容。很容易就可以把白种人打造出眯眯眼妆容,但白人绝对不会这么干。……。眯眯眼妆容,从来就不是指小眼睛,甚至在最开始的时候都不是指故意眯着眼,而是斜眼妆容。注意,不是眯眼,是斜眼,眼睛一定要画的很斜,因为这样可以轻易打造出一种邪恶丑陋的外貌。欧美对这种斜眼造型的定义,大概是这样的。……。想打造这种丑陋的斜眼妆容是很不容易的,没有一定化妆技巧的人做不到。……。在实际生活中,因为没人可以复原这种斜眼造型,为达成斜眼效果,欧美人就故意用手指拉眼角,短暂的让自己的眼睛斜起来,以此来达到侮辱亚裔的目的。……”

“眯眯眼”后来真正被广泛传播,其实是英国人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侵略中国之后的事情。

根据之前写作文章《吴京导演电影「战狼3」的最大看点在哪里?【月诚故事】》时的观察,“……时间回到 1900 年左右的清朝,这时距离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距离晚清大臣左宗棠像英国汇丰银行高息借钱打仗也有几十年的时间。当时处于半殖民地状态的中国每年有大量的真金白银流向英国。1840 年被英国侵略之前,清朝 GDP 占世界的比例大约为 32%,依然还能位居世界第一,而到了 1900 年前后,清朝的 GDP 已经下降至世界比例的 6% 左右。中国的形象也从曾经《马可·波罗游记》当中能够带回无数奇珍异宝的远方,变成了西方电影妖魔化的野蛮之地。1894 年,美国专门拍摄一部近半小时的无声影片《华人洗衣铺》。剧中讲述了一位移民华人如何想方设法摆脱爱尔兰警察的追捕,从此以后华人在美国银幕上的形象不是罪犯就是恶棍。1920 年初,是美国好莱坞电影工业高速发展的年代。这时候的好莱坞拍摄了两部关于中国和中国人的电影,一部是《男女儿》(The Son-daughter),一部是《阎将军的苦茗》(Bitter Tea of General Yen)。这两部电影被当时上海的中国影评家们称之为‘辱华’和‘失实’。西方观众从电影中得到的印象是:中国人是一个愚昧、懒惰、狡诈、肮脏甚至可能是凶残的劣等民族,他们从来不愿干也干不了好事。真正把华人形象妖魔化的影片,是美国好莱坞米高梅公司从 1929 到 1932 年拍摄的一组以傅满洲为主角的系列影片。当时的宣传材料曾这样描写傅满洲:‘他的手指一动就是一个威胁; 他的眉梢一挑就是一个恶兆;他的斜眼一眨就是一种恐怖 。’傅满洲原本只是一本小说中的虚拟人物角色,但在美国好莱坞米高梅公司电影的渲染之下,中国人就是傅满洲,傅满洲就是中国人。几年之后,美国好莱坞米高梅公司又上映了一部名为《傅满洲的面具》(The Mask of Fu Manchu)的电影,进一步具体化了傅满洲的妖魔形象。在这部电影当中,傅满洲曾经留学欧美,获有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基督学院法学博士、哈佛大学医学博士等等头衔,但同时他却是一个才智兼备而又残酷狠毒的魔王,拥有极大的势力,党羽遍布世界各地。最终‘正义战胜了邪恶’,白人主角史密斯在千钧一发之际用电力把傅满洲及其巢穴内的党羽一个一个地杀死,救出了希拉等人。在美国好莱坞公司妖魔化华人形象之后,傅满洲这个人物形象一直被好莱坞公司不断地宣传。新中国抗美援朝战争之后,美国好莱坞让傅满洲再度复活,且形象更加邪恶恐怖。这类影片有 1965 年上映的《不死毒王》(Face of Fu Manchu),1968 年上映的《傅满洲之血》(Blood of Fu Manchu)。到了 1970 年代,随着美国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关系开始缓和。根据答主‘魔王艾瑞克’介绍,这一时期的美国好莱坞电影中,‘神秘的唐人街成为中国的象征:邪恶的阴谋,遮掩的窗帘,在窗口窥视的东方人的面庞,窗帘后若隐若现、身分不明的人物,刻意构成一种秘密且诡异恐怖的气氛。而影片内中国人的形象与性格,无一不是丑陋、怪诞甚至邪恶的,女人裹着小脚,男人拖着猪尾巴一样的辫子,留着长指甲,手里拿着扇子或打着伞,细眼睛似笑非笑,说话怪声怪气,脑子里诡计多端。……而最后一部是 1980 年上映的《傅满洲的奸计》(The Fiendish Plot of Dr. Fu Manchu),内容仍是老掉牙的故事,而且粗制滥造,因此既未产生票房价值。’……”

得益于美国好莱坞工业化电影长年累月的大力宣传,“他的眉梢一挑就是一个恶兆;他的斜眼一眨就是一种恐怖”的中国人“眯眯眼”形象终于被广泛传播。在上世纪 90 年代兴起的一场“美国热”潮流中,中国的影视剧作品及美术时尚作品想要获得国际大奖,就必须通过这种以“眯眯眼”为代表的“审丑”文化,才有机会获得西方媒体主导的各种国际大奖提名。

换句话说,读懂了中国的《万历十五年》(书籍)和《红楼梦(1987)》(电视剧),才能理解和感悟中国近 500 年来的兴衰变化,以及英国人早先通过经营海盗生意、人口贩卖、鸦片贸易、发动侵略战争赚取大量金银,并后来成功洗白各种黑点的历史过程。

除了《万历十五年》和《红楼梦》,推荐清单上的另外几部影视剧作品,也极具代表性,非常值得一看。不过由于篇幅有限,这里就不再一一详述。在此也祝大家在刚刚开始的新的一年里,能够万事如意,心想事成!


微博头条文章作者:<strong>【月诚故事】</strong>

微信公众号:<strong>【月诚故事】</strong>自媒体运营小白的成长日记

联系邮箱:messages (à) intorich (.) com

<img src="/img/wechat.png" alt="【月诚故事】自媒体运营小白的成长日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