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马丽、常远和艾伦主演的喜剧电影《李茂扮太子》,我们可以学到些什么?【月诚故事】
标题: 《通过马丽、常远和艾伦主演的喜剧电影《李茂扮太子》,我们可以学到些什么?【月诚故事】》
今早的知乎热榜上,当前的榜首话题是《如何评价马丽、常远和艾伦主演的喜剧电影《李茂扮太子》? - 知乎》。这是一个元旦档电影的营销话题。在没有去看电影之前,一部电影的口碑以及要不要去观看这部电影,往往更多地依赖于通过网上搜索别人对于这部作品的评价和口碑。
评论区当前排名第一的答主“迷屿”回答说,“挺令我失望的。2022 开年第一部看的电影,说实话真的是有点烂,几度想中途退场。(也有我期待太高了的成分,毕竟这电影的前期宣发上倒是做了很多功夫,结果。。。)比如屎尿屁的老港式喜剧元素放这片里出现好几回,我没怎么觉得多好笑,笑点不好笑的笑点,能算笑点嘛?……”
答主“迷屿”的签名档写着“心理研究/超越思维/独立思考”。换句话说,特别理性的人常常会习惯性地去观察并思考故事的逻辑性。而《李茂扮太子》作为一部喜剧电影,和其它喜剧作品一样,很难同时兼顾喜剧性和逻辑性。
当前排名第二的未署名知乎用户回答说,“会不会导致导演小策和凤凰传奇风评被害??啊……好像那个预告片是给倩女幽魂做的广告,跟马丽关系不大。那我放心了。一饭多吃吗,不寒碜。……”
当前排名第三的匿名用户回答说,“五星好评。剧本写不动,心态崩了,溜达时随便买了张票,看了这个,心情瞬间变好。这玩意都能上院线,我还怕啥……。突然想到,五星不够,得给六星。额外的一颗星星献给女巫。”
当前排名第四的答主“泉的向日葵”回答说,“五个字:难看,不要看。难看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全主创站那儿,没一个想提问。旁边姑娘电影看了半小时开始睡觉,醒来一直刷手机,散场时旁边三人直叹气。《李茂扮太子》套用《狸猫换太子》的老故事没问题,但设计陈旧、人物设定及关系老套就太无趣了。和开心麻花大部分作品一样,沿用着刻板且烂俗的性别印象,屎尿屁的破梗一点儿没少(还重复出现,创作者的智力就贫瘠到这个地步了吗)。举个例子:……”
基本上,今早暂时排名第一的知乎榜首话题的画风就是这样了。
有问题吗?没问题。因为“笑比哭难”,喜剧从来都属于创作中的“困难模式”。更准确地说, *喜剧作品往往更不容易和观众们达成共情* 。
在《手把手教你玩脱口秀》喜剧教材中,作者将“笑话的秘密”总结为“预期与意外”。“预期”是故事一,“意外”是故事二。当作品沿着故事一的剧情一路向前之时,人们就会自动脑补剧情,产生某种合理的“预期”。因此,故事一也被叫做“铺垫”,所有的铺垫都是为了后面的意外做准备的。如果“故事一”不能让你预期一件事情,那么后面的“故事二”就很难让你感到意外。
那么喜剧创作的高手们是怎么处理故事一和故事二的呢?
以演员郭德纲和柳岩同台主持过的一个颁奖典礼为例。郭德纲和柳岩两人一前一后拿着话筒走上舞台。
郭德纲说,“这个,每当跟你一起出现在这个舞台上,我特别希望我在前面,你在后面(故事一)。因为你要在前面,我把这裙子踩下来,我这罪过大了我跟你说。(故事二)”
柳岩一边思考着,一边又重复了一遍郭德纲的话,“我要在前面,你要踩我,你就罪过大了。”
郭德纲接着说,“就是,你这一身衣服是哪儿定做的?(故事一)”
柳岩不确定后面的故事二会是什么,一边思考着,一边打断故事一的铺垫说,“呵呵,关你什么事?”
郭德纲接过话说,“哈哈哈哈哈,她自己人才这么说话。”
柳岩没搭理郭德纲,进一步打断故事一的铺垫说,“我老不着他拿着哪个套儿让我钻进去,……”
郭德纲立刻把话接过来,假装面露羞涩地说,“哎呀,别瞎说,哪有套的事儿,这里头。(故事二)……”
……
短短的一段即兴对话,郭德纲已经来来回回完成了好几次的故事一和故事二的无缝切换。即便是故事一“你这一身衣服是哪儿定做的?”预设的铺垫被忽然打断了,郭德纲也能顺势即兴创作,借用“我老不着他拿着哪个套儿让我钻进去”所形成的另一种预期,将一语双关的笑点“套儿”,突然意外转折到故事二的“别瞎说,这里头哪有套的事儿”。
这样的喜剧创作很难吗?很难。根据“单立人喜剧签约演员、网络电台《无聊斋》主播”答主“六兽”在知乎话题《是不是喜剧创作最难?如果是,为什么? - 六兽的回答 - 知乎》“……我经常想, 喜剧有一个强大的敌人,就是‘第二遍’ ,因为很多梗,尤其是语言梗,都来自于预期违背。我给你建立一个方向,然后第二句话话锋一转,笑点就来了。但是这只能是第一次,第二次,你知道我要往哪边拐了,还会再上当吗?就很难了。但是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优秀隽永的喜剧作品?他们是怎么做到的?我个人观察,首先得有足够强的共鸣或者感情输出,也许你看第二遍不会开口笑了,但是你无比认同这个作品,就愿意多看几遍。然后就是,可能得有足够多的细节,让人每次看都会有新的发现,也是一种好办法。再然后,少用语言包袱,多在感情和关系上下功夫。这么说着好像是我找到方法了,但是其实能做到这些很不容易,一个好作品的诞生,我自己修行够不够放到一边,还得天时地利人和,有好的演员搭档,好的导演,好的工作团队,和愿意舍弃一些东西的投资人。再说,能做到经典的方法有很多,大师们高深莫测,已经走了很远,我辈只得奋力追赶。……”
尤其是现在互联网已经普及的 20 年代,观众们在网上看过的笑料实在是太多了。因为让人发笑的阈值提高了,这时候再想要继续原创出观众们预期之外的喜剧剧本就会特别难。而想要在故事一和故事二无缝切换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和观众们达成共情就更是难上加难了。知乎榜首话题中有位网友“Simon吴”回答说,“看个喜剧大家还要讲个逻辑,我看电影院大家都挺乐呵的啊,笑的很开心。想要逻辑看唐探三啊,那逻辑好还搞笑。”
喜剧作品其实也是有逻辑的,只不过遵循的并不是现实逻辑。根据签名档为“不写剧本的编剧”的答主“木对”回答,“首先说电影或者故事这个东西,遵循的是其内部逻辑,这一点我记得在罗伯特麦基的《故事》一书中有很好的解释。我们拿喜洋洋举个例子,喜洋洋的片尾一般灰太狼会被炸飞(这点和宠物小精灵很像),那么我们说按照我们的现实逻辑这个人物就死了,但是你下一集还是会见到他,这就是你所说的电影或者故事有些时候不符合现实逻辑,我记得最清晰的是 1992 年《家有喜事》这部片子里,周星驰扮演的角色飞出窗外的镜头,那么按照我们的现实逻辑,这个人死定了,但是我们能看到他并没有什么事,这就是电影,它遵循的是内部逻辑。……”
可以违背现实,但同时又在遵循着某种内在逻辑。没错,喜剧作品的创作就是这么难。在今早的电影票房榜上,《李茂扮太子》的实时排片占比当前已经下降到了第三位,低于《穿过寒冬拥抱你》和《反贪风暴5:最终章》。换句话说,即便是顶级喜剧创作团队开心麻花,也没法保证每一次的创作,都能创作出优秀隽永的喜剧作品。
不过电影《李茂扮太子》才刚刚上映两天时间,现在就谈论这部作品的成功或者失败还为时过早。
更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任何作品的创作都不容易,尤其是喜剧作品,创作者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往往需要承受相比其它作品更多的挫败。那么假如一部作品失败了,该如何继续呢?
事实上,喜剧作品虽然非常容易失败,但是又的确有赢的概率在里面。而且从概率的角度来说,只要能够将创作风险与成本尽可能的降低,做到可持续的创作,那么次数多了之后总会能够抓住赢的机会。更通俗的一个比喻就像是工业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如果研发试错的成本很低,低到可以持续试错,那么就可以像爱迪生发明灯泡一样,在尝试了 6000 多种材料,试验了 7000 多次之后,找出可以让灯丝的寿命最长的一种方案,发明出新的灯泡产品。
换句话说,遇到挫折的时候不要气馁,继续创作。喜剧作品也是一样,在不断“学习-创作-总结”的输入输出循环中,虽然良品率可能会低于其它类型的作品,但也总会有成功的时候。正是由于这种产品或作品的稀缺性,才会让优秀的作品更加容易脱颖而出。
自媒体创作者也是如此,涨粉或者掉粉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如果因为某一次的创作,反而导致大量掉粉,那就继续创作,在不断“学习-创作-总结”的循环中继续向前!
微博头条文章作者:<strong>【月诚故事】</strong>
微信公众号:<strong>【月诚故事】</strong>自媒体运营小白的成长日记
联系邮箱:messages (à) intorich (.) com
<img src="/img/wechat.png" alt="【月诚故事】自媒体运营小白的成长日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