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北大国发院院长姚洋教授认为「上职高没出息」并称「社会现实就是这样……?【月诚故事】
标题: 《如何看待北大国发院院长姚洋教授认为「上职高没出息」并称「社会现实就是这样……?【月诚故事】》
今早的知乎热榜上,当前的榜首话题是《如何看待刘鑫曾在节日期间向江母发送「阖家团圆」等刺激性信息?这是出于一种怎样的心理? - 知乎》,当前排名第三的话题是《江歌案陈世峰为什么一定得杀刘鑫? - 知乎》。依然还是关于江歌话题。或许是因为前两天关键词“江歌”的热度实在是太火了,所以江歌相关话题频繁登上各大自媒体平台的热搜榜。又或许是因为江歌相关话题经过几天时间的发酵,早已没有更多能够引人好奇的不确定信息,所以今早知乎榜首话题加上排名第三话题的参与人数加一起的总人数,都不如当前排名第二的榜眼话题《如何看待北大教授回应「上职高没出息」称「社会现实就是这样,不应该在男生还没成熟时把他们送到职高」? - 知乎》。
榜眼话题是个有明显争议的话题,截至目前,该话题已经积累了超过 1.5k 个回答。话题的争议点也很明显,就集中于话题标题中重复了两遍的关键词“职高”。如果是由其他人来评论去职高读书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或许都不会产生如此多的争议,但加上“北大教授”这个金子招牌,话题就变得有聊了。
评论区当前排名第一的答主“古青”回答说,“太对了。如果家里条件不好且孩子学习也不好,宁可让他跟着老乡去打工。或者想学汽修美发之类的手艺,那就送去店里做小工,做学徒,学起来好多了。……。花光家里的积蓄,浪费几年时间,好好的人也颓废堕落了,图的是啥?”答主“古青”的精选评论中,网友“地主”说,“图的是不能让这么多不安定因素放到社会上啊,只能先让能供的起的家庭先缓缓多养几年!”
而评论区答主“幻想乡的洛克马戏”回答说,“其实这段对话的重点在后半段……。真的,后半段才是关键。而前半段不过是一种基于后半段内容的结论而已。所以诸君请看完这一分多钟的采访,这很关键。”在答主的精选评论中,网友“陌生人”说,“现在敢公开说实话的人已经不多了”;网友“当时知道是寻常”说,“教授讲了大实话,但好多人反对”;网友“一只倔强的杏鲍菇”说,“这教授好人,他前面说清华北大应该多收学费,媒体就用这句话做标题,但是他后面说了,说那些落后的本科学校一下收一两万,让贫穷的孩子反而花更多的钱,很不合理。”;网友“Star kung”说,“那这不说明现在的社会产业分配结构有问题吗”;网友“王华”说,“再苦一苦底层人员吧”;……
得嘞您内,果然热搜话题就像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就可以往哪搬。本来 2022 网易经济学家年会是一场关于财经话题的讨论会,结果开完会之后却是一个关于教育的话题被人推上了热榜,并且还一路爬升到了排名第二的知乎榜眼话题位置。再看讨论区,画风又突变成了一个关于底层人员疾苦的“人文关爱”话题。
事实上,关于教育的讨论话题往往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
以新加坡的教育分流政策为例。新加坡是一个面积很小,但人均 GDP 却曾早在 2018 年就达到了 6.62 万美元的发达国家。相比之下,2018 年同期美国人均 GDP 才不过 6.3 万美元,而英国的人均 GDP 只有 4.3 万。作为一个高收入的发达国家,新加坡非常重视教育。那么新加坡的教育分流政策是怎样的呢?
根据 2018 年的一篇知乎专栏文章《谈新加坡教育的分流制度 - 玩家翁伟的文章 - 知乎》描述,“新加坡最近有部纪录片《Regardless of Class 无关阶级》颇流行,其中关于教育分流制度的 6 分钟访谈更是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新加坡教育体系中,最容易被抨击的就是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分流。三年级?!10 岁不到的孩子就要面临人生轨道转捩?残忍!歧视!等等等等,道德高地是很容易站上去的。小学分流确实有其各种问题,但是!抨击小学分流制度上这事,新加坡人自己至少在十六年前的 2002 年大张旗鼓的干了!新加坡著名导演梁智强(简单理解为新加坡的冯小刚吧……)自编自导自演了一部电影《小孩不笨》:[电影海报截图]。《小孩不笨》又拍了续集、电视剧,当年在新加坡绝对是现象级的作品,影响深远:2004 年,新加坡教育部宣布将小学三年级 EM1、2、3 的三个分流合并成为两个。2006 年,则又再宣布 EM 分流制度废除,换成 5、6 年级的不同科目。小三分流?十几年前就改掉了啦,要说现在的话,新加坡小学生连期中考都不用考了。……。虽然 EM 分流制度十几年前就改掉了,属于陈年旧事;但这里,我还是想再具体介绍这个制度,这要从上世纪 70 年代年讲起。……。回到《Regardless of Class》这部片子,它亦有采访了中学名校圣公会的一名教师,借以表达对分流制度的高度认可:‘分流制度的理念不是说我们要挑选最好的学生,然后培养他们;它的理念时不同学生拥有不同的学习曲线。而且,我们可以来看分流制度的巨大成效。我们来看现在升学率,完成 10 年普及教育的人口比率,应该是 99%。’这很牛X!(上面的提到的 99% 这个比率,应该类似于中国九年义务教育的‘巩固率’)……。高才教育计划是为天资优异的学生而设的课程。您的孩子在小三时,学校将会邀请他参与筛选测试,测试分为两个阶段进行,以考核他是否具备参加高才教育计划的能力。获选参加高才教育计划的学生,将分配到指定小学,参加从小四到小六的课程。高才教育课程是建立在正规学科教学的基础上,由教育部高才教育处经过精心挑选和培训的教师负责教导。……。更加复杂的分流是在中学、中学后阶段,我们来看新加坡教育部中学介绍手册中的一览表:[新加坡教育制度一览表截图]。……”
不得不说,这张“新加坡教育制度一览表”让人叹为观止。新加坡曾经的教育分流制度从小学就开始了,而到了中学更是让人看了眼花缭乱。不仅包含了为天资优异学生设置的高才教育计划,也包含了中学阶段的普通源流和快捷源流。就意味着,当小学生在六年级的时候就要参加会考,然后分流至快捷源流、普通(学术)和普通(工艺)源流等等不同的源流。
这些不同源流的学生之间到底有多大的差距,纪录片《Regardless of Class 无关阶级》给出了非常清晰的答案。换句话说,新加坡人的阶层在小学的时候基本上就已经被固定住了。这辈子想要实现阶层跨越或许将是一个永远无法触及的遥远梦想。
那么新加坡这种教育分流到底好不好呢?
教育的问题往往没有一个标准。新加坡当年这种教育分流政策也是根据当时的历史大背景所确定的。不好的地方通过新加坡电影《小孩不笨》就能看出,当您的孩子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就会被学校邀请他参加筛选测试,不知道那些不具备高才教育计划的家庭心里会有怎样的想法?而好的地方就在于,新加坡只用了一代人的时间,就迈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同时也成为了全球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同时根据企鹅号“留学么”自媒体文章《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新加坡国际化素养全球第一(附新加坡中学简介》分享的截图,新加坡联合早报 2020 年 10 月 23 日新闻标题是“PISA 报告:能分析课题,理解观点,跨文化互动,本地学生国际化素养排第一”PISA 测试是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进行的一个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简称PISA)。项目从 2000 年开始,每 3 年进行一次测评。
然而,之所以新加坡联合早报新闻标题会叫做“新加坡国际化素养全球第一”,是因为新加坡在 2018 年的测试中丢掉了冠军宝座。要知道,在 2015 年总计 72 个国家约 54 万名学生参加的 PISA 测试中,新加坡学生当时曾经一度秒杀全球,勇夺桂冠,在数学、阅读、科学三项科目中,全部夺得第一。
那么作为三年比拼一次的 PISA 测试,2018 年的桂冠猜猜被谁摘夺了呢?
根据中国教育部 2019 年年底的一条新闻《PISA2018测试结果正式发布》显示,“近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公布了2018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2018)测试结果。在全部79个参测国家(地区)对15岁学生的抽样测试中,我国四省市(北京、上海、江苏、浙江)作为一个整体取得全部 3 项科目(阅读、数学、科学)参测国家(地区)第一的好成绩。”注意,是全部 3 项科目(阅读、数学、科学)参测国家(地区)第一的好成绩。也就是说,2018 年新加坡学生在阅读、数学、科学 3 项科目的比拼中全部败阵。
当然,都说不能以成败论英雄。新加坡这种教育分流的好坏,肯定不能用 PISA 测试的结果来衡量。而且作为一个由西方世界主导的测试,既然西方国家在传统的阅读、数学、科学 3 项科目的比赛中全都落败了,那么比赛规则自然也就即时更新了。于是在 2018 年第一次新推出的“国际化素养”排名中,新加坡再次赢下了这个专项第一的好成绩。
回到正题,中学教育分流制度到底好还是不好,现在还不能确定。不过放眼全球范围的话,确实有不少国家都已经在尝试各种教育分流的方式方法了。譬如德国很早就实行的学徒制,就有些类似于职高的意思,让一部分不想走学术道路的学生尽早分流到职业技术的发展道路上。
换句话说,教育分流制度是好是坏,与人间世界的民间疾苦并没有什么关联。相反,越是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社会阶层固化的现象往往会更加严重。而对于大多数缺少其它社会资源的普通人来说,其实教育才改变命运最好的出路!
微博头条文章作者:<strong>【月诚故事】</strong>
微信公众号:<strong>【月诚故事】</strong>自媒体运营小白的成长日记
联系邮箱:messages (à) intorich (.) com
<img src="/img/wechat.png" alt="【月诚故事】自媒体运营小白的成长日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