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国外把邮件当微信一样发,还是国内把微信当邮件一样发?【月诚故事】

标题: 《到底是国外把邮件当微信一样发,还是国内把微信当邮件一样发?【月诚故事】

今早的知乎热榜上,当前的榜首话题是《为什么国外把邮件当微信一样发? - 知乎》。根据题面内容部分描述,“为什么国外人都喜欢用邮件,……,也有许多在国外生活很多年的华人也习惯性的选择邮件沟通而不是微信?”而这个提问所隐藏的进一步要表达的意思是,邮件沟通为什么好,以及用微信沟通有那么不好的地方?这个话题毫无意外地吸引了不少国际用户的参与回答。

评论区当前排名第一的剑桥大学材料科学博士答主“Vincent Miniz”回答说,“题目正好说反了,不是国外把邮件当微信一样发,而是国内把微信当邮件一样发。事实上微信正在被滥用。微信是社交软件,它是我的私人生活工具,本就不该被工作入侵。我用微信加的人叫‘好友’,但是同事、领导、客户这些人,他们并不是我的好友,我既不想跟他们交朋友也不想对这些人开放我的私人生活,但是整个大环境就是默认工作可以肆无忌惮地入侵到我的私人领地。……。有些国内的企业,还会要求员工把工作群置顶,潜台词就是工作高于你私人生活。我可去你妈的吧,您哪位啊?……现在人都魔怔了,不看手机吧,怕耽误事;看手机吧,十几条未读信息能把人逼疯。早晚有一天,老子指定不伺候了,有事发邮件,微信一概不回,找不着这个人了。别问,问就是不用微信。谁他妈惯的你。”

当前排名第二的高赞答主“AugenstRedamancy”回答说,“因为邮件才符合办公需求,微信只是个私人聊天软件。我在加拿大多年,不论是在学校和教授沟通还是在律所和客户沟通,都是使用邮件。……。最近遇到几个国内的客户,我按要求添加了微信,开始了自己的噩梦之旅。首先,在私人微信上,24小时倒着时差骚扰我,也不管上班下班的,只要两小时没回复,就开始信息轰炸。……”

排名第三的职业规划话题下的优秀答主“李小粥”的观点也很明确,“打个比喻,用微信和下属沟通,有点像皇帝和奴才太监的关系,随叫随到、不分场合、立马回应;用邮件沟通,是皇帝和大臣的关系,更正式、更有仪式感、且对上位者的限制更多。真上过班的人,才会发现工作用邮件、比用微信幸福多了。邮件办公最大的好处,是不会期待对方‘秒回’,所以收件方有足够的时间去整理信息,有更多的弹性时间,即便周末收到也可以等到周一上班再回。……。所以,客观上邮件是不方便的,但就是这种不方便反而利于劳动者,这是对劳动者私人空间的尊重,是对上/下班界限的明晰。”

排名第四签名档标注为“不关心国事的程序猿。英语学习方法人肉实验员”的答主“lu luce”回答说,“邮件方便撕逼啊。。。一个中国团队发了一个邮件。沟通一个事情。抄送中国区的经理和印太区的经理。之后,相关人员就可以回复,之后中国区的经理和印太区的经理还可以随时加入战场。互相 challenge。多带劲啊!!而且还可以通过抄送更高级的领导,进行 Fight 升级。从某种角度来说,邮件就等于是一个为某个特定事情建的微信群。每一个来往邮件自动形成某一件事情的历史记录。随时能翻出来和对方撕逼。真的很方便。而微信为了这种事情,就要不停地建立一个又一个的群。说完了事情以后,还不好意思解散。形成大量的僵尸群。”

再继续往下看,排名靠前的基本上都是力挺工作用邮件沟通,并且大多会同时吐槽工作用微信沟通。

事实上,工作沟通无论是通过邮件渠道,还是通过微信渠道,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微信 1.0 测试版诞生于 2011 年 1 月 21 日,而项目团队的负责人则是曾经成功开发过 Foxmail 的技术牛人张小龙。根据 2019 年的一篇自媒体文章《一个当初只有几万访问量的QQ邮箱,是如何被改良并实现超越网易邮箱的呢?》描述,“2005 年,张小龙带着一支不到 20 人的团队并入腾讯,受命重建 QQ 邮箱。张小龙说:‘我们接手邮箱时,QQ 邮箱每天只有几万人的访问量,公司内部已经没有人在负责这个业务了,就连邮箱代码都没有人管了。’……。在邮箱领域,他的对手正是多年前的那个惠多网网友丁磊,网易靠邮箱起家,形成了很大的竞争优势。”

换句话说,负责微信的张小龙团队,同时对于传统的电子邮件沟通方式有着深刻的了解,并通过极快速的迭代节奏提高产品用户体验,并最终吸引了大量新用户。“到 2008 年的第二季度,根据艾瑞的第三方数据显示,QQ 邮箱的用户超过网易邮箱,而这在两年前,几乎是不可思议的。到年底,马化腾把一年一度的腾讯创新大奖授予 QQ 邮箱团队。……”

那么微信诞生时的时代背景又是怎样的呢?

有人说,微信产品的学习榜样曾是加拿大的移动 IM 服务提供商 Kik Interactive 公司。有人说微信不就是 Talkbox 的国内翻版嘛,2011 年 5 月 10 日,微信 2.0 版本发布,新增了 Talkbox 那样的语音对讲功能。有了免费的语音对讲机,就能不用掏钱打电话了,微信的用户数量第一次有了显著增长,并成功超越了小米公司更早发布的米聊应用,开始领跑国内市场。

其实,相比于 Kik 或者 Talkbox 等众多的即时聊天软件,黑莓手机上的 BBM 即时聊天软件才更像是移动端的鼻祖。甚至可以说,同时代发布的 Ping Chat、KIK Messenger、Whatsapp 等移动应用产品的身上,都可以看见黑莓 BBM 的影子。

黑莓 BBM 全称叫做 BlackBerry Messenger,是基于黑莓 BIS/BES 服务的一项手机内 IM 软件。当年只要购买了黑莓手机,就可以在黑莓手机之间相互免费的信息、声音、图片以及视频等即时通信服务。功能上类似于今天的微信,但却只能在黑莓手机上使用。

而有意思的是,黑莓手机产品最大的卖点是收发电子邮件。据说在 2001 年美国的久幺幺事件中,由于事发地点人群密集,手机短信等传统电信通讯方式都堵塞了,而黑莓手机无论是 bis 还是 bes,都有自己专门的信道,结果只有黑莓手机从现场第一时间发回了信息。

换句话说,那个曾经引领现代移动端即时聊天应用的黑莓 BBM 应用,其实对邮件沟通方式也有着非常深刻的了解。

无论是国内的张小龙团队,还是国外的黑莓手机团队,都对邮件 和 IM 应用有着非常专业的深刻理解。不同的是,在从桌面电脑时代迈入智能手机时代的转型过程中,国内的微信获得了成功,而国外的黑莓 BBM 则被其它同类软件替代了。

或者说,工作沟通无论是通过邮件渠道,还是通过微信渠道,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以前智能手机不够强大的时候,桌面电脑使用邮件渠道更多一些,而现在智能手机已经普及的情况下,电子邮件在下班后同样也会跟着智能手机一起回家。

那么桌面电脑时代盛行的电子邮件沟通方式真的有那么美好吗?

事实上,很多人怀念的不是电子邮件有多么好,而是怀念那个看邮件必须通过电脑和网线的 2G 时代,因为那个时候除了有实体键盘收发邮件方便一些的黑莓手机,而其它手机在家里是不方便处理电子邮件的。

使用电子邮件和微信这两种沟通渠道其实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而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整个网络以及每个人所承载的信息量都是在急速增长的。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的发出时间大约是在 1986-1987 年,那个时候能够用上计算机的人很少,知道怎么拨号上网的人更少,大部分人都是通过实体书信远程传递信息,因此 SPAM 也就是垃圾邮件几乎没有。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垃圾邮件和病毒邮件的数量开始呈现几何级的爆发增长。电子邮件有一个最大的弊端,就是 SPAM,不需要添加好友就可以直接发送邮件。这就意味着邮箱服务器的反垃圾系统需要替用户去做预判,而后来随着上网用户群体人数的增多,过载的信息也变成了 SPAM。

根据科技类自媒体大号“阮一峰的网络日志” 2009 年的一篇文章《关于网上论坛》描述,“昨天,jQuery 的创始人 John Resig 怒气冲冲地宣布,不再使用 Google Groups。他写了一篇长达 2000 个单词的文章,详细解释了为什么。请注意,2000 个单词啊,打印在 A4 纸上,足足有三页。像他这样炙手可热的顶级程序员,愿意坐下来,写那么长的文章表达不满,可见真的是忍无可忍。我也是 Google Groups 的用户,他所说的那些问题,我都遇到过,所以对他的抱怨深有同感。下面我就谈谈我的看法。……二、Google Groups 最大的缺点。John Resig 最不满的地方,也是其他用户最不满的地方,就是 Google Groups 里面的 spam(垃圾帖)实在是太多了。我开设的讨论组基本上无人知晓,但是每天也会收到 2~3 条 spam,不知道这些人从哪里找到我的网址的;John Resig 开设的讨论组有 2 万个成员,属于著名讨论组,你可想而知他每天要收到多少条 spam!更可气的是,一旦收到了 spam,你毫无办法,只能一条条手工删除,然后第二天还会照样收到。想一想吧,让一个顶级程序员,日复一日,手工对抗灌水机的进攻,将时间浪费这种事情上面,怎能不让他郁闷呢!真难以相信,Google 公司就听任 spam 横行,不提供任何有效的过滤措施,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打开审核设置,在帖子发表之前对它进行审核。难怪 John Resig 要质疑,为什么 Gmail 可以自动过滤垃圾邮件,而 Google Groups 就做不到呢?这算不算产品歧视呢?……”

曾几何时,电子邮件和短信一样,都没有垃圾邮件和短信,当时的用户体验很好。但现如今每个人的信息量都在过载,如果频繁受到各种垃圾短信骚扰,电子邮件和短信就有些防不甚防了。相比之下,需要提前添加好友的微信应用,已经直接解决了陌生人发送各种 SPAM 信息的问题。

当然,无论是电子邮件还是微信,都只是一种工具而已。在桌面电脑最盛行的电子邮件时代,也有人把电子邮件和邮件讨论组当作专业化的团队项目管理工具使用。譬如,根据 2008 年的一篇博客文章《《成群结队》第三部分小结:形形色色的电子邮件讨论组》描述,“4 月 3日《邮件讨论组之五:IPO 工作组的项目管理诀窍》IPO 项目工作组之所以能够在半虚半实的情况下,成功地组织来自不同群体的人们,为一个共同的工作目标而努力,其中有一些项目管理诀窍。

• 明确的任务目标 • 明确的时间进度 • 明确的分工 • 适当的成员规模 • 以电子邮件组为主,以其他沟通工具为辅 • 注重知识管理,设立中央资料室

将电子邮件讨论组和其他现实沟通工具结合起来,这是虚拟组织需要借鉴的地方。哪怕一、两次偶尔的线下聚会,都会将一个线上社团的凝聚力推向一个新的 高度。此外,对于群体而言,将信息交换上升一个层次就到了知识管理的阶段。不论是以任务型为导向的群体,还是以分享型为导向的群体,知识管理都是非常有必 要考虑的事项,这决定着群体智慧能否真正开花结果。如果没有必要的手段来支持,那么信息交换终将陷入虚无的境界,而导致群体的衰落。”

但博主在该专栏的第 9 篇文章《邮件讨论组之九:行为与环境,控制与赋权》中也强调,“一个人可以同时拥有几个群体电子邮件地址呢?小容在《成群结对》第二部分讨论群体电子邮件地址的时候给出了一个答案,那就是 9 个。一个人可以同时参与几个邮件讨论组呢?小容在前几篇统计自己的邮件讨论组活动情况时给出了一个答案,那就是 53 个。让我们从网络世界回归到现实世界,问一问同样的问题:一个人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同时为多少家公司服务呢?……;一个人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同时参与多少个团体呢?……;显然,由于物理世界的局限,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管理现实联系人和参与沟通的能力是有限的。当环境从物理世界转变为现实世界的时候,网络工具却可以赋予人们更强大的活动能力,人们可以同时为 9 个群体服务,可以同时参与 53 个邮件讨论组。……”

换句话说,即便没有电子邮件的 SPAM 问题,也会存在加入邮件讨论组过多所产生的信息过载问题。这样的信息过载问题如果出现在工作中,那么无论是通过邮件渠道还是通过微信渠道,最终都会出现工具被滥用的情况。

说到底,工作沟通无论是通过邮件渠道,还是通过微信渠道,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人类的通信历史经过千百年的演化发展,从手势、语言、篝火、烽火台、骑马送信、邮局、电报、电话、传真、互联网、卫星等等,只会只会加速信息传播流动的速度,让随时随地的工作逐渐变为现实。最终每个人都会变成一个类似于细胞的基本器官组织单元,通过器官组织体内部高度发达的信息传递通道,相互配合工作。

曾经的书信沟通方式正在成为历史记忆,桌面电脑时代盛行的电子邮件沟通方式现在已经不再是所有人的主要沟通方式,而微信也只是智能手机通信时代的暂时赢家,或许在不久的将来,VR/AR 等智能设备时代又将会诞生一批沉浸感更强的通信工具。但从本质上来说,它们都只是一种工具而已,其实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


微博头条文章作者:<strong>【月诚故事】</strong>

微信公众号:<strong>【月诚故事】</strong>自媒体运营小白的成长日记

联系邮箱:messages (à) intorich (.) com

<img src="/img/wechat.png" alt="【月诚故事】自媒体运营小白的成长日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