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经济学家对七成清北毕业生进体制内表示遗憾,美国去年 GDP 增长 5.7 %,创下 1984 年以来最高值?【月诚故事】

标题: 《如何看待经济学家对七成清北毕业生进体制内表示遗憾,美国去年 GDP 增长 5.7 %,创下 1984 年以来最高值?【月诚故事】

今早的知乎热榜上,当前排名前五的话题分别是:

  1. 经济学家对七成清北毕业生进体制内表示遗憾,如何评价这一观点?年轻人为何偏爱体制内工作? - 知乎

  2. 中国空军两架运-20 大型运输机奔赴汤加运送救援物资,展示了哪些能力与担当? - 知乎

  3. 深圳一公司员工在年会抽中 365 天带薪假期,休假和折现你会怎么选? - 知乎

  4. 如何评价2022年1月28日股市大跌? - 知乎

  5. 2021 年美国 GDP 增长 5.7 %,创下 1984 年以来最高值,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 知乎

其中排第一和第三的话题是对于“打工人”的关心,而另外排第四和第五的话题则分别是对中美两国今年经济发展形势的担心。

首先是榜首话题,根据题面部分描述,“近日,有报告显示,七成的清北毕业生选择进入体制内,……”。需要注意一下,话题题面部分并没有提及是哪一份报告显示的。知乎平台上有很多类似的报告,在不断地反复强调“七成”这个数据,强调地次数多了甚至会让人误以为“七成”这个数据是真的。而根据 2020 年的一则知乎热议话题《签约就业的北大毕业生中超过四分之三进体制,如何看待越来越多名校生进入体制内的趋势? - 摸鱼的王同学的回答 - 知乎》答主回答,“首先,我挺赞同这个问题下面的一些观点的。但是,这篇新闻是典型的标题党。为了还原真实数据,我们先去北京大学学生就业服务中心官网,下载图中的北京大学 2019 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截图]。首先计算 2019 年北京大学的总就业人数。[截图]。三方签约就业 2822 人+灵活就业 2413 人 = 合计 5235 人。你们看到的就业单位性质分布,指的是三方就业的 2822 人的就业单位性质分布。用总就业人数 5235 人重新来计算百分比。然后新闻标题中的‘体制内’,指党政机关 + 事业单位 + 国企 + 部队。修正后的比例为(482+923+766+16)/5235 = 41.78% 这个比例和我们往年印象中差不多,远没有 75% 这么夸张。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是‘灵活就业’呢?因为清北许多院系规定,只有解决户口的单位才能领取三方协议。比如张三博士去华为拿了 16 级 offer,承诺解决北京户口,就可以签三方协议;李四拿了快手 sp 级别的 offer,无法解决户口,所以只要提交就业推荐表,和快手签订两方就业协议,被归为‘灵活就业’一栏,不参与就业单位性质的统计。[截图:清华某系就业群的规定:@所有人:只有单位解决户口才领三方,如果不解决,不领三方。请大家在系统中提交 offer 以后,拿纸版 offer letter 直接来找我领取三方即可]。三方就业里面,民营企业只有 334 人,其中华为就有 133 人,你觉得北大(信科 + 软微 + 转行)一年去互联网公司的只有 201 人么?……”

另一位答主“Childhood Chen”回答说,“先说结论,文章中四分之三这个数值没有错,但是样本总体错误,实际上选择就业的北大毕业生去往国企、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的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 40.4%, 占总毕业生人数的 27% 。@五亿口井 在他的回答中说他认为 75% 的计算不合理。确实,北大在做表的时候按照不同分类做了两种比例。然而,通过观察,我们比较容易看出去往各种企业一类 49.65% 是由国有企业 27.14%,民营企业 11.84%,三资企业 10.67% 简单加和构成,并不涉及到剩下的 49.79%。(余下的 16 人去了部队所以加起来不等于 100%……)所以选择就业的北大毕业生去往国企、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的人数确实占签立三方协议人数的 75%+(借个图……实在懒得截了:P)。那么问题出在哪里了呢?那就是协议就业的人数不代表所有就业的人数。以下图为例,总毕业生人数 7808 人,其中灵活就业及协议就业人数达到了 5235 人,协议就业在此中只占 54%。所以导致了 75% 这个虚高的数字。事实上,如果计算所有毕业就业的人数,选择就业的北大毕业生去往国企、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的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 40.4%,占总毕业生人数的 27%。……”

由此可见,所谓的“七成”指的是在抛去了灵活就业这部分毕业生之后,且能够解决户口且已经签订了三方协议的小样本毕业生数据当中的“七成”。换句话说,榜首话题只说“有报告显示”却不说到底是什么报告显示,很容易让用户误以为是清北总共毕业生人数的七成。而实际上根据答主“Childhood Chen”的数据,2019 年的真实数据是“如果计算所有毕业就业的人数,选择就业的北大毕业生去往国企、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的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 40.4%,占总毕业生人数的 27%。”

有意思的是,或许是处于对“打工人”的关心,每次只要是提到七成或七成多的清北毕业生选择进入体制内的话题,就总能引来一堆用户们的点赞。在今早的知乎热榜上,类似的话题再次登上了知乎热榜的榜首位置,引来众多答主们的认真分析,对“打工人”的热切关心。

譬如榜首话题下方评论区当前排名第一的未署名知乎用户回答说,“虽然我是清华基科毕业去做了公务员,但我也觉得蛮遗憾的。并不是北大清华的学生做公务员遗憾,遗憾的是有越来越多原本并无此志的同学,因为生活条件、物质条件、工作环境等种种职业外的原因选择加入公务员队伍。……普通人在遵守社会规范的前提下,利用自己的能力追求更好的生活无可厚非,只是逼迫他们放弃真正的优势特长,不得不利用虚名和‘综合素质’的环境非常令人感到遗憾。”

譬如排名第三话题下方评论区答主“常无欲”回答说,“……中国人和老外不大一样,老外讲契约精神,大家是雇佣关系,你老板不守契约,我随时告你。比如下面这位法国老兄,因为工作太无聊获赔 40 万。……中国人有很强烈的家天下情节,往往混淆雇佣关系、家族关系。老板把员工当成私有财产,往好了说有人情味,往坏了说家企不分,家长制、一言堂往往层出不穷。……你真的以为给‘365 天带薪假期’,员工敢用吗?敢兑现吗?你今天敢兑现,明天分分钟就不是我的兄弟!”

再来看经济。虽然上面榜首话题题面内容部分提到了关键词“经济”:“……对此经济学家向松祚表示遗憾……”。但真正对经济展开讨论的话题分别是当前排名第四的中国经济话题,和排名第五的美国经济话题。这两个话题目前分别都只有一百人左右参与回答,实际热度并不高,暂时都还没有能够发酵起来。

先看美国经济,根据评论区当前排名第一的答主“南囿乔木”的回答,“【创下 1984 年以来最高值】——标准的震惊体。但事实上是,2020-2021 年两年宜放在一起计算。2020 年增 -3.5%, 2021 年增 5.7%。计算题:两年平均增长率,是多少? A. 1.1%, B. 1%,答案是 B。在疯狂印钞刺激消费的情况下,这个增长率绝对是说不上出彩的。甚至,有点儿太低了。这意味着什么?在大量印钱发钱的刺激下,在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已经很小的情况下,2021 年美国的 GDP 只比 2019 年高两个百分点。那 2022 年进入加息周期,GDP 数据能好看?——况且四季度的 GDP 增长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库存投资的增加。我严重怀疑 2022 年 2.2% 的预期能否实现。我以前就预测中国以美元计价的 GDP 会在 2024 年-2026 年超美。现在我有信心维持这个预测。……”

事实上,当前的美国经济可能要比想象中的还要糟糕。美国这两年在新冠疫情中的损失相当于打了 3.5 场二战,或 35.1 场朝鲜战争,尤其是这两年美国史无前例的货币超发规模,已经严重透支了未来十年的美国经济增长空间。

根据昨天写作文章《如何看待美国电影《搏击俱乐部》引进后被修改结局?【月诚故事】》时的观察,“……这里的关键词其实是‘新冠疫情’。根据知乎话题《新冠疫情会不会被写进历史书? - 芯芯的回答 - 知乎》高赞答主‘芯芯’回答,‘1,本回答尽量选取美国联邦政府网站的数据。但依然不确保准确。而且数据逻辑是比照逻辑,很可能有逻辑漏洞。所以仅供参考。……第一部分,政府支出。截止到 2021 年 12 月 1 日。美国中央联邦政府针对新冠专项,总支出法案是 5.335 万亿美元。这么多的钱,是通过388个国会法案进行审批和签发的。由于明细过多,我仅截取第一页。[截图]。上面是中央政府。然后,州政府[截图]。针对新冠的专项,50 个州政府总支出金额大约是 5550 亿~2.3 万亿美元。[截图]。综上。2020~2021。两年。美国针对新冠的政府支出法案合计约为:5.335 万亿 +1 万亿 = 6.335 万亿。这个数据,是基本确定的。是美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明确针对新冠的签批法案支出。第二部分,损失。……。第三部分,加全。……。第四部分。增发货币+举债。美国中央政府负债增发的可查数据:1,2019 年美国国债是 22.9。2021 年 12 月是 29。增发国债 6.1 万亿。[截图]。……。第五部分。关于阵亡人口。……。14 万亿损失,20 万人阵亡(age<65)。粗算,此数据仅供参考。第六部分,到底意味着什么。这图[截图],是美国各次战争的花费。按照 2019 年美元核算通胀后的数据。[截图]。……比照逻辑。新冠对于美国而言。相当于打了: 1、3.5场二战。 2、14场伊拉克战争。 3、3场反恐战争。(阿拉伯之春 + ISIS反恐战争 + 20年阿富汗战争的实际花费为 4.03 万亿。) 4、16.6场越南战争。 5.、35.1场朝鲜战争。(16国分摊) 6、4.8次2008年次贷危机(十年损失统计为2.89万亿)。这图是历次战争中,阵亡的美国人数: [截图] 。……。多说两句。这个问题本身,是对新冠极大的低估。我仅以美国为例,讲影响。而事实上,情况比这个还要糟糕。非常非常非常糟糕。因为每一场战争,都打了好多好多年。伊拉克,越南,二战,反恐。都好多年。有很多辗转腾挪的操作空间。而新冠,突如其来。极其迅速的摧枯拉朽。泥沙俱下。造成了极其巨大的破坏和损失。而且还要持续很多年。(比如新冠一旦跟大鼠、有蹄类、禽类结合,形成跨越物种屏障的突变。鼠疫/疯牛病/禽流感。。。。。)短期看,强大如美国,一切安好。经济复苏。但事实上,它崩了。它 2 年内,被迫印了那么多钞票。严重透支了未来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冗余空间。严重提前了美元重置的历史进程。如此巨大的、海量的全球锚定货币,以排山倒海之势,倾泻而出。挤压各国的自身弹性。也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才出现了 2020 年的熔断、黑命贵、新冷战、反科学、水平极差的辩论会、选后反水。老年政治。以及 2021 年 1 月 6 号内部政治暴动,8 月 15 号中亚地群阵线溃逃。以此种种。两年内连续的内外部剧烈震荡。这就是蓝星第一帝国的情况。其实是非常崩的。后续。传导的进程,感觉挺长的。但如果放在历史长河里,就会显得非常快。三年五载。十年八年。会被放在一起当成一个‘Milestone’去讲。金融、经济、地缘政治、盟友体系、制度竞赛,以及——内部统合。其实没什么可侥幸的。……’高赞答主‘芯芯’的这篇回答很长,引用了大量的官网数据和截图,基本上把这次新冠疫情对于美国经济的影响讲清楚了。换句话说,新冠疫情对于美国的各种潜在影响目前是被低估的。……”

再来看中国经济。中国经济这边重点需要防范的是美国,没错,又是美国。根据知乎话题《美联储1月27日凌晨称维持原利率不变,但暗示很快加息并暗示将在3月结束量宽,能否成真?对我国有何影响? - 知乎用户的回答 - 知乎》答主回答,“……或者说去年 11 月拜登仍然提名亲共和党的鲍威尔继续担任主席,而不是亲民主党的美联储二把手,就是为了让鲍威尔今年有所作为压制通胀,因为民主党那个美联储主席候选人是个极端鸽派,不太会做出加息的决定。这本来就是一种政治利益的交换,你鲍威尔想在民主党时代继续当官,OK,我不换人,但你给我把通胀压下去,这是拜登和鲍威尔心照不宣的利益交换。所以 3 月份的加息,并不算奇怪,美联储在 12 月份会议上的讲话就开始有转向鹰派的迹象,恰巧是鲍威尔连任之后的第一次会议,所以我脑洞鲍威尔做出了某种对拜登承诺以换来连任,应该还是靠谱的。 但是这次的讲话比 12 月会议的发言可怕了很多,12 月说的是不排除今年3次加息,这已经算是比较激进的发言了,但现在说每次会议都可能会加息,今年可是还有 7 次会议,那就是还要加息 7 次,这就太疯狂了。一次加息 0.25%,7 次就是直接干到 1.75%,算上现在的利率 0.25%,就是将达到 2%,就等于说直接把利率升了 8 倍, 这肯定不是为了遏制通胀,这是要打七伤拳的金融战 。……”

这两年美国经济的一顿疯狂操作,确实有些让人“活久见”。如果美国发动金融战,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根据知乎话题《如果美国对中国发动金融战,中国以及人民币可以坚持多久? - 枫冷慕诗的回答 - 知乎》答主“枫冷慕诗”的回答,“2015 年中美不就已经较量过了么。提起 2015 年,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是中国股市崩盘,从 5178 点一路暴跌到 2900 点?还是中国外汇储备缩水,从 38000 亿急剧减少到逼近 3 万亿大关?其实,这些事情都只是那场惊心动魄对决的余波,真正的幕后博弈远比我们想象中复杂……。01 新世纪的金融危机。想要清楚为什么会发生这场金融战,就必须了解 2007 年的‘次贷危机’。而想要说清楚‘次贷危机’,则不得不提到美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那就是美国总统里根。……。收税是一种很危险的事,虽然美国靠着全美纳税人买单掩盖了这次危机,但这次危机并没有解决,因为叫美国人交钱会加重社会矛盾,如果解决不好就会出现严重的后遗症,比如说全美‘0元购’和‘枪击游戏’,所以,想要美国人交税可以,你得想办法从外部掠夺财富把这次的窟窿给补上,不然长时间让美国人吃苦,他们搞不好就会垂死病中惊坐起!以前美国每次遇到这种危机,都会用美元收割全世界的财富,比如说当年的拉美,还有后来的日本、韩国、东南亚,实际上都被美国给收割过。所以,2008 年之后,美国人就把目光盯上了我们,但当时他们还没有做好准备,只能先让美国股市承担蓄水池的任务,把风险先给储蓄在美股里,直到有一天美国收割到外部财富为止,这就是为什么美国宁愿无限印钞都不敢让美股破灭的真正原因,因为美股破灭的那一天,就是美国系统性危机引爆的那一天。筹备了几年之后,在 2015 年,美国终于对我们发起了这场蓄谋已久的金融战……。02 中美金融对决。……。2015 年 6 月初的时候,中国股市达到了最高点 5178 点,而且很多人都认为股市还有继续上涨的空间,甚至包括华尔街的金融巨鳄都这样认为,所以美国资本家并没有在最高点抛售,因为它们还想等待了一个更好的时机。……。当然,在美元降息期间收割的财富只是第一步,美国还可以通过美元加息来收割第二波财富,很多人不理解什么叫加息,我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加息就相当于美国告诉全世界资本,来我美国吧,我们这里利息更高,赚钱更多,所以每次美元的加息,就相当于美国吹响了美元回家的号角。 原本正常的美元流通是没有大问题的,但是一旦美元加息,大规模的美元外流,就会导致他国市场突然缺少了很多流动资金,从而导致经济不景气,货币贬值,继而美元汇率相对他国货币升值,用同样的美元就能买到更多的资产,美国人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收割第二波财富。但是我们在 2015 年 8 月份的时候,突然干了一件大事,那就是进行汇率改革,宣布人民币不再锁定美元,而是汇率跟随市场波动,这样一来,大大减轻了美元对人民币的干预,并且我们在美国加息之前就自己主动进行了有序贬值,保持了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大家都很清楚,汇率最担心的不是太高也不是太低,而是汇率短期波动太大,这会让外部资本认为你的投资环境不稳定,从而减弱他们的投资热情。……。虽然我国的外汇储备从年初 38000 亿一路缩水到了逼近 3 万亿,但好在我国的外汇储备底子够厚,在经过调整之后,稳住了下滑的趋势,最终长期将外汇规模稳定在了 3 万亿,直到今天。收割失败后,美国人并不甘心,既然经济手段不好使,那就用军事力量制造恐慌,所以就出现了 2016 年南海的军事对峙事件,美国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全世界传达出一个信号:中国的投资环境不安全。这种做法在美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次,最典型的案例就是 90 年代末期,当欧元诞生威胁了美元地位时,美国在欧洲东南部发动了一场科索沃战争,直接将欧元上升的势头扼杀在了摇篮里。但是 2016 年那次,美国明显是失算了,它没有预料到我们会那么强硬,直接三大舰队齐聚南海展开军事演习,东风导弹开启了卫星锁定,所以一番较量之后,美国人只能无奈败退,灰溜溜的跑出了南海。直到 2018 年,美国宣布降息,这就标志着美国的收割之战正式宣告失败,所以它们只能寻找新的方案,也就是旷日持久的贸易摩擦。但谁也没想到,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彻底打乱了美国所有的计划……”

答主“枫冷慕诗”的这篇回答很长,所以只引用了其中的一小部分。简单来说,美国收割他国经济发展成果常用的四板斧——股市收割、美元加息、军事恐慌、贸易制裁——在 2015 年那几年里全都没使上力。直到美国新冠疫情的突如其来……

这场美国新冠疫情对于美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影响都是非常深远的。根据之前写作文章《美股大跌,又一场全球经济危机正在来临?【月诚故事】》时的观察:昨天的文章《未来三年疫情的走势如何?【月诚故事】》提到了 2019 年 10 月 18 日,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盖茨基金会碰巧联合举办了一场演练病毒暴发的会议《Event 201 Pandemic Exercise》。更碰巧地是,当时演练所设定的新型冠状病毒 CAPS 和现在实际传播的 COVID-19 病毒非常相似,譬如 R0=2 ,SARS ,蝙蝠-猪-人,空气传播,死亡率 10% 等等。更更更神奇的是,盖茨基金会成功预测了感染病毒之后的各种症状,以及大流行暴发之后对于整个世界的众多影响。埃里克·托纳(Toner)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健康安全中心的资深学者,CAPS 病毒被 Toner 描述为 SARS 的表亲,“但像流感一样,它的传播性更强,而致命性则更高”,随着科学家们争相研发一种,它被证明对任何现有疫苗都具有抗药性。与此同时,公民由于缺乏获得下一个最好的东西而暴动:一种可以治疗 CAPS 症状的虚构抗病毒药。碰巧的事情还有很多。根据知乎话题《看了event201会议视频心理不平衡怎么办? - 天堂玉帝管辖区的回答 - 知乎》答主回答,“一帮大佬,对这个流行病大流行已经做过认真的预演和讨论复盘。得出结论 民主国家无法避免大流行因为第三世界无法防御会传回发达国家。”根据知乎话题《如何看待奥地利爆发万人反封锁抗议?为何西方频发新冠反封锁抗议活动? - wujun的回答 - 知乎》答主回答,“因为疫情,欧洲哲学家们吵翻了!……”。没错,曾经那场演练病毒暴发的 Event201 会议就是这样神奇。而且 Event201 会议对于病毒暴发的演练并不止于病毒部分,会议还讨论了病毒对于金融的影响。根据 B 站网友分享的视频《Event 201 大流行,第三部分:关于金融与财政的讨论》可以知道,当时大佬们还预测新冠疫情暴发之后会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各地股市暴跌两成至四成,世界生产总值萎缩 11%。划重点, 引发全球金融危机 。……

只不过,这一次美国在无法收割中国经济之后,将重点收割目标转向了和中国经济整体规模相当的欧洲……


微博头条文章作者:<strong>【月诚故事】</strong>

微信公众号:<strong>【月诚故事】</strong>自媒体运营小白的成长日记

联系邮箱:messages (à) intorich (.) com

<img src="/img/wechat.png" alt="【月诚故事】自媒体运营小白的成长日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