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发布?未来可能会产生哪些影响?【月诚故事】
标题: 《如何看待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发布?未来可能会产生哪些影响?【月诚故事】》
今早的知乎热榜上,当前的榜首话题是《2 月 14 日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发布,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 知乎》。这是一件大事,几乎关系到了每一个家里有学生的家庭。先来看看官方是如何解读的。
根据光明网新闻《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第二轮“双一流”建设有关情况答记者问》报道,“1. 制定出台《若干意见》的背景是什么?答:‘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双一流’建设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引领性、标志性工程,必须突出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争创世界一流的导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推进、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首轮‘双一流’建设从 2016 年到 2020 年实施以来,各项工作有力推进,改革发展成效明显,推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迈上新的历史起点,但仍然存在高层次创新人才供给能力不足、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不够精准、资源配置亟待优化等问题。……。2. 《若干意见》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考虑是什么?……对标 2030 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以及 2035 年建成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的目标,更加突出‘双一流’建设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争创世界一流的导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推进、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在关键核心领域加快培养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支撑。深入推进新时期“双一流”建设要牢牢抓住人才培养这个关键,对接和加快培养国家急需学科领域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工程领军人才,建设卓越工程师队伍,服务科技自立自强和原始创新突破,优化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加快在更多领域方向冲击世界一流前列。3. 如何评价首轮‘双一流’建设的整体进展?答:‘双一流’建设是长期推进、不断深入的内涵建设过程,要坚持遵循规律、久久为功。……4. 第二轮‘双一流’建设任务的重点是什么? ……”
这篇官方解读的文章很长,因此只节选了开头的一部分。简单来说, “双一流”建设将更加聚焦于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优化资源配置,在关键核心领域加快培养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那么目前我国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方面的现状是怎样的呢?
根据之前写作文章《华中科技大学 90 后博导胡玥,5 年来发表 SCI 论文 60 余篇,真正蹊跷的地方……【月诚故事】》时的观察: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科研项目资金的大力投入。幸运的是,第一,老一辈的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发展科学技术,早就明确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四个现代化的任务,以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第二,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间,经济实力不断发展,得以夯实科研所需的经济基础。我国的博士培养始于 1978 年。这一年,全国上下一共只招收了 18 名博士生,最终顺利毕业获得博士学位的只有 6 人。到了 1982 年,我国共招收博士生 302 人。到了 1995 年,我国博士招生数量首次突破 1 万人。到了 2017 年,根据教育部《2017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2017 年我国招收博士生 83878 人。根据《知识分子》报道,2019 年中国高校博士招生人数超过 10 万,达到 105169 人。而与此同时,赴美读研申请量近年来长期处于负增长,美国留学环境正在恶化。根据知乎专栏文章《中国高质量论文首次排名世界第一,数量远超美国8万余篇 - 学术成长学苑的文章 - 知乎》作者分享的数据,“8 月 10 日,日本文部科学省发布了最新世界论文影响力排行报告。据悉,高质量论文使用的引用次数中国的论文数为 4 万 200 余篇左右,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了世界第一。注意:这是质量第一,不是数量第一。世界主要国家论文总量变化情况表。从论文总体数量来看,中国 2018、2019 年连续两年位列第一,超越美国。2019 年,中国论文总数为 471367 篇,美国为 393794 篇,差距扩大至了近 8 万篇。由此可见,在数量上远超美国已经不足为为奇,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近年来读研读博的人数逐年增多,科研人群日益壮大,来看看实际的数值:……。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物理学、临床医学和基础生命科学领域,美国依旧占据领先地位,我们不应当因取得一定的成绩而沾沾自喜,在一些领域,我们仍然要奋发图强。……”换句话说,放眼全球范围内的学术圈,中国学术圈的高质量论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近些年都呈现出井喷式的爆发趋势。虽然在高质量论文的存量方面美国依旧领先全球,但在高质量论文的增量方面,近几年已经发生了整体趋势上的转折。按照年度时间段排名的话,中国的学术圈已经超越了美国的学术圈。为什么会这样呢?……
既然咱们国家在高质量论文的增量方面已经首次超越了美国,那么为什么不继续沿用之前的“双一流”政策,而要进一步调整呢?
其实在上面官方解读的文章中已经提到了,“……‘双一流’建设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引领性、标志性工程,……首轮‘双一流’建设从 2016 年到 2020 年实施以来,各项工作有力推进,改革发展成效明显,推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迈上新的历史起点,但仍然存在高层次创新人才供给能力不足、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不够精准、资源配置亟待优化等问题。……各地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地方高水平大学和优势特色学科建设体系不断完善,为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提供了有力支撑。我们既要充分肯定首轮建设取得的阶段性成绩,也要充分认识到‘双一流’建设进展成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相匹配,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第二轮建设中,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战略定位,着力解决‘双一流’建设中仍然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推进新阶段‘双一流’建设。……”
简单来说,“双一流”建设具有引领性,目前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绩。而在第二轮建设中, 将会更加聚焦于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着力解决“双一流”建设中仍然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推进新阶段“双一流”建设。
根据知乎话题《第二轮“双一流”结果如何? - 哈欠的回答 - 知乎》评论区当前排名第一答主“哈欠”的回答,“很多人就没有搞明白双一流的目的,国家搞双一流不是为了排名,而是为了扶持。建国初期,中国的高等教育解决的是基本能力教育,所以那时候有工农兵大学,为什么?因为国家连最基本的识字造句有基础数理化知识的人都选拔不够,有点像汉朝建国初期,刘邦连几匹同色的马都找不到。接下来基础教育慢慢完善了,工农兵大学也就逐渐取消了,后续夜校电大和普通高校开始成为主流,这个阶段国家要做什么?要培养具备现代科技知识的应用性人才,说白了就是培养工程师操作员等,少数高校跟着国外领先技术看,因为这时候国家也没钱去和国外搞科技竞争,连跟着别人都跟不上,穷啊。在后面就是重点扶持,一部分高校(985)跟踪国外科技发展,大多数高校还是作为基础工程师培训机构。……所以国家会从985.211转变成学科建设,就是让大学集中力量搞自己优势的学科,把自己优势学科建设成世界一流,带领本学科搞创新。比如一所冶金优势学校,你就别拿钱去搞什么法学、经贸了,你就专注于把冶金搞成世界一流,以后冶金行业不用跟着国外学习了,都跟着你走了。如果所有方向都有世界领先的大学支撑,材料、计算机、机械、航空航天等等,那中国还怕什么外国封锁?所以说:一所行业世界领先的大学远远胜过一所大而全什么都不精的大学。明白这个你就明白国家搞双一流的目的了。简单说就是: 国家、省、地市、学校,各级财政集中力量建设优势学科。扶持一批世界领先的学科出来,打破国外的技术封锁和垄断,实现国内自主创新和超越 。所以双一流不是单单看你的学科如何?获奖多少?那是搞排名。首先:你有扶持的价值,这里就有很多因素了,自身条件(学科评估、国奖等),地方扶持(为什么宁波大学上浙工没上?因为浙江省和杭州市把钱都拿去扶持浙大了,而宁波是单列市,财政自主,宁波肯掏钱扶持宁波大学),产业圈子(比如你在一个没有冶金工厂,没有矿山的省搞一个冶金一流学科,就不如在一个矿山多冶金工厂企业多的省份搞,大家一起开会都不用坐飞机飞来飞去,学生毕业就在本省就业),同理,计算机类的在it发达的省搞比西部搞要好。然后学校也要有作为,有些学校现在还在搞大而全,摊大饼,结果重点学科投入不足,和别人差距越拉越大,那肯定选不上。……”
以江西省为例,根据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南昌大学入选。入选的建设学科是南昌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而根据匠客工程机械网去年 12 月底的一篇文章《新央企!中国稀土集团落户江西 或将成为全球霸主级稀土巨头》描述,“12月23日,新央企中国稀土集团有限公司正式组建成立。据悉,中国稀土集团是由中国铝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赣州稀土集团有限公司为实现稀土资源优势互补、稀土产业发展协同,引入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两家稀土科技研发型企业,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组建的大型稀土企业集团。……中国稀土集团将聚焦稀土的科技研发、勘探开发、分离冶炼、精深加工、下游应用、成套装备、产业孵化、技术咨询服务、进出口及贸易业务,致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稀土企业集团。”
另外根据中国商务新闻网文章《中国稀土“超级航母”驶向全球》描述,“长期以来,‘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成为一句广为流传的话。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稀土生产国和出口国,产量占全世界稀土产量的比重超过90%,然而富含稀土资源的中国却未能在全球市场掌握议价权,行业的野蛮生长还带来了生态破坏之痛。中国稀土集团的成立能否消除稀土产业的痛点,使其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进而提升中国在全球稀土市场的竞争力?本报特邀业内人士就上述问题作出解答。……”
一直以来,江西省都还没有一家央企总部。现如今,这艘中国稀土的“超级航母”将从江西出发驶向全球。江西将有望成为全球稀土领域的科技研发中心,而南昌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进入“双一流”建设名单之后,也无疑将会获得更多的国家和地方资源的共同扶持,在包括稀土在内的更多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方向冲击世界一流前列。
对于国家而言,以往国家重点扶持一部分高校(985)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跟踪国外科技发展。而如今,稀土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超级航母”就在江西,江西可以围绕这艘“超级航母”形成“产学研”形成合作的集群圈子,产生极强的竞争力。而其它地区的其它高校想要获得“双一流”资源扶持,肯定需要更加聚焦于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在其它科技创新领域寻找机会。
用答主“哈欠”的话说,“国家、省、地市、学校,各级财政集中力量建设优势学科。扶持一批世界领先的学科出来,打破国外的技术封锁和垄断,实现国内自主创新和超越”。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科研论文总体数量方面,中国早已在 2018 年就已超越美国,并且数量差距在逐年增大;而在其中最顶尖的高质量论文方面,中国也已于 2020 年首次超越美国。当然,这只是科研论文在增量方面的现状。曾几何时,美国高校吸引着全球的最强大脑,并在科学领域取得了卓越地位。现如今,如果你的学习研究领域,涉及到纳米、生物医疗、机器人等 STEM 工科领域,那么赴美留学可能将会受到各种限制。再加上这两年美国留学环境正在恶化,这就可能会导致美国的科研人才逐渐出现断层。
根据知乎话题《美国科研人才会不会出现断层? - 黑妹的姐的回答 - 知乎》答主回答,“加州有 NASA 的 data center,有伯克利实验室,有 Livermore lab,有 sandia lab。实验室里平均年龄都 50、60 了,实验室想招年轻的,但是美国人不愿来。NASA 和 sandia 只招美籍,所以具体并不是特别清楚。伯克利和 Livermore 招国际生,年初进来的实习、博后 70% 都是国际生:中国的,印度的,韩国的,法国的,德国的。美国人博后都不用做满一年,只要你想转正立马就可以。但是基本上没有美国人想转正,因为湾区额,找哪个大公司不好,entry level 薪水是实验室的两倍,工作经验丰富后薪水更是实验室的 3 倍以上。累死累活做个 full time scientist 一年也就 15 万,Google 博士毕业刚进去就15万。NASA data center 一个工作几年的数据分析师也就一年 6 万,在湾区啊,又是南湾,6 万是贫困线了吧。国家实验室都是政府机构,用的纳税人的钱,用钱极端节约。所以连咖啡都没有,申请个新椅子申请了 3 个月还没有来。(DOE 官员招妓倒是可以刷公款,呵呵呵)所以美国人根本不想去搞科研,读博的美国人就很少了,实验室里如果有 10 个博士,3 个美国人就不得了了。毕业了,美国人也不想去学术界,学术界太苦逼了。环境研究的一个大牛,一个美国人 50 岁就心脏病了,上个月刚做好手术,一天就睡 4 个小时。……”
当前排名第二的另一位古生物学话题下优秀答主“Congyu”回答说,“显然,不同的学科面临的问题差异巨大,无论作为旁观者还是身在其中都比较难获得完整的图景。我目前(2021.6)是在位于纽约的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博士第四年,主要研究方向是古脊椎动物中的恐龙演化,肯定是非常冷门的学科。尽管有一叶障目的嫌疑,但我还是想分享一下我眼前这片叶子,以小见大。毕竟如果真的出现人才断层,学科发展停滞,最先出现的也应该是这些比较冷门的学科。先上一个我馆古生物部门的网站:Division of Paleontology |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所以在我们博物馆这个小范围内,人才断层是一个已经出现了的事实,考虑到博物馆目前糟糕的经济情况,短期内填补断层甚至恢复到鼎盛时期几乎没有可能。在全美国的范围来说,古脊椎动物学的式微也是不可避免的,年轻学生感兴趣的越来越少,老的教授一个接着一个退休,经费不断减少,学科本身也没有更新的动力,人才断层应该也会很快出现。古脊椎动物学基本上属于最冷门最无用的学科,功利一点来说没了就没了,我们这帮人去干点别的也没啥。但是以小见大,如果恐龙这么受关注的类群搞的人都很少了,可能老美对知识的追求真的没有几十年前强了。”
说实话,做学术真的是挺辛苦的。美国科研人才出现断层也是一个正在发生的不争事实。以往国家重点扶持一部分高校(985)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跟踪国外科技发展,而在现在这种大时代背景下,新一轮的“双一流”建设更具有引领性,强调了科技自立自强和原始创新突破,并加快在更多领域方向冲击世界一流前列。
因此总的来说,新一轮的“双一流”建设的实际变动其实很大,对未来影响而言,也很有可能将是决定性的。
微博头条文章作者:<strong>【月诚故事】</strong>
微信公众号:<strong>【月诚故事】</strong>自媒体运营小白的成长日记
联系邮箱:messages (à) intorich (.) com
<img src="/img/wechat.png" alt="【月诚故事】自媒体运营小白的成长日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