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地拨打 120?如何换成你,这种情况下怎么做才能保命?【月诚故事】

标题: 《如何正确地拨打 120?如何换成你,这种情况下怎么做才能保命?【月诚故事】

今早的知乎热榜上,当前的榜首话题又变回了河南相关的《河南大学脑出血去世女生堂姐发声,称「若 120 确有责任,将追究到底」,如何从法律角度解读? - 知乎》。

先来看看从医生的角度如何解读?

根据知乎专栏文章《我们该如何看待这次120急救的舆论危机 - 聂顺利的文章 - 知乎》作者“聂顺利”医生的文章描述,“最近,郑州的河南大学的某大三学生脑出血去世。去世前打 120 急救电话,但 120 却没能及时赶到;学生跟 120 接线员的对话被人曝光,很多人对接线员非常愤怒,认为接线员耽误了急救。实际上,在这个新闻发生前,北京也有一个 120 急救延迟的新闻事件。这些新闻引爆了舆论,到处充斥着愤怒、声讨。然而,发泄情绪,道德批判,其实很容易。只需要一张嘴,骂人还不是很简单的事情?不容易的是:找到问题的症结,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过去,我们并没有 120,急病去世就这么算了。今天,我们建立了一个框架。但其质量并不高。为什么不高? 因为每个城市的 120 站点不多,急救点不多,急救车辆不多,缺乏急救工作者(司机、随车急救员)、120 接线人员等,不但人数缺乏,培训也缺乏 。比如,接线员是如何培训的,他们的操作的规范流程是怎样的?不同情境下的标准话术是什么?……这一系列有培训,有规范,有标准吗?一个城市里的 120 出车站点不够多,不够合理;急诊抢救点布置不合理,120 接线人数不够多,没有好的培训……那所谓 15 分钟,乃至更短的‘拨打—接到病人’的时间限,其实根本做不到。那么延迟抢救,就是很容易发生的事情。而一次 120 延误抢救的新闻,如果只能换来整个社会的愤怒,换来道德批判,而不能换来对体系的拷问,对资源投入的改进,那愤怒和批判又有何意义?那些被批评的一线工作者,没有得到好的培训,不知道规范的操作流程、标准话术,他们怎么知道应该如何做?一旦出问题,他们就被抛出来背锅,这公平吗? 没有良好的收入,合理的待遇,又怎么能吸引合格的人才来投身急救事业? 我们要共情被耽误的病人,就更应该希望悲剧少一些。要想少一些悲剧,就需要抱着解决问题的思路去考察整个事件。而不只是想着‘如何报复’那个接线员。”

“聂顺利”医生提到了医护资源不足的问题。有意思的是,一边是医护资源不足,另一边则是许多人不愿意从事包括急救在内的医疗行业职业。根据知乎话题《为什么很多人劝人不要学医? - 肿瘤科欧欧医生的回答 - 知乎》答主回答,“我不会让我的孩子学医。我觉得学医时间长,收入低,工作累都不是主要理由。 最主要的理由是心理压力 。许多人说哪个行业没压力,但是绝大部分人的压力来源可能是达不到指标要扣奖金,可能要给领导骂,可能要丢工作。这些压力对于医生来说简直就差了十万个重量级。……别说哪个行业没有压力。那些压力我根本看不上!如果值班碰到有压力这时有人告诉我,你只要现在马上辞职就可以不用管这些事,不用管这些病人,我马上辞职十次!大不了就是份工作!算得了什么!但是我不能辞,我身上系着这个病人的命。常看到说带孩子太辛苦,晚上睡不了,累得怀疑人生。我 2 个娃,3岁前都是跟我睡,因为老人家白天得帮我做家务带娃,晚上再带身体吃不消。老大是睡渣,要抱着哄睡。老二晚上 6 点天黑就要睡,早上 5 点多天亮就要起。我觉得带娃的累比起医生的夜班真的不值得一提!因为没有压力,他醒了只要哄完吃完就睡,他睡我马上就能睡,因为我没有压力,可以一边打着盹来哄,第二天还可以精神抖擞上班。如果家人有病,会觉得这个世界都是暗淡的,因为心里有压力,有不想面对又不得不面对解决的问题,有逃避不了的决定要下。医生也经常都会跟着觉得世界是灰色的,即使阳光明媚出去溜娃,一想到哪个病人病情加重了,哪个病人治疗后复发转移了,心情顿时沉重。一看到哪个病人@我了,在等着我下治疗意见做各种决定,再明媚的阳光也暗淡。 我不会让我的孩子学医,与钱无关,与时间无关。我不想他的人生沉重。我希望他能开开心心、轻轻松松,不要背负太多的责任 。”

没错。因为每个城市的 120 站点不多,急救点不多,急救车辆不多,缺乏急救工作者(司机、随车急救员)、120 接线人员等,不但人数缺乏,培训也缺乏。但同时包括 120 接线人员在内的每一位公立医疗机构从业人员都背负着太多的责任。我们要共情被耽误的病人,就更应该希望悲剧少一些,希望有更多合格的人才能够来投身急救事业肩负起这份责任。

这份责任到底是什么?

根据之前写作文章《如何看待国际肿瘤互助组织“肿瘤警报”(OncoAlert)宣布对俄罗斯进行制裁?【月诚故事】》时的观察,“……医者仁心是需要有信仰的。这份信仰也被写在了不同版本的誓词当中。譬如对于中国的医师和医学生来说,来自于中国医师协会官网的《中国医师宣誓誓词》誓词是:‘ 我宣誓:我志愿献身人类的健康事业;自觉维护医学的尊严和神圣;敬佑生命,救死扶伤,平等仁爱,尊师重道;诚实守信,恪守医德,精益求精,慎思笃行;以上誓言,源于心,践于行。 ’;譬如《国家教委高教司[1991]106号 附件四》给出的中国版的医学生誓言是:‘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当我步入神圣医学学府的时刻,谨庄严宣誓: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尊师守纪,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发展。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譬如根据百度百科词条‘医学生誓言’描述,《医学生誓言》(OATH FOR A MEDICAL STUDENT)是医学生在从业或者入学之前所宣誓的誓词。颁布时间是 1991 年——‘… As long as my life endures, may I commit myself to advance the nation's medical science and research as well as the well-being of the entire human race.’;美国版誓言——‘我庄严宣誓:我会奉献自己的一生为人类服务。我会给予我的师长应有的崇敬和感恩。我会凭我的良知和尊严行医救人,病人的健康将会是我首要的顾念。我会尊重所有病人的隐私,即使在病人逝去之后。我会尽力维护医业的荣誉和高尚的传统,视同事为我的手足。 我不容许让年龄、疾病或残疾、宗教、民族、性别、人种、政见、国籍、性取向、社会地位或任何其他因素的偏见介于我的职责和病人之间 。我将给予人类生命最大的尊重。我即使在威胁之下,也不会利用我的医学知识去危害人权和公义。我郑重地、自主地以我的人格宣誓。’;经典的希波克拉底誓言——……’虽然中国版的医师誓词和美国版的医师誓词有所区别,但都强调了要自觉维护医学的尊严和神圣,并奉献一生服务于全人类的健康。……”

知乎科研、生物学 话题优秀答主“Jaddy Zhao”回答说,“……我们愿意为医疗改革呐喊,护卫公众的健康。不要再让中国的医生流汗流泪还要再流血。……全球的知名医药公司,中国有几家?中国能自主生产什么药?能生产什么检查设备?自主知识产权没有,人家想卖多少卖多少。价钱再贵,中国医生说了都不算。……学医,我们已奉献了青春, 需要我们求助的人还想要我们的命 。十年后,谁还会在中国做医生?医疗资源少了,能分配到普通人那的只有更少。……”

答主“Jaddy Zhao”的回答有些情绪。不过从国外购买的进口医疗设备、器械、耗材和药物确实价格不菲。根据之前写作文章《如何看待 2300 元一盒美国辉瑞新冠特效药 Paxlovid 目前已临时性纳入我国医保支付范围?【月诚故事】》时的观察,“……客观来说,中国从农业社会转入工业社会也才不过几十年的时间。中国人看病从以中医、中药为主,转为西医、西药为主也才就不过一百多年的时间。因此答主‘皮囊’所提到的 ‘咱们的医疗行业,都是进口的机器进口的设备进口药品,所有医生护士甚至病人,都相当于在给欧美供应商们打工’ ,确实是一个很大的话题。……”

那么怎样才能吸引更多合格的人才能够来投身急救事业肩负起这份责任呢?

榜首话题评论区当前排名第一的答主“焚香抚琴”回答说,“……强烈希望能够把这件事情查个水落石出,给公众一个交代,处罚相关责任人,并且对 120 急救中心人员加强培训,严格考核,责任到人,避免此类悲剧的再次上演。”

当前排名第二的知乎人文社科优秀答主“水笙”回答说,“……希望最终的调查不仅仅在于处理接线员一个人,希望追究管理责任,并从流程、制度上有根本改进。……”。当前排名第三的知乎小号用户“Yuuko Amamiya”回答说,“……对此要怎么解决?目前看最优解是要给媒体‘出题’,媒体不鼓励你提河南大学的事,你就把丰县的事拿出来再炒一遍冷饭。不拘泥于被媒体‘出题’,而是主动给媒体‘出题’,这样打乱全盘计划,才有可能最大化保持一个新闻的时效性。……”。

知乎小号用户“Yuuko Amamiya”希望煽动知乎用户们主动给媒体“出难题”,把丰县的事拿出来再炒一遍冷饭。但仔细想想,这会对谁有利?这么做真的能够吸引到更多合格的人才能够来投身急救事业肩负起这份责任呢?

用“聂顺利”医生的话说,“……很多人对接线员非常愤怒,认为接线员耽误了急救。……这些新闻引爆了舆论,到处充斥着愤怒、声讨。然而,发泄情绪,道德批判,其实很容易。只需要一张嘴,骂人还不是很简单的事情?不容易的是:找到问题的症结,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过去,我们并没有 120,急病去世就这么算了。今天,我们建立了一个框架。但其质量并不高。为什么不高? 因为每个城市的 120 站点不多,急救点不多,急救车辆不多,缺乏急救工作者(司机、随车急救员)、120 接线人员等,不但人数缺乏,培训也缺乏 ……。一个城市里的 120 出车站点不够多,不够合理;急诊抢救点布置不合理,120 接线人数不够多,没有好的培训……那所谓 15 分钟,乃至更短的‘拨打—接到病人’的时间限,其实根本做不到。那么延迟抢救,就是很容易发生的事情。……”

理论上,只要增加每个城市的 120 站点数量,增加急救工作者(司机、随车急救员)和 120 接线人员数量,做好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加大相关事故的惩罚力度,就能够在更短的时间挽救更多人的生命。

而实际上,真正的问题是如何才能够吸引到更多合格的人才能够来投身急救事业肩负起这份责任呢?

真正想要解决问题,还需要从问题本身入手。

“医者仁心”同样适用于 120 接线人员,这是一条关乎于生命的急救热线。如果提高待遇给钱多就“医者仁心”,待遇差就不“医者仁心”显然是不适合这个岗位的,那凭什么拿钱少还要“医者仁心”呢?答案或许是—— 社会舆论的鼓励与认可

在过去,我们并没有 120,急病去世就这么算了。在今天,我们建立了一个框架,有限的医疗资源得以更大程度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因此,急救工作者们每一次成功挽救他人生命的故事,都应当值得被肯定、被鼓励。很多时候,这份职业成就感不是来自于金钱回报,而是来自于救死扶伤本身,以及社会舆论的肯定和鼓励。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到更多合格的人才能够来投身急救事业肩负起这份责任。

另一方面,站在普通用户的角度, 真正有意义的事情不是跟着榜首话题舆论的引导节奏去指责某位 120 接线员或者急救点,而是从中思考可以学到什么。如何换成你,这种情况下怎么做才能保命?

脑出血破入脑室,脑室筑型,这种突然破裂的情况很难抢救,而且一般体检也很难筛查出来。即便是做头颅 CT 或者核磁共振,也很难提前预测这种突然破裂的情况。因此,抢救的时间和速度决定了保命的概率。

然而,“聂顺利”医生也提到了“因为每个城市的 120 站点不多,急救点不多,急救车辆不多,缺乏急救工作者(司机、随车急救员)、120 接线人员等,不但人数缺乏,培训也缺乏,……,那所谓 15 分钟,乃至更短的‘拨打—接到病人’的时间限,其实根本做不到。”

更准确地说,第一,120 司机不是快递小哥,很可能对你的小区不是门清,甚至可能从没有来过,如果遇上岔路、堵车、楼栋找寻等一些耽误时间的情况,就有可能会延长“从拨打电话到接到病人”的时间限。第二,有些小区附近就有大型公立医院,因此医院的 120 急救车可以很快派车过来,但更多的区域可能距离 120 并不是很近,或者医院 120 刚好有限的急救车辆都已经派出去了还没回来,这时把希望完全寄托在 120 派车可能会耽搁时间。此时此刻,如果有私家车,甚至拦截出租车,路上寻求交警帮助,都有可能会比 120 的速度更快。

第三,是谁来拨打 120 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被教育要拨打 120。但实际上,将自己的定位位置和血型信息在第一时间发送给家里或学校的“应急联系人”,让“应急联系人”来拨打 120 更有机会保命。对于脑出血患者来说,尤其是左脑出血可能会导致患者失语,上一秒还在说话,下一秒就说不出话,但却还能够看懂别人的短信信息。但什么时候失语,什么时候昏迷都很难预料,因此直接自己拨打 120 不如求助于家人、同学、辅导员等“应急联系人”,说清楚自己的位置,让别人能够第一时间定位到急救地点。有可能的情况下, 尽量选择对附近交通路况相对熟悉的“应急联系人”拨打 120

最后,根据写作文章《住不进医院怎么办?送上一条关键时刻可以保命的实用小技巧!【月诚故事】》时的观察,“……这里普及一个小知识,在医疗核心制度里面有一条规定—— 首诊医师负责制! 首诊是指第一次接诊的医生和科室,简单地说,第一个为你诊查的医师对你的检查、诊断、治疗、抢救、转院和转科等所有工作负责!再结合上面在岗医生必须‘坚守岗位’的铁律,那么整个救治思路就明确了——不管用什么办法,也要把病人送进医院, 带到医生面前! 换句话说,假如医师都还没有和你见过面,那么他是不需要对你负责的。这里普及一个小知识,在医疗核心制度里面有一条规定—— 首诊医师负责制! 首诊是指第一次接诊的医生和科室,简单地说,第一个为你诊查的医师对你的检查、诊断、治疗、抢救、转院和转科等所有工作负责!再结合上面在岗医生必须“坚守岗位”的铁律,那么整个救治思路就明确了——不管用什么办法,也要把病人送进医院, 带到医生面前! 换句话说,假如医师都还没有和你见过面,那么他是不需要对你负责的。‘带到医生面前!’其实有很多种办法。最直接的办法,是拨打 120 急救电话求助。每个城市的 120 系统各不相同,里面涉及到利益问题,有些地方或医院的 120 救护车是外包的。但整体上,只要你拨打了 120 急救电话,基本都能按照就近原则把你带到医生面前。即便如此,120 指挥中心调度车辆也需要一段时间。 所以在拨打 120 电话之前需要先问自己几个问题:1. 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吗?2. 送往医院途中,病情是否会加重?3. 是否需要急救人员的专业技能或专业设备?4. 通过 120 的协助是否能够更快到达医院?5. 脊柱是否损伤? 如果有一个问题回答‘是’或者‘不确定’,那么就需要立即拨打 120!同时在电话中留下联系方式、说明具体地点、告知急救人员你的伤情、病史、年龄、性别信息,方便 120 急救人员提前做好救治准备。随后 120 会根据各家医院救护车和医护资源情况进行协调。如果情况不是特别严重,120 一般都会遵循你的意见,但偶尔也会有特殊情况,比如你旁边的医院不具备救护车资格,比如你指定的医院不具备救治条件等等。如果你就在医院附近,那么不管是找出租车司机帮你也好,找警员叔叔帮你也好,或者是找人背你也好、抬你也好、找个板车把你拖进去也好,只要你能到达医院急诊科,见到医生就行!医院急诊科一般都会有至少一名急诊医生 24 小时在岗值班,急诊科一般全年无休,还会帮助协调其它科室。相反,让家属去医院找人喊人出来是没用的。所以再强调一下这个关键时刻可以保命的实用小技巧—— 想办法把人带到医生面前! ……”

知乎话题《为什么很多人劝人不要学医? - 较为英俊的年轻人的回答 - 知乎》答主回答说,“我是医生,女友因为我没时间陪她分手了。异地恋,每次我说给她个惊喜,她都会说:‘你不会把自己邮过来了吧?’每次我都假装自己听不懂。有时是零食,有时是口红,没有一次是我。其实高铁也就 3 个小时,但我真的走不开,病人一茬一茬的来,甚至有时候微信也要等几个小时才能回。……”

包括急救在内的医疗行业从业者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身上肩负起了一份“医者仁心”的责任与使命。在过去,我们并没有 120,急病去世就这么算了。在今天,我们建立了一个框架,有限的医疗资源得以更大程度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因此,急救工作者们每一次成功挽救他人生命的故事,都应当值得被肯定、被鼓励。很多时候,这份职业成就感不是来自于金钱回报,而是来自于救死扶伤本身,以及社会舆论的肯定和鼓励。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到更多合格的人才能够来投身急救事业肩负起这份责任与使命。


微博头条文章作者:<strong>【月诚故事】</strong>

微信公众号:<strong>【月诚故事】</strong>自媒体运营小白的成长日记

联系邮箱:messages (à) intorich (.) com

<img src="/img/wechat.png" alt="【月诚故事】自媒体运营小白的成长日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