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西藏一小男孩发现天文馆错误百出,国内有哪些比较好的天文馆呢?【月诚故事】
标题: 《如何看待西藏一小男孩发现天文馆错误百出,国内有哪些比较好的天文馆呢?【月诚故事】》
今早的知乎热榜上,当前的榜首话题是《西藏一小男孩发现天文馆错误百出,气到暴走,为何天文馆会出现此类失误? - 知乎》。先来看看这是什么情况?
根据评论区当前排名第一的知乎航天话题下优秀答主“航天面面观”回答,“……还有一个情况: 刚刚看了媒体的报道,发现媒体也不懂,把报道给写错了,所以这事儿现在根本就是乱七八糟,成了一锅粥了。 ……视频第一秒(准确来说应该是第一帧)就能看到这是演示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发射的动画,怎么到了媒体那里就成了‘长征三号变五号呢?’,害,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也明白了,得了,也别报道人家天文馆闹笑话了,媒体也一样,半斤八两,自己看都不看就报道。实在差劲。接下来我们就动画中出现的一些错误进行探讨。……幸好孩子没仔细看上面的文字标识,如果真的了解地很细致,这个屏幕估计都给踹坏了……。据新华社报道, 场馆总投资 1.86 亿元。 ……”
简单来说,榜首话题当中的“天文馆错误百出”具体指的是“天文馆的一个火箭发射演示动画漏洞百出”。那么为什么会这个火箭发射的动画视频会出现如此多的错误呢?
当前排名第五的 CG 行业从业者答主“Lloyd Bannings”回答说,“很正常,这类视频经常性就是外包给我这种个人三维工作室做的。。。我们这行业很多人对航天没啥兴趣,大多数学历也就是专科,甚至是什么动漫专业,三维动画专业之类,要求分得清啥是长5,啥是长3捆,太难了。。。。这类视频本身也没多少钱,万把块钱就能做了。……”。
网友“zc911”评论说,“外包是没错,专业视频制作也不可能馆放自己做,但内容要甲方一步步审核签字的,所以内容有问题还是甲方问题,跟外包没什么关系吧。”网友“单毅”评论说,“ 不是没有懂专业的人,只不过恰巧在制作这个视频过程中,没有懂专业的人参与。 上面这句话适用于市面上 95% 以上的视频。所以,只要懂专业且深耕本专业做视频,早晚都会成为头部,因为太多人都是滥竽充数。”。另一位网友“于洋”问到,“这还能层层转包”。知乎用户 (作者) 回复于洋说,“[捂脸]这转包多了去了[捂脸]我经常遇到一个人拿着一套模型找我做,还没来得及谈价格,另一个也拿着这套模型来找我[doge]”。
暂时看到这里。从自媒体创作的角度来看,该话题被人推上榜首位置确实是有原因的。一方面,据新华社报道 场馆总投资 1.86 亿元。 ;而另一方面,本应专业制作的火箭发射演示动画却漏洞百出。再将“天文馆的一个火箭发射演示动画错误百出”提炼为“天文馆错误百出”,这样就构成了榜首话题的戏剧冲突点——耗资 1.86 亿元就这个效果?
事实上,这个世界上专业的天文馆还真的数量不多。 根据知乎话题《为什么有的天文馆叫 Planetarium 而有的叫 Astronomy Museum? - 知乎》答主回答,“……因为上海天文馆据称是‘全世界研究天文学最大的博物馆’,所以在英语名称上强调了天文学这点。Planetarium 是标准说法,北京天文馆的翻译是通用且正确的,除此之外还有 Space Museum,Space Center 等。个人觉得 Space Museum 和 Space Center 比较强调观光这点,而天文馆的知识比较专业。世界上专业的天文馆本就数量不多。Observatory 在中文翻译时也会翻译成天文馆,其实不是,这类偏观测,一般翻译成天文台比较好。……”
这里就延伸出一个新的问题,为什么专业的天文馆如此稀缺呢?
答案是“缺人”。除非是发自内心的真心热爱天文学这个小众专业,否则大多数家庭的正常选择,让孩子去报读一些“热门”专业。当然,“热门”或“冷门”都只是一些相对的概念。根据知乎话题《家里没钱学天文有前途吗? - 中国人民的老损友的回答 - 知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天体物理博士在读答主“中国人民的老损友”回答,“有没有前途和你学什么专业没多大关系,更和你家有没有钱没关系。前途好坏主要是在于你能不能学的好,假如你北大天文系本科毕业,直接国外顶级高校读博,回来之后能没有前途吗?相反你去一般的学校学个计算机本科毕业就去就业,又能有多大前途?(没有冒犯之意,就是举个比较常见的就业容易的专业作为例子)……。 学天文几乎只有从事天文研究这一条路可走 ,但是我想学天文的人也都是因为有一颗热爱宇宙热爱科研的心才会这样选择,否则总不至于是为了毕业后去什么天文馆当讲解员吧?天文学研究不是一个容易赚大钱的事业,但它足以养活你和你未来的家庭,我想这是不用怀疑的。人生最大的幸福之一就是从事一门自己感兴趣的工作,从这一点来看我觉得这是一个很理想很有前途的专业。另外, 国内高校开设天文学专业的不多 ,加之专业冷门,所以竞争相对较小,这也是一个优势。……”
简单来说,国内高校开设天文学专业的不多,且学天文几乎只有从事天文研究这一条路可走。因此不仅专业的天文馆如此稀缺,更稀缺的是专业的天文学专业人才。
值得注意的是另一个容易让人忽略的事实, 近些年中国的一些冷门专业正在升温,各地的天文馆是近些年突然增多的 ,而国外的一些冷门专业却开始出现了人才断层现象。为什么会这样呢?
以天文学科研领域曾经的老大哥美国 NASA 为例。根据知乎话题《美国科研人才会不会出现断层? - 黑妹的姐的回答 - 知乎》答主回答,“加州有 NASA 的 data center,有伯克利实验室,有 Livermore lab,有 sandia lab。实验室里平均年龄都 50、60 了,实验室想招年轻的,但是美国人不愿来。NASA 和 sandia 只招美籍,所以具体并不是特别清楚。伯克利和 Livermore 招国际生,年初进来的实习、博后 70% 都是国际生:中国的,印度的,韩国的,法国的,德国的。美国人博后都不用做满一年,只要你想转正立马就可以。但是基本上没有美国人想转正,因为湾区额,找哪个大公司不好,entry level 薪水是实验室的两倍,工作经验丰富后薪水更是实验室的 3 倍以上。累死累活做个 full time scientist 一年也就 15 万,Google 博士毕业刚进去就15万。NASA data center 一个工作几年的数据分析师也就一年 6 万,在湾区啊,又是南湾,6 万是贫困线了吧。国家实验室都是政府机构,用的纳税人的钱,用钱极端节约。所以连咖啡都没有,申请个新椅子申请了 3 个月还没有来。(DOE 官员招妓倒是可以刷公款,呵呵呵)所以美国人根本不想去搞科研,读博的美国人就很少了,实验室里如果有 10 个博士,3 个美国人就不得了了。毕业了,美国人也不想去学术界,学术界太苦逼了。环境研究的一个大牛,一个美国人 50 岁就心脏病了,上个月刚做好手术,一天就睡 4 个小时。……”
排名第二的另一位古生物学话题下优秀答主“Congyu”回答说,“显然,不同的学科面临的问题差异巨大,无论作为旁观者还是身在其中都比较难获得完整的图景。我目前(2021.6)是在位于纽约的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博士第四年,主要研究方向是古脊椎动物中的恐龙演化,肯定是非常冷门的学科。尽管有一叶障目的嫌疑,但我还是想分享一下我眼前这片叶子,以小见大。毕竟如果真的出现人才断层,学科发展停滞,最先出现的也应该是这些比较冷门的学科。先上一个我馆古生物部门的网站:Division of Paleontology |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所以在我们博物馆这个小范围内,人才断层是一个已经出现了的事实,考虑到博物馆目前糟糕的经济情况,短期内填补断层甚至恢复到鼎盛时期几乎没有可能。在全美国的范围来说,古脊椎动物学的式微也是不可避免的,年轻学生感兴趣的越来越少,老的教授一个接着一个退休,经费不断减少,学科本身也没有更新的动力,人才断层应该也会很快出现。古脊椎动物学基本上属于最冷门最无用的学科,功利一点来说没了就没了,我们这帮人去干点别的也没啥。但是以小见大,如果恐龙这么受关注的类群搞的人都很少了,可能老美对知识的追求真的没有几十年前强了。”
暂时看到这里。简单来说, 如果真的出现人才断层,学科发展停滞,最先出现的也应该是这些比较冷门的学科。 在美国经济最为繁荣的几十年光景里,美国并不缺少“冷门”专业的科研人才,但似乎现如今中国在“冷门”专业的财政支持力度已经超越了美国。
这就造成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如果是发自内心的真心热爱天文学这个小众专业,那么现在国内的发展机会实际上相对更多一些。毕竟从事一门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将会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之一。
那么国内哪里天文馆科普做得相对较好呢?根据 2019 年的一则知乎话题《国内有哪些比较好的天文馆吗? - 知乎用户的回答 - 知乎》答主回答,“ 国内目前值得一提的就是北京天文馆,科普做得可以,但是想在馆里看星星可行性太低了 ,看这通知时间,不是北京居民根本赶不上,而且光害重效果不会好。……”
另一位签名档标注为“天文爱好者/胶片星空摄影爱好者”的答主“曲郑鑫”回答说,“个人感觉对于小孩子而言, 亲眼目睹壮观星空,比天文馆里看十次球幕电影更能让他印象深刻 。当然,国内科普做的很好的当属北京天文馆,内容和展品也比较翔实。但传统博物馆类型的天文馆,对于小朋友的吸引力如何,还是值得商榷的。……当然,对于很多大城市而言,在周围能找到一个可以看到壮观星空的地方实属不易, 而有着壮观星空的地方又大多较为偏僻。在出行前,最好咨询有经验的人。 ……”
回到正题,偏远地区城市的天文馆出现这样的失误并不奇怪。虽然各地天文馆近些年多了起来,但是目前天文科普真正做得好的只有北京天文馆和上海天文馆。真正的难点在于,对于很多大城市而言,在周围能找到一个可以看到壮观星空的地方实属不易。因此在出行前,最好咨询有经验的人。归根结底,人才资源才是最核心的资源。
微博头条文章作者:<strong>【月诚故事】</strong>
微信公众号:<strong>【月诚故事】</strong>自媒体运营小白的成长日记
联系邮箱:messages (à) intorich (.) com
<img src="/img/wechat.png" alt="【月诚故事】自媒体运营小白的成长日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