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导演“李睿珺”的电影作品《隐入尘烟》凭借好口碑不断发酵?【月诚故事】

标题: 《如何看待导演“李睿珺”的电影作品《隐入尘烟》凭借好口碑不断发酵?【月诚故事】

今早的知乎热榜上,当前的榜首话题是《如何评价电影《隐入尘烟》?为什么那么多人质疑脱离现实? - 知乎》。这是知乎热榜上许久未见的影视作品类营销话题。为什么登上热榜的会是《隐入尘烟》这部电影呢?

根据自媒体账号“影视原说” 9 月 3 日文章《《隐入尘烟》票房破 7000 万,连续 12 天票房逆跌破《长津湖》纪录》描述,“在最近这半个多月的时间里,中国内地最火的一部电影,不是沈腾和马丽联合主演的科幻喜剧《独行月球》,不是由追光动画出品的动画电影《新神榜:杨戬》,也不是古天乐公司所打造的机甲科幻大片《明日战记》。而是由李睿珺执导的农村题材剧情片《隐入尘烟》。……今年 8 月 22 日,上映了有 46 天的《隐入尘烟》只收获了 32.8 万人民币票房。累计总票房也只有 2000 万人民币出头。 然而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该片直接走上了逆袭的道路。截止到今日,《隐入尘烟》已经实现了 12 天的票房逆跌之路,它的总票房更是达到了 7000 万人民币。……,成功登上了当日日票房冠军的位置。…… 按照目前的票房走势,预计《隐入尘烟》最终能够收获超 1.4 亿人民币的高票房,而它最开始的预测票房却只有 3000 万左右。

根据另一篇“大河财立方”的文章《91亿!暑期档票房创3年来最佳成绩,这些上市公司笑了 - 大河财立方的文章 - 知乎》描述,“9 月 1 日,国家电影局统计数据显示, 2022 年中国内地电影市场暑期档(6 月 1 日至 8 月 31 日)票房达 91.35 亿元, 较 2021 年暑期档 73.81 亿元票房增长 23.8%,这也是 2020 年疫情暴发以来三年内最好的暑期档成绩。……档期内共有 97 部中外影片上映,票房前 6 名的影片合计收获 73.34 亿元票房,其中《独行月球》28.96亿元、《人生大事》17.09亿元、《侏罗纪世界3》10.6亿元、《神探大战》7.12亿元、《明日战记》6.23亿元、《新神榜:杨戬》3.34亿元,这 6 部影片占暑期档总票房比例高达 80.28%。其余 91 部影片票房之和仅有 18.01 亿元,票房占比仅为 19.72%。 其中,《独行月球》《人生大事》两部影片的档期票房占比分别为 31.7% 和 18.7%,共计达到 50.4%。 今年暑期档总观影人次为 2.34 亿,总放映场次 2969.9 万场,平均票价 39 元。国产影片票房为 75.55 亿元,占比 82.7%,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文艺片《隐入尘烟》凭借好口碑不断发酵,上映时间不断延长,其单日票房从 7 月 8 日上映首日的 34.9 万元,上涨到 8 月 31 日的 605.25 万元。9 月 1 日,该片更是以 673 万元首次夺得单日票房冠军,累计票房 5117 万元,称得上是今年暑期档继《人生大事》之后的又一匹黑马。 ……”

小结一下。 第一,2022 年国内暑期档电影票房达 91.35 亿元,创下 2020 年疫情暴发以来三年内最好的暑期档成绩。第二,《独行月球》和《人生大事》两部影片贡献了 46.05 亿人民币的票房,占比暑期档总票房的 50.4%。第三,文艺片《隐入尘烟》凭借好口碑,在今年暑期档结束之后的第一天,以 673 万元首次夺得(9 月 1 日)单日票房冠军。按照目前的票房走势,预计《隐入尘烟》最终能够收获超 1.4 亿人民币的高票房。

那么电影文艺片《隐入尘烟》的口碑到底好在哪里呢?

根据电影导演“李睿珺”在豆瓣网的“作者自述”《在日常中提炼电影 在电影中还原日常》描述,“我一直认为我做的工作就是在日常中提炼电影,然后在电影中去还原日常的工作。写作剧本、拍摄电影的过程就是发现生活,呈现生活和总结生活的过程,如何感知和捕捉日常中微妙诗意瞬间使之变成永恒的过程。……农民在把种子撒进地里,在日复一日的全情陪伴中收获粮食,而电影剧本中的每一个字就像农民撒进地里的种子,它们最终在镜头中结出果来。……”

豆瓣网友“Melody&£€$¥”评论说,“这个‘导演’最擅长消费农民和卖惨邀奖。……他不把甘肃张掖拍烂不甘心。……他要真想做导演就好好学习学习,别老想着投机取巧,讨好老外”。豆瓣网友“初恋追星专用”评论说,“照你这么说余华莫言是不是千古罪人了,居然敢写中国农民苦难,还敢拿诺贝尔奖”。豆瓣网友“西北宫”评论说,“哈哈,真心肯定是真心,要不然也不会首先拿出去参加国际影展争夺国际大奖了。”。豆瓣网友“狸猫小姐”评论说,“呵呵,你看看他前几部电影就知道了”。

那么导演“李睿珺”以前都曾拍摄过哪些电影呢?

根据豆瓣影人简介描述,“李睿珺,男,1983 年出生于甘肃高台县,14 岁时开始学习绘画及音乐,2003 年毕业于山西传媒学院影视广告专业(原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管理干部学院), 自 2006 年起先后编剧导演了电影《夏至》、《老驴头》、《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路过未来》,影片先后入围了第 69 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65 届柏林国际电影节、第 70 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等百余次国际国内影展,并获得多项国际国内重要奖项及提名。

根据知乎话题《西方那些所谓的国际大奖,比如各种电影节大奖,文学奖等,会对我们的文化文艺作品造成怎样的影响? - 果藏201藏经楼的回答 - 知乎》答主回答,“ 西方主流文化奖项都是政治意识形态的风向标,从来没有纯粹过, 包括科技(文化艺术)等其它主流奖项。……”

确实如此,讲故事是一门学问。根据知乎话题《美国新冠死亡 100 万,《福布斯》杂志称「新冠比流感、艾滋和两次世界大战更致命」,如何看待此观点? - 知乎》答主回答,“……那么,为什么欧美的新冠肺炎在舆论场上只有一个数字?因为到今天我们也没看到任何一个跟它有关的 「故事」 。从疫情爆发到现在:我们看到了吹响哨声却倒在病毒之下的李文亮医生的故事;看到了因为防疫过度而死在医院的女童,孕妇,老人的故事;看到了无数因为疫情而丢工作,还不上房贷,乃至自杀的人的故事; 可那一百万死去的美国人呢?他们的故事在哪里? 疫情爆发之初,有零星的类似故事在网上出现: 某个因为疫情丢失工作的美国普通人,去银行取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出了门包就被人抢走了;某个留学生因为邻居杂草蔓延到自己庭院,上门去问,才知道邻居家五口人已有两个老人死于新冠,剩下一个妈妈带俩孩子没有工作,正在等待政府救济;某个日本的旅游公司,因为疫情而破产,老板在银座喝了一晚上酒,跳楼被人拦下;公司首席的导游,疫情爆发前一个月四五十万日元收入,现在在邮局扛包; 然而这些很快就消失了,没人关注,没人点赞,没人转发;其中相当一部分还是我在私人渠道通过口口相传听到的。两年时间,欧美的媒体非常默契地放弃了他们最擅长的讲故事和非虚构写作,一天一天复读那些冷冰冰的数字,或者搞点点蜡烛敲钟的自我感动;国内的翻译机器们也跟着沉默,要么就翻来覆去咀嚼那些二手阴谋论。仿佛那一百万就只是一百万个数字,那一百万人就悄无声息地走了。于是疫情才过去两年,我们就看到了网上大范围讨论「欧美抗疫才是正道」「防疫害死人」的局面。你听过一百个关于过度防疫的故事, 你没听过任何一个死于新冠的人的故事。而那样的故事其实有一百万个 。……”。网友“阿缘爱学习”评论说,“真的,这个我一直想说,但是忘了。中国疫情起来的时候,八角日记写的那叫一个精彩,不管真的假的,全都写。同时期有个想写纽约日记的蓝蓝,写了不到一个礼拜吧,就被人撞死了。所以,美国人死了一百万,那就只是数字,也必须是数字,不然,写故事人的人,就会变成数字”。网友“天高路远我独行”评论说,“我记得美国疫情初起的时候,纽约因为死人太多直接挖坑埋尸体,有记者去拍那个万人坑,然后记者就被抓了,后来就没消息了,再后来网上提这个事的很少”。网友“雨雨”评论说,“是的,很奇怪,西方媒体不给老百姓流量,不放大,不爱讲他们的故事! 欧美媒体好像特别默契,也好像是有一只无形的大手在控制着舆论,不说老百姓的悲苦。 ”……

小结一下, 你没听过任何一个死于新冠的人的故事。而那样的故事其实有一百万个。而相比之下,欧美媒体以及西方主流文化奖项似乎都特别偏爱中国的“真实”故事。

在豆瓣上打开导演“李睿珺”其他电影作品的描述页面。以电影《老驴头 (2010)》为例,根据“老驴头的剧情简介”描述,“《老驴头》讲述了一位73岁农村老汉(老驴头)独自治理祖坟边沙漠的故事。老驴头有三儿两女,但他依靠耕种两亩地维持生计。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了,只剩下老人、小孩、荒芜的土地和没完没了的沙尘暴。县政府决定进行土地改革,让有耕种能力的人集中土地连片机械化作业;无耕种能力的人拿土地转包金,或外出打工,或为农场主打工。村里的首富张永福想强行霸占老驴头的两亩地。老驴头知道后每天躺在地里看守。不久,老驴头发现自家祖坟快被沙漠掩埋了,儿子们都不愿意管。土地是老驴头赖以生存的基础和希望,而即将被沙漠掩埋的祖坟是他的先辈、后代、以及他自己的归宿。面对生与死,老驴头选择了终日独自治理祖坟边的沙漠。春天到了,老驴头去世了,三个儿子争抢着为他办了一场热闹的葬礼……”

豆瓣网友“吉力小姐”评论说,“中国的‘新’农村”。豆瓣网友“绝版_小伙队”评论说,“攒了大半年,奔走了三个地方,终于把李睿珺的三部曲看全了,不容易,虽然顺序颠倒,还是觉得很值。……《老驴头》虽然不如《白鹤》有灵光,不如《水草》精深,但是简单真挚,为故乡三部曲定下了这样一个基调: 每一个中国老汉都是愚公移山的愚公。尽管一生劳作、生育,他们的晚年过得并不幸福,这大概是剧本创作的初衷——它绝对不是边缘题材,而是中国农村老人的常态,老人们究竟如何过得不称心,被嫌弃, 活着的每一天如何成了多出来的每一天,甚至他们自己也觉得朽躯不过是累赘。然而他们倔得不行,说不卖地就不卖,说不火葬就不肯葬,说当牧民就不会不当,祖先、土塚、父辈所教的生计和规矩,这些是生命来去最为尊尚的甬道。预算多出来的每一天,都成了他们为如何顺心死去而思虑、而努力、而抗争的一天。……”

回到今早的知乎榜首话题。评论区当前排名第一的知乎小号用户“Gytle”回答说,“因为他们没有生活在农村过。我就是农村长大的孩子,这部电影给我第一感觉就是:太熟悉了。每一幕我都见过,每一句方言我都听过。那些土炕、土砖、扬麦、磨面、水流不大但是特别急的渠沟、生锈的红铜闸门,这都是真实存在的。但是生活在这种环境的人,他们没有话语权,他们的孩子,受困于环境,很难实现阶级跨越,也没有话语权。……”

当前排名第二的知乎小号用户“小小石”回答说,“写一个真实发生在身边的故事,几年前吧,隔壁一老奶奶大儿子很早出矿难去世了,小儿子当了上门女婿。当时应该有 80 岁去了一个人独居,……”

当前排名第三的知乎 2020 新知答主“半佛仙人”回答说,“有些事情,讲太多,就不礼貌了。这是一个不能想太多,也不能看第二次的片子。 这样的片子票房一般其实是正常的,毕竟大家生活够辛苦了,不想去电影院再找辛苦了。这片子从头到尾,都是平淡中的绝望。 ……”

不难看出,从讲故事的角度来说,导演“李睿珺”确实做到了作者自述当中所描述的“我一直认为我做的工作就是在日常中提炼电影,然后在电影中去还原日常的工作。写作剧本、拍摄电影的过程就是发现生活,呈现生活和总结生活的过程,如何感知和捕捉日常中微妙诗意瞬间使之变成永恒的过程。……农民在把种子撒进地里,在日复一日的全情陪伴中收获粮食,而电影剧本中的每一个字就像农民撒进地里的种子,它们最终在镜头中结出果来。……”

不难看出,这样的真实故事确实也更加容易获得西方主流文化奖项的追捧。但相比之下,西方主流文化奖项则很少追捧自己国家普通老百姓悲苦的真实故事。因此, 你没听过任何一个死于新冠的人的故事。而那样的故事其实有一百万个。


微博头条文章作者:<strong>【月诚故事】</strong>

微信公众号:<strong>【月诚故事】</strong>自媒体运营小白的成长日记

联系邮箱:messages (à) intorich (.) com

<img src="/img/wechat.png" alt="【月诚故事】自媒体运营小白的成长日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