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俄罗斯「北溪-2」天然气管道在丹麦海域发生 3 处泄漏?【月诚故事】

标题: 《如何看待俄罗斯「北溪-2」天然气管道在丹麦海域发生 3 处泄漏?【月诚故事】

今早的知乎热榜上,当前排名前两位的话题分别是《俄「北溪-2」天然气管道在丹麦海域发生泄漏,可能会产生哪些影响?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 知乎》和《「北溪」管道遭破坏发现 3 处泄露,泄漏区域发生强烈水下爆炸,这会造成什么影响?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 知乎》。

榜首话题评论区当前排名第一的答主“教我如来神掌”回答说,“ 怕德国不坚定,帮德国坚定。 德子啊,这是怕你晚节不保啊,是为你好啊。”

热榜第二话题的评论区当前排名第一的答主“颖川”的回答,“北溪1、2号管线大部分都铺设在波罗的海的海底,出问题的位置在丹麦领海, 这种有防震防爆设计的巨型海底钢管,一般手段破坏不了,而且有三条支线在同一天出事 ,蓄意破坏的可能性不小,……”

另一则相关知乎话题《德国北部城市爆发游行,要求迅速开放「北溪-2」项目并结束对俄罗斯的能源制裁,目前当地情况如何? - 知乎》评论区当前排名第一的答主“烟花三月”回答说,“刚看到一条消息, 说华盛顿正在用廉价能源吸引德国企业外迁,柏林准备抗议。 差点没把我笑死。你看,你们的美国盟友已经很贴心的把你们的退路给你们准备好了,把能源大户们都迁走了,是不是就不用这么多能源了。……”

当前排在第二位的答主“”回答说,“……今年7月份,巴斯夫不顾德国总理舒尔茨、经济部长罗伯特·哈贝克的公开反对,作出最终投资决策:全面推进巴斯夫湛江项目。而且,这会是巴斯夫全球最大的投资项目,最高投资 100 亿欧元。我一位读者是这个项目的一级供应商,他证实这次不是放空炮。 巴斯夫之所以最终选择中国、选择湛江,不是它有多爱中国,也不是中国做出了多少让步,而是被逼无奈。 化工企业要想生存下去,有两点至关重要,一是成本尽量低,二是供应链稳定。……”

当然,最近美国用廉价能源吸引德国企业外迁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也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效。根据自媒体帐号“有料化工007”的文章《掏5000亿欧元“买单”!企业纷纷“逃往”美国!化工行业或迎变局 - 有料化工007的文章 - 知乎》描述,“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俄乌之战,最受伤的是欧洲, 而美国则成为了最大的赢家,能源坐地起价,最最重要的是,美国将一批制造业企业'笼络'到国内,再次巩固自己的国力。 对于国内化工企业来说,不得不警惕这一变局。……此前,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就宣布削减了比利时和德国工厂的产量。……今年上半年, 德国的‘关键化学品’类目进口同比暴涨 40%,很多能源密集型行业产品的订单如今只能交给外国供应商来做。 不仅德国,英国也好不了哪里去。 英国最大的化肥生产商 CF 工业公司上周宣布,由于作为原料的天然气成本过高,将暂停其位于英格兰的两家工厂的运营, 这意味着作为副产品的二氧化碳也将停产,英国食品供应链面临着新一轮冲击。为了解决能源危机,欧洲纷纷转向美国购买。今日,有媒体报道称,在冬季能源危机前,英国将从美国寻求液化天然气供应,希望能够签订长达 20 年的供应合同。……在缺气的大环境下,越来越多的欧洲企业考虑开始外迁,美国成为不少企业的选择之地。……欧洲企业纷纷‘逃往’美国。据华尔街新闻报道, 受天然气价格飞涨冲击,欧洲钢铁、化肥等生产商正在被迫将业务转移到美国。此外,美国近期通过的针对制造业和绿色能源的政策正在“诱惑”欧洲企业,尤其化学品、电池和其他能源密集型企业。 上周,特斯拉就暂停了在德国制造电池的计划,并考虑将电池制造回归美国,借此获得美国电动汽车和电池制造税收抵免的资格。全球顶级耐火材料产品供应商RHI Magnesita (奥镁集团)首席执行官Stefan Borgas表示,如果欧洲大陆找不到更便宜的天然气,或者可再生能源供应没有增长,公司将转移至其他地方生产。全球第二大、欧洲最大钢铁集团安赛乐米塔尔(ArcelorMittal)本月初发布公告称,将在未来几个月里部分关闭两座德国工厂的产能。此外,安赛乐米塔尔还表示,该公司今年在得克萨斯州投资的一家热压铁(钢铁原料)工厂业绩好于预期。荷兰化肥巨头OCI公司首席执行官 El-Hoshy 表示,该公司正在扩建其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博蒙特的化工厂,投资约数亿美元。OCI 目前已大幅削减其欧洲氨产量,其位于荷兰鹿特丹港的工厂正在增加氨进口。有专家表示, 随着制造业外迁趋势的推进,欧洲产业空心化问题将更加严重。 ……2021 年全球化工产业规模突破 5 万亿欧元,同比大幅增长 44%。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 中国化学品销售额占比最大,达到 45%;其次是美国,占比在 18%;欧盟地区占比在 14% 左右,其他地区占比仅有 23%。 根据美国《化学与工程新闻》公布‘2022 年全球化工企业 50 强’,虽然中国上榜的企业有 9 家,但欧美老牌企业仍占据有利位置,欧洲有 15 家(德国 5 家、),美国有 8 家。而且,很多高端的化学原料都来源于欧美。而从 50 强经营额来看, 中国达到了 2139 亿美元,居全球首位,其次是美国,营业额达到 1747 亿美元。德国排第三,营业额为1602亿美元。 从各项数据来看,中国化工产业规模最大,可以说坐拥全球化工产业中心的地位。但美国和欧洲合计占比超 32%。近几年来,美国动不动就打压中国企业,又是禁用中国电池,又是禁止向中国出口芯片,连中石油、中石化等也从美国退市了。……”

小结一下。 屋漏偏逢连夜雨,而且还是人工雨。 第一,这种有防震防爆设计的巨型海底钢管,一般手段破坏不了,而且有三条支线在同一天出事,蓄意破坏的可能性不小。第二,今年上半年,德国的‘关键化学品’类目进口同比暴涨 40%,很多能源密集型行业产品的订单如今只能交给外国供应商来做。欧洲市场上,高价的美国能源正在逐渐取代低价的俄罗斯能源,大批欧洲企业陷入减产,甚至停产的境地。现在唯独美国本土,以及中国周边的亚太地区等少数地区没有燃起战火。大一些的欧洲钢铁、化肥等生产商正在被迫将业务转移到没有燃起战火的美国或亚太地区。随着欧洲老牌工业国家的制造业企业纷纷外迁,欧洲产业空心化问题将会愈发严重。第三,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德国北部城市爆发游行,要求迅速开放「北溪-2」项目,但结果却是「北溪-2」项目三条支线在同一天出事,这下子算是彻底用不了了。第四,美国正在用廉价能源吸引德国企业外迁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也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效。特别是近期通过的针对制造业和绿色能源的政策,对欧洲企业,尤其化学品、电池和其他能源密集型企业,具有特别的“诱惑”。第五,从“2022 年全球化工企业 50 强”经营额来看,中国达到了 2139 亿美元,居全球首位,但美国和欧洲合计占比超 32%,很多高端的化学原料仍来源于欧美。

再来具体了解一下美国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根据自媒体帐号“差评”文章《美国整了个千亿补贴,要和世界新能源产业为敌?》描述,“说起来你们可能不信,这一次,美国要在新能源车领域,和‘全世界为敌’了。这可不是差评君在乱带节奏,因为最近‘卡牌大师’拜登打出了张削减通胀牌,在上个月签署通过的《通胀削减方案》。法案中最引人注目一项决定便是: 决定在气候和新能源领域,投资近 4000 亿美元 。……本以为这个《通胀削减法案》也是类似,掀起不了多少波澜。但事实证明,在世界头号发达国家面前,区区码字人差评君,还是错判了局势。在方案签署后的仅一个多月,整个世界的新能源行业、特别是新能源车行业那叫一个波涛汹涌。这边巴菲特减持比亚迪、国内新能源板块大跌,那边韩国和欧美怒斥美国不地道、就连特斯拉都好像后悔在德国建厂。。。这些事多多少少都和这法案脱不了干系。而今天呢,差评君就准备和差友们聊聊,这个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新能源气候法案,是如何搅乱一江春水的。……而且按照法案的规定,买一辆新能源车,最高能到 7500 美元的补贴,厂商们乐意造,消费者们欢心买,还促成低碳大业,可谓是一举多得。但是呢,美国不地道的地方就在于,他们在法案里加了点私货。…… 车辆必须要在北美组装完成,电池的重要原件和相关材料,也要部分来自北美。 在法案生效之前,美国一共有 72 款车能拿到原有的新能源补贴。但在法案生效之后,全美只有 21 款车符合《通胀削减法案》的条件。另外有意思的是,韩国现代起亚旗下的车,在美国几乎全军覆没。因为现代集团旗下的车大都在韩国本土生产,锂电池关键原料之一的氢氧化锂,韩国又有八成以上依靠中国进口。作为不符合‘补贴条件’的典型,消费者想买韩国车,只得多花 7500 美元。……当然啦,美国整这么多有的没的,甚至不惜背刺盟友,除了所谓的削减通胀、扶植本地车企之外。差评君觉得还有一个点是不可忽视的, 那就是老美想在新能源车产业链上分一杯羹。 因为除了特斯拉,美国在新能源车领域的表现实属有些拉胯。虽然话说的好听,美国是除了中国、欧盟之外的第三大电动汽车市场。但绝对的市场份额,美国只有8% ,和头两名之间的差距可不是一丁点。另一方面在关键原料上,特别是电池的关键矿物生产上,老美的成绩更是上不来台面。像是石墨这种电池负极不可缺少的材料,中国的市场份额直接占了 100% ,你说怎么玩?而且离谱的是,美国本土的新能源汽车电池还高度依赖韩国。光是来自韩国的电池制造商,就占了美国总产能的 60% 左右。而这些韩国电池制造商的电池原料,又有 80% 以上从中国进口。。。 所以可以毫不谦虚地说,没有中国的原材料,美国没那么容易能造出动力电池。 不是差评君刻意要沸腾、要赢麻啊,实事求是的说,中国目前就是电动汽车产业链的链王。就连拜登自己,也在公开场合承认,中国现在正是电动汽车领域的领头羊。 ‘想在美国卖车吗?这里市场广阔!你们只要在这里建厂、造电池,我就给你们补贴优惠!’ 就这样,老美希望通过立法、用产业政策,想吸引全球的新能源产业链向美国转移。只不过根据美国的现状,这法案与其说是想和中国争霸,到不如说是更像是在补齐自己短板,建成属于美国本土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就像前不久,美国先进技术电池联盟的执行董事,说的那样: 不反对宁德时代公司在北美建厂,只要能给美国带来电池制造的技术和诀窍。 多少有点咱们早年,用市场换技术的味道了。……”

客观来说,美国这种“以市场换技术”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确实起到了不错的成效。面对《通胀削减法案》,就连股神巴菲特也在早于普通人的第一时间就大幅减持了比亚迪的股票。但没想到的是, 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竞争优势仍在不断扩大。 根据自媒体帐号“诗与星空”文章《里程碑:中国首次成为世界汽车出口第一大国》描述,“中汽协发布了 2022 年 8 月中国汽车工业的相关数据,在 8 月份,汽车出口达到了 30.8 万辆,环比增长 6.2%、同比增长65%。作为对比,8 月份,2021 世界汽车出口第一大国的日本出口汽车只有 29 万辆。这意味着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汽车出口第一大国。……”

而根据央广网新闻《中国汽车加速驶向海外市场 前8月汽车企业出口超180万辆》报道,“……出口量连创新高。今年以来,我国汽车出口提速。中汽协数据显示,8 月份,汽车企业出口 30.8 万辆,再创历史新高,首次实现单月出口超过 30 万辆。今年前 8 月,汽车企业出口 181.7 万辆,同比增长 52.8%。……值得关注的是,与传统燃油车不同,新能源汽车主要出口到发达国家市场。据统计,出口到发达国家的销量占比高达 85.6%。比亚迪唐和汉、东风风光ix5、小鹏G3、爱驰U5、赛力斯3 等国产自主品牌乘用车电动车型先后出口欧洲;宇通、金龙、比亚迪等新能源客车产品在欧美、中东也有很好表现。与此同时,中国新能源汽车走出国门也不再沿袭‘低价换市场’的老路。许海东介绍,2021 年,出海欧洲的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平均单价为 3 万美元(约合人民币 20.2 万元),表明自主品牌在海外市场已经具备一定话语权。……”

回到榜首话题。目前中国、欧盟、美国是全球前三大电动汽车市场。按绝对市场份额来看的话,美国暂时只有 8%,和前两名之间仍有着不小的差距。除了特斯拉,美国在新能源车领域的表现确实有些拉胯。但随着乌克兰冲突的外溢效果扩大,美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正在迎来一次“逆袭”第二的绝好机会。化工领域或新能源汽车领域只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变迁的一个缩影。事实上,随着欧洲老牌工业国家的制造业企业纷纷外迁,欧洲产业空心化问题将会愈发严重。用答主“教我如来神掌”的话说,“ 怕德国不坚定,帮德国坚定。 德子啊,这是怕你晚节不保啊,是为你好啊。”


微博头条文章作者:<strong>【月诚故事】</strong>

微信公众号:<strong>【月诚故事】</strong>自媒体运营小白的成长日记

联系邮箱:messages (à) intorich (.) com

<img src="/img/wechat.png" alt="【月诚故事】自媒体运营小白的成长日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