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租购并举」预计将加速?【月诚故事】
标题: 《如何看待「租购并举」预计将加速?【月诚故事】》
今早的知乎热榜上,当前实际的榜首话题是《「租购并举」预计将加速,这将为我国房地产市场带来哪些利好? - 知乎》。
首先对我们普通人而言,这肯定是件好事。根据题面内容部分描述,“…… 在‘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大框架下 阐述了房地产发展方向,具体提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划重点, 在‘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大框架下 。关键词“民生福祉”的另一种表达叫做“民生支出”。而“民生支出”是一个用于概括中国社会福利支出水平的最合适的统摄性概念。事实上,房地产话题不但一直知乎平台上的“热议”话题之一,也是一般公共预算当中“教育、医疗、就业、住房”这四大类重点民生支出之一。
换句话说,“增进民生福祉”的背后,是增加一般公共预算当中的民生支出,也就是提高社会福利支出。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作为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一直没法达到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福利社会支出。
先来回忆一下过去八十年代大多数人的住房条件。由于中国近几十年的发展速度太快,或许不少人已经不记得现在的一些“奇葩户型”是怎么出现的了。
根据自媒体帐号“瞭望智库”文章《一线城市为啥那么多奇葩户型? - 瞭望智库的文章 - 知乎》描述,……以上户型是真实存在的,在市面上流通,正在售卖或已经售出,但这些奇奇怪怪的户型是怎么出现的呢? 一般来说,好的户型需要满足几个条件:南北通透、采光好通风好,有足够的窗户,房间不能太深,否则影响采光;版型方正,视线通透,家具能摆得横平竖直;没有多余的走廊、过道,每一平米的利用率都很高。 实际上,国家通用的设计规范中有明确的原则,譬如《住宅建筑模数协调标准》中,房屋的进深(纵深各间的长度)与开间(住宅宽度)比例为6:4比较合适。 但在实际中,很多户型不符合这些原则,是有一定的历史因素的。譬如利用率极低的“跑道房”,就跟过去的居住格局相关。 [截图]。在上世纪 50 年代,我国主要的住宅楼分内廊式和外廊式,内廊式就像今天的学生宿舍楼,一条走廊两侧是许多住户;外廊式是走廊有窗,住户集中在对面一侧,走廊一般兼作厨房。 80 年代流行“直门独”,独立厨房独立卫浴,住房出现了客厅等休憩空间,依旧由长廊串联,现在依旧活跃在二手市场上。 《地久天长》剧照。譬如现实中的“跑道房”修建于八九十年代,在上海长宁区五角大楼, 户型图中的“跑道”其实没有产权,是一条公用的内廊, 你必须打开防盗门,走一段长长的过道,才能到达自己另一间卧室。两个房间相对独立,但属于同一套产权。[截图]。业主后来修改了户型图,看上去就正常不少。[截图]。在八九十年代,城镇住房一般是靠单位分配, 为解决大量职工的住房问题,户内面积也有严格的限制。 根据 1983 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严格控制城镇住宅标准的规定》, 最大的住宅是 80-90 平米, 提供给干部和高级知识分子;而提供给一般职工家庭的住宅,面积仅 45-50 平米、42-45 平米,在住宅中占比最大。 于是出现了大量的高层塔楼,一梯多户,最多可达 20 户。为了在塔楼内插入尽可能多的住户,且保证每一户的面积大致均等,每一户都能有采光、通风,只能打破了以往的“南北通透”“方方正正”的格局,出现了各个朝向、各种形状的户型。 [截图]。……
划重点,在八九十年代,城镇住房一般是靠单位分配, 为解决大量职工的住房问题,户内面积也有严格的限制。……于是出现了大量的高层塔楼,一梯多户,最多可达 20 户。为了在塔楼内插入尽可能多的住户,且保证每一户的面积大致均等,每一户都能有采光、通风,只能打破了以往的“南北通透”“方方正正”的格局,出现了各个朝向、各种形状的户型。
不难看出,许多奇葩户型的出现是由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为解决大量职工住房问题而产生的一种妥协解决方案。受限于当时的建筑工程水平,最大的住宅是 80-90 平米,而每一户都能有采光、通风在当时只能是个奢侈的梦想。因此很多现在看起来的“奇葩户型”,在当时也明显好过于 50 年代的内廊式“宿舍楼”。
后来随着中国建筑工业发展,以及加入 WTO 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的经济崛起,中国也迎来了一波民生保障建设的“黄金时代”。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2022 年第 6 期文章《迈向共同富裕之路:社会建设与民生支出的崛起》描述,……西方学者一般将政府在社会福利方面的公共支出称为“社会性支出”(social expenditure),并用社会性支出占GDP的比重来衡量一国社会福利发展水平。中国则采用“民生支出”概念。“民生支出”的提法,首次出现在2009年财政部代表中央向全国人大提交的预算报告中,它将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安居工程、文化方面的支出称为民生支出。……19世纪末,西方工业化国家开始进行社会福利体系建设,因而推动了社会性支出的增长。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这些国家的社会性支出规模仍然非常有限。此后,随着福利国家建设的快速推进,社会性支出规模才急速扩大。坦齐和舒克内希特对17个主要工业化国家的研究发现, 1960 年政府用于现金补贴和转移支付的支出占 GDP 的 9.7%, 其中最典型的是失业保险、医疗卫生、养老金等社会性支出。1970 年,这一比重快速上升到 15.1%,1980 年则达 21.4%。20 年时间内,其占 GDP 的比重增长了一倍以上,占公共支出总量的比重也由三分之一增长到 50% 左右。Lindert 对 21 个主要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的研究也发现, 1960 年,这些国家社会性支出占 GDP 的比重为 10.41%,1970 年增长到 14.84%,1980 年则达 20.09%。 当然,这两项研究所测算的范围,均不完全等同于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三项支出。为了更加准确地对比,我们仅就教育、医疗卫生和养老金三大类支出来看: 1960 年,三者在主要工业化国家占 GDP 的比重为 10.4%,1980 年则达到 20%。可见,1960—1980 年,西方福利国家建设经历了一个大扩张时期,社会性支出占GDP的比重基本翻了一番,平均达到 20% 左右。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纷纷采取改革,试图压缩社会性支出。但社会性支出规模并未显著下降,仍在缓慢增长。比如,根据 OECD 的最新数据,若以 Lindert 研究的国家范围和数据口径展开对比可见,1980 年以来这些国家社会性支出占 GDP 的比重虽略有波动,但仍在缓慢增长,到 2010 年占比已接近 25%,较 1980 年平均增长了 4—5 个百分点,但 2010 年后基本停止增长,部分国家还略有下降。可见,21 世纪头 20 年,中国经历了与西方工业化国家 1960—1980 年间相似的历史进程。2000 年,中国民生支出占 GDP 的比重应该略低于西方国家 1960 年的平均水平。 但进入 21 世纪后,民生支出占 GDP 的比重快速增长:2005年前后,民生支出占 GDP 的比重已大致相当于西方国家 1960 年左右的水平;2020 年,民生支出占 GDP 的比重达到 20% 左右,与西方国家 1980 年左右的水平相当。当前,中国民生支出水平虽较发达国家仍有一定距离,但已明显高于绝大多数新兴工业化国家,达到了当前 OECD 国家的平均水平,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中国已明显跨过了“低福利”国家门槛。 “十四五”时期,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国家将进一步补足民生保障短板,民生支出水平会进一步提高;民生支出占 GDP 的比重将明显超过 20%,占全口径公共支出的比重将超过 50%,二者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将进一步缩小。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中国仍然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仍然还有许多“卡脖子”领域需要突破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但即便如此,中国过去二十年的民生支出也还是逐渐超越了绝大多数新兴工业化国家,达到了当前 OECD 国家的平均水平,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反映到住房方面,最直观的一个变化或许是 上世纪八十年代听到 80-90 平米一定会觉得这是市面上面积最大的住宅,而现在听到 80-90 平米或许会下意识地认为这是刚需“小户型”住宅。那些八十年代许多曾经妥协于现实的“户型”,在现在也变成了许多人不愿意自己居住的“奇葩户型”。
事实上,中国现在“ 已建成世界最大的住房保障体系。 截至 2020 年,帮助 2 亿多城镇困难群众改善了住房条件;公租房保障能力增强,城镇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帮助和支持 2568 万贫困人口、3500 多万边缘贫困群体住上安全住房,农村贫困群众住房安全得到历史性解决。”
当然在市场化经济的今天,住房问题依旧还有许多进一步改善的空间。更准确地说,“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归根结底需要首先解决“高福利社会的民生支出的钱从哪里来”的问题。而随着中国发展的高质量转型,尤其是在科技和工业的高尖端领域不断突破西方国家的技术垄断,中国的各项民生支出和各种社会福利也将毫无疑问地继续得以提高。
总的来说,过去几十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老一辈人奋斗出来的结果。虽然一些人习惯于用西方发达工业国家的社会福利标准去对比,仍不满意现状。但这其实也是好事,毕竟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未来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而未来的美好生活,同样需要我们每个人去奋斗。因为,好日子都是奋斗出来的。
微博头条文章作者:<strong>【月诚故事】</strong>
微信公众号:<strong>【月诚故事】</strong>自媒体运营小白的成长日记
联系邮箱:messages (à) intorich (.) com
<img src="/img/wechat.png" alt="【月诚故事】自媒体运营小白的成长日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