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二十条」不是放松防控,更不是放开、「躺平」?【月诚故事】
标题: 《如何看待「二十条」不是放松防控,更不是放开、「躺平」?【月诚故事】》
今早的知乎热榜上,当前的榜首话题是《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表示「二十条」不是放松防控,更不是放开、「躺平」,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 知乎》。截至目前,该话题暂时积累了约 1.3k 个回答,人气热度不到昨天榜首话题约 5.6k 个回答的四分之一。
客观来说,新冠病毒是全人类的共同敌人。相同的是,全球各地都采取了一定的防疫策略来对付新冠病毒这个人类的共同敌人。有人出钱有人出力,即便是已经“躺平”了的国家,也都还在销售比普通感冒药价格贵得多的“大号感冒药”来帮助一部分人花钱抗疫。这些防疫策略,或多或少都需要耗费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不同的是,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过去几年一直采用的是“免费接种疫苗”,“免费核酸检测”等“免费”防疫策略。从实际效果来看,中国的“动态清零”防疫策略是目前综合社会成本最低的抗疫策略,也确实在事实上最大程度保护了更多人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对比,根据昨天写作文章时的观察,“简单来说,现在美国人的全因死亡数量激增,但大部分人的死因都非常奇特,因此被归类于‘其他未分类的症状、体征和异常临床和实验室结果’,也就是有些人不知道具体死于什么原因,突然就死了。只不过在西方国家的统计和宣传口径上,新冠病毒似乎看起来就像是感冒病毒一样,给人一种买点感冒药就能治好的错觉。”。
不难看出,全球各地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疫情,其实都付出了各不相同却都不菲的高昂代价。真正的区别只是“谁来出钱,谁来出力,谁来承担新冠病毒给人类带来的损失”的责任问题。
回到榜首话题。评论区当前排名第一的答主“飞跃本屯”回答说,“想的很好,但执行下去肯定变味,什么结果无法预测,于是很多人已经开始按照最坏的来准备。……科学性精准性都是很玄学的东西,没法判断是不是合格。把这个权力放给各个地方,那必然是群魔乱舞。……总部把责任甩了出去,那服务水平必然一路下滑,滑倒哪谁也不知道了。”
那么疫情防控的责任,到底应当是由各个地方承担?还是应当由总部来承担呢?
和舆论场上常见的“贫富,阶级,生育,南北,地域黑,医患,师生,男女对立变种(强奸/污告)对立,经济/政策发展……”等等极易引发争论的“热议”流量话题不同,新冠病毒其实是不区分这些不同人群的。理论上,作为一个团体或族群的整体,防疫成功的实际受益人是团体或族群内的所有人,因此防疫的责任也应当是团体或族群内的所有人。而现实中,二八定律又决定了永远都存在责任分担不均的现象和问题。譬如在美国,那些被归类于“其他未分类的症状、体征和异常临床和实验室结果”的超额全因死亡人口,以及受新冠病毒后遗症影响了正常工作效率的人群,承担了大部分的人力物力财力责任。而在中国,那些因为新冠病毒防控政策被隔离和封城的人群,以及各地的疫情防控部门和人员承担了大部分的人力物力财力责任。这样就导致了,全球各地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疫情,不管选择怎样的防疫策略,都总会有一部分人群实际承担了远远高于另一部分人群的人力物力财力责任。
根据评论区当前排名第二的答主“久肆”的回答,“泻药,人在方舱,刚吃完饭。[照片]。本来不想写疫情相关了,因为感觉变成了情绪场,但既然 @李劼 大佬说真理越辩越明,我也认同这一说法,那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目前我在知乎以及更多的社交网站当乐子人的经历来看,全国各地的网友们,在面对疫情到底是封还是放的立场选择时,已经出现了一个很明显的倾向: 支持放的,绝大部分是经历过下半年长期封城的。而反对放的,大部分都是所在地区未有过长时间封城的——仅就发声者而言,另外这一点得感谢 ip 地址的显示。 这其实很好理解,人们如今在讨论封和放的时候,总是会说两个因素,一是病毒危害,二是经济影响。这俩主要因素的讨论本身是没错的, 但是忽视了一个重要因素:地方政府的能力。 事实上,绝大多数地方政府,是做不到动态清零的,面对当下流行的这一波奥密克戎变种,甚至静态清零的能力也没有——这是多地长久封禁,越封越多所展示出来的事实。……”
划重点, “支持放的,绝大部分是经历过下半年长期封城的。而反对放的,大部分都是所在地区未有过长时间封城的”。 那么为什么全球各地大多数的地方政府都没有办法有效防住疫情,而国内的不少地方也会选择在疫情爆发的时候“简单粗暴”地静默管理呢?
实际上,这是一笔经济账。根据之前写作文章时的观察,……简单来说, 精细化管理的难度更高。尤其是在人数规模更多的团队中,精细化管理的难度呈指数级上升。 根据之前写作文章《为什么现在很多学校都不让外卖进入呢?【月诚故事】》时的观察,“……,事实上,这是一笔经济账。玩魔兽游戏的同学可能会有一个非常直观的感受,40 个人的团队组团作战要比 25 人的团队作战难度高很多很多。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团队的管理成本和沟通成本紧密相关,而团队的沟通成本又和团队人数多少直接相关。当一个团队只有 2 个人的时候,沟通渠道只有来回 2 条,当团队人数增多到 3 人时,所有来回沟通渠道则迅速增加到了 6 条。以此类推,团队内部的来回沟通渠道 = (n -1 ) *n ,其中 n 表示团队人数。如果团队人数是 6 人,所有来回沟通渠道就会迅速增加到 30 条。换句话说,人数越多就会导致越高的沟通成本,进而带来更高的管理成本和更低的管理效率。1975 年,美国北罗莱纳大学教授 Fred Brooks 曾写过一本后来 20 余年畅销不衰的经典巨作《人月神话》,这本被誉为软件工程领域圣经宝典的书中提出了一条‘布鲁克斯定律’(Brooks Law)——向一个进度已经延误的 IT 项目中增加人手,只会导致更加严重的项目延误。因此很多软件工程项目小组一般会在启动的时候进行招人,而项目一旦启动之后,在封闭化开发阶段项目组就不再继续招人了。另一位软件开发领域的传奇人物劳伦斯·普特南穷其一生都在追求更高的效率。他曾做过一项研究,研究一个团队究竟需要维持在多大的规模才会更加高效。他的研究结果表明,如果一个项目的参与人数超过 20 人,那么和参与者只有 5 人或者少于 5 人的小团队相比,大团队得花费 5 倍以上的时间才能完成任务。换句话说,在权力平等的小团队中,规模 5 人及 5 人以下可能是一个效率最高的团队规模。譬如需要队友之间紧密配合的篮球团队,同时上场的团队人数只有 5 人,而人数规模更大的足球队,经常会分成 4-3-3 阵型或者 4-4-2 阵型,同一时间相互紧密配合的小范围团队人数也不会超过 5 人。至于西游记中的唐僧团队更是经典,师徒 4 人再加上白龙马算 0.5 人,整个团队规模正好控制在 4-5 人之间,或许算是团队协作的一种最优解。无独有偶,根据知乎讨论话题《一个小型团队到底多少人能够发挥最高的效率? - 银针一朵的回答 - 知乎》答主「银针一朵」的回答,早在 13 世纪的欧洲,整个欧洲大陆局势动荡,商贾盛行。在《马可·波罗游记》著作问世之时,一位语言学家曼纽尔想要知道‘作战时如何成立小分队?而贸易小团队又应该有多少人合作最合适?’。于是曼纽尔对团队学进行了一番研究,结果发现,‘当一个小队为四个人时,能比其他人数的小队内部氛围更加和谐;团队也更加稳定;更加的无所畏惧,克服困难,更有冒险精神;队员之间彼此会更加的信任可靠。’ 300 年后的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小说和戏剧进入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据说有一位编剧查克 Chucks 也发现了这样一个规律——凡是优秀的类型小说,团队的人物设置大多是四个。查克把他发现的这个规律称为‘黄金四人物法则’(The four golden rule)。以上都只是众人凭感觉总结出来的规律,而后有一位数学家莫西,对历史上有名的成功团队进行了统计,最后得到了一个正态分布曲线,发现团队人数大多集中在 3-5 人。后来莫西又专门研究了 3-5 人之间的最优解人数,最后发现,‘团队 4 人时办事效率最高’。以上这些,都说明团队人数规模和管理成本及团队效率之间有着紧密联系,而且这种成本上的增加不是缓慢地线性上升,而是爆发式的迅猛增加。而企业或学校的管理同样如此,管理成本和人数规模密切相关。即便团队组织架构从合伙人小团队扩大为上下级关系的大团队,能够容纳更多的团队成员,也还是会存在一个合理的团队规模,而这个规模的大小或许在 100 人左右,超出这个人数,沟通成本就会大幅增加,而管理效率则会明显下降。……”
既然在人数规模更多的团队中,精细化管理的成本和难度会呈指数级上升,那么「二十条」会放松防控吗?
根据签名档标注为“INTP 金融经济双修 PhD准备中 看到我就叫我去读论文”的答主“Ericd3en”在昨天榜首话题《优化新冠疫情防控二十条措施公布,密接者管理调为「5+3」,风险区调为「高、低」两类,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 知乎用户的回答 - 知乎》中的回答,“大家对这事可能还是有点反应过激了。上头是知道为什么要在国内坚持清零的,并且对于清零的逻辑是认可的。就像昨天国家多次申明的那样,这次入境隔离时间调整,并不是什么‘躺平’的信号。目前全国疫情多点开花,很多朋友看到第九版发布后(六月底)确诊激增,于是就将问题全部归因于入境政策的放松。但是吧,相关性不等于因果性,这样归因还是显得有一点太武断了。大家可以注意一下,大约七月初的时候,BA5.2变异株在北京、西安被检出[1]。这一变异株的传染性再度增强、传播代际间隔再度缩短[2],在低风险地区人群中及时发现和控制病毒传播的难度也会比以往更大。 这一波疫情如此猛烈的原因也许并不是入境隔离政策放松,而是新变种恰好在这个时候进入国内。 接下来我们可以通过观察BA.1和BA.5.2的潜伏期分布情况,来判断防疫政策放松后到底会不会漏更多的感染者进入国内。这里,我用的是今年上半年日本几个地方公卫中心关于BA.1潜伏期的研究[3],再结合几名香港学者对韩国BA.1潜伏期的研究[4]作为参考。 BA.1的潜伏期对应7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健康监测 [数据图表]。按照这篇论文使用的 77 例奥密克戎感染者数据,只有 1 例的潜伏期达到了 8 天。不考虑隔离场所感染的因素,感染者在 7 天集中隔离期间出现症状的样本概率是 98.7%,在 3 天健康监测期间出现症状的样本概率是 1.3%。潜伏期超过 10 天的样本概率为 0。鉴于潜伏期超过 10 天的概率绝不是 0,我们再用概率密度函数拟合一下(方法借鉴自日本的这篇研究):得到的对数正态分布密度函数的均值为 1.03,标差为 0.414。[数据图表]……。……总结:以上分析基于很多假设,样本数量也偏少,没有考虑置信区间,所以和实际情况可能有比较大的误差。但是,我国卫生管理部门是有 BA.5.2 变种潜伏期的大量第一手数据的。他们手上的结论与我上面得出的结论有不小的可能是大致一致的。所以,希望各位坚持清零的同仁们,不要在现在这个时候就开始想要远遁深山了,抗疫的路还远着。而我国政府在抗疫这件事上当然是实用主义的,不会突然改变路线,也希望大家能多一些信心。退几步说,要是出现了大规模疫情,封城、隔离等手段还是会使用的。 动态清零的核心目标依旧是将 Rt 降至 1 以下。 如果某地感染者人数出现指数增长风险,就一定会采取隔离和静态管理的手段。另外,这二十条只是一个指导性意见,各地是有一定根据自身情况调整防疫政策的空间的。落后地区也能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大家也不用太担心。参考:……”
划重点, “在抗疫这件事上当然是实用主义的,不会突然改变路线,……动态清零的核心目标依旧是将 Rt 降至 1 以下。” 新冠病毒 BA.1 的潜伏期对应 7 天集中隔离+3 天居家健康监测,BA.5.2 对应的是 5+3 隔离政策,因此「二十条」只是因时因势对防疫政策的优化调整,体现的关键词是“科学精准”,并不是放松防控,更不是放开、「躺平」。
根据昨天写作时的观察,……官媒新闻强调的是 “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因时因势优化完善防控措施。……充分认识进一步优化防控措施是为了防控更加科学精准,决不能造成放松疫情防控,甚至放开、‘躺平’的误读。” 而在舆论战场上,今早榜首话题的舆论引导方向,会让人觉得好像“动态清零”的防疫策略变成了“既然已经决定走向放开”。总的来说,从官媒新闻对于政策的权威解读来看,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的防疫政策并没有发生变化,因时因势进一步优化防控措施是为了防控更加科学精准。也只有“科学精准”的防疫策略,“动态清零”才有可能长期可持续。只不过在舆论场上,榜首话题评论区的舆论引导方向,会让人误以为好像“动态清零”的防疫策略变成了“既然已经决定走向放开”。
微博头条文章作者:<strong>【月诚故事】</strong>
微信公众号:<strong>【月诚故事】</strong>自媒体运营小白的成长日记
联系邮箱:messages (à) intorich (.) com
<img src="/img/wechat.png" alt="【月诚故事】自媒体运营小白的成长日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