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我国多地已发现 BQ.1 和 XBB 分支,国家卫健委称「其传播优势会逐渐增加」?【月诚故事】

标题: 《如何看待我国多地已发现 BQ.1 和 XBB 分支,国家卫健委称「其传播优势会逐渐增加」?【月诚故事】

今早的知乎热榜上,当前的榜首话题是《我国多地已发现 BQ.1 和 XBB 分支,国家卫健委称「其传播优势会逐渐增加」,这意味着什么? - 知乎》。

首先, 感染新冠病毒肯定不是一件好事。 根据之前写作时的观察,“新冠疫情防控作为一个至少结合了政治、经济、文化、伦理、甚至军事等等其他很多东西的综合性问题,绝非只是一个单纯的医学问题”。譬如根据相关知乎话题《美国驻华大使馆称,因中国各地新冠病例激增,暂停所有常规签证服务,如何看待这一举措? - nesmto的回答 - 知乎》答主回答,“暂停签证、加强对中国毒株监测 两个新闻一起看:1.暂停中国人赴美的常规签证,[截图]。2. 加强对中国新冠毒株变种监测,[截图]。文中提到:耶鲁大学公共卫生教授陈希指出,中国的新冠疫情大爆发将对该病毒产生不可预测的影响。他对媒体说:‘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包括大量免疫力低下的民众,他们可以携带病毒数月,可能会产生令人担忧的变种。’……。3. 美国开始发放居家隔离试剂盒,可能加强防疫措施。…… 下一步就是用各种理由卡中国了,1. 例如以避免毒株输入的名义限制中国人进入美国。 2020 年 2 月 1 日,美国要求湖北省飞往美国的乘客隔离,……。该政策从 2020 年春天一直执行到 2021 年夏天,时间长达 17 个月。2. 以 Omicron 毒株可以附着在商品表面更长时间,卡中国出口。 研究证明 Omicron 比之前的毒株在物体表面更加稳定,[截图]。……”

具体到奥密克戎变异株 BQ.1.1.529,根据相关知乎话题《如何解读美国《Science》杂志最新论文,通过感染奥密克戎,不会得到免疫力,反而是削弱? - Pat的回答 - 知乎》答主回答,“……其实也不复杂。简单说就一句话:之前对免疫原罪的认知都是在动物模型上的,从人身上得到的结论有限。如今在人身上实锤了。意外吗?文章也不用看了,也没什么可翻译的。因为每段的结论都是这样的:‘…… In summary, B.1.1.529 (Omicron) infection resulted in enhanced, cross-reactive Ab responses against all VOC tested in the three-dose vaccinated infection-naïve HCW, but not those with previous Wuhan Hu-1 infection, and less so against B.1.1.529 (Omicron) itself ……’。这篇文章额外的贡献是什么呢?比起拍帮主之前提到的交叉感染实锤,这篇文章附带了一个含焦量略高的信息: 打过疫苗或有过既往感染史的人,再次感染 Omicron 之后,产生对 Omicron 本身的免疫也更低。 这句话略绕。说更简单点吧:打过非 O 特异性疫苗或感染过非 O 的人更难产生对 O 的抵抗力。再说简单点……就比较难,需要蹲一个数据的实锤。就是 O 自己的重复感染率。就如同先前发现 O 的交叉重复感染率更高一样:《Increased risk of SARS-CoV-2 reinfection associated with emergence of Omicron in South Africa (science.org)》。……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呢?就现在的证据看来,可能的原因是 O 的免疫原性发生了改变。受体结合区的免疫原性变弱,导致机体认为产生的抗体对病毒产生了足够的覆盖而不再产生新的抗体,但事实上这些抗体结合的区域并不产生中和效果。最新的这篇文章中给出了一些这个方向的线索,这里就不再赘述了。感兴趣的自己读一下吧。……当然,以现在的证据强度来看,这个方向依然只能说强烈提示。距离不可动摇的实锤还差了那么一点。 最强的实锤可能就是 O 本身的重复感染率。这个数字出来就可以宣告群体免疫的彻底破产了。 医学界已经有一些比较有趣的声音出现。比如:《Are variant-specific vaccines warranted? | 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

其次,那么 BQ.1 和 XBB 分支到底会不会成为明年在国内传播的优势毒株呢?

根据之前写作文章时的观察,……当前正在抢夺主角的是感染指数达到了恐怖的 20 的 BF.7 新冠变异株。 不过新冠病毒目前的进化速度极快,未来会出现哪些新的新冠变异毒株,其结果是人类目前所无法预测的(UNPREDICTABLE)。 ……

根据自媒体大 V “拍帮主” 9 月份在其微信公众号文章《[例行抢跑] 巴塞尔报告(第五期,2022年9月19日)》分享的瑞士内参《巴塞尔报告》,“……下面开始正式搬运。第一部分,下一波由新发变异株主导的疫情最迟将在 3 个月内爆发,BA.2.75.2 目前仍然以每周翻倍的速度稳定增长;……。如果保持上述增速,BA.2.75.2 将在两个月以内成为全球主流毒株,并因此带来发病率增长—— 下一波由新发变异株主导的疫情将在11月爆发 ——并且这一估算还没有考虑气温和季节的影响因素 (拍老师的画外音:上一期的时候Cornelius小哥预测的10月底爆发); ……。第二部分, BQ.1 系列有可能取代 BA.2.75.2。 之前一段时间,普遍认为对于 BA.5 的 backbone 来说,增益效果最大的点突变是刺突蛋白 R346T,但 BQ.1 系列的现身说明了,可能还有增益更大的点突变(拍老师的画外音: 也有可能是人群免疫背景变了 …)。……。第三部分,一大波新发变异株不约而同地获得了刺突蛋白N460K突变。之前提到过 N 次, Omicron大家族一直在搞轰轰烈烈的趋同演化(拍老师的画外音:顺便卖个关子,过几天搬运一篇这方面的paper,含焦量巨高) 。上一期,也就是两周以前,趋同演化的重灾区还是刺突蛋白 346、444、450 等位点,两周之后,潮流就完全变了,开始流行刺突蛋白 460 位点了;……”

不难看出, 新冠病毒变异株之间当前的内卷程度相当激烈。 此前瑞士内参《巴塞尔报告》预测时,重灾区还是刺突蛋白 346、444、450 等位点,但两周之后,潮流就完全变了,开始流行刺突蛋白 460 位点。后来 9 月份预测的“卷王”将是 BA.2.75.2,结果没多久,BQ.1 系列成功晋升为新的“卷王”,然后又进化出了更具“卷王”潜力的 XBB 分支系列。

需要注意的是,感染新冠病毒的人数越多,病毒进化出“新毒王”的概率也会越高。根据今年 9 月份的一则相关知乎话题《如何看待吴尊友最新研判新冠疫情称,今冬50%的概率出现「全球第六波新冠疫情流行」? - nesmto的回答 - 知乎》答主回答,“……3. 病原体种群越大(感染人数越多),发生突变的可能性也越大。 突变是概率事件,感染的人越多,突变概率越大。在我国古代,城市化水平很低,多数人生活在农村,多数人一生的活动半径都没有出县,相当多的人没有出过村,人员跨国流动极其稀少。如果某地有疫情,基本会形成自发隔离,疫情感染人口数量可能是几百人到几万人,如果形成区域性疫情,感染几百万人基本上到上限了。……6. 同时感染多种毒株会增大基因重组概率。 当二种有亲缘关系的不同病毒感染同一宿主细胞时,它们的遗传物质发生交换,结果产生不同于亲代的可遗传的子代,称为基因重组(Genetic recombination)。目前不同毒株产生重组的概率加大。1. 在大流行背景下, 病毒经过 2 年多的进化,有越来越丰富的基因库。 2. Omicron 和之前毒株的交叉免疫较弱,增大了同时感染不同毒株的可能性。3. 由于国际交通非常发达,不同地区的主流毒株都有前往其他地区的机会,人群交叉感染多种毒株的现象严重,不同病毒重组产生新毒株的概率很大。三、 选择压促进病毒进化。 1.选择压的概念。选择压是进化生态学中的概念,指外界环境施加给物种演化方向的压力,不同的外在的压力导致物种向不同方向演化。假如:一个基因的选择压为 0.001,那么一个频率为 0.001% 的显性基因只要 16100 个世代就可增加到 99% 的频率。…… 当选择压高的时候,在短时间内种群就可以发生重大改变。 3. 在不防控状态下, 每一波疫情都可能导致半数以上人口感染。 例如 2020 年下半年印度第一波疫情:……。”

再次,感染新冠病毒之后又二次感染新冠病毒的概率到底高不高呢?

根据答主“拍帮主”在相关知乎话题《新冠二次感染比例有多高?二次感染会更严重吗?康复后怎么避免二次感染? - 拍帮主的回答 - 知乎》当中的回答,“谢各位邀。只回答‘二次感染比例有多高’这部分。——一图秒懂,请品鉴:[cumulative incidence 数据图表]。——按地区分层,请品鉴:[cumulative incidence 地区分层数据图表]。——按年龄分层,请品鉴:[cumulative incidence 年龄分层数据图表]。以上原始数据来源:《Coronavirus (COVID-19) Infection Survey, UK Statistical bulletins》,方法论:https://doi.org/10.1101/2022.03.29.22273101, 制图:LSHTM 流行病学家 Sebastian Funk 老师。”

从答主“拍帮主”分享的图表来看,不管是按地区分层,还是按年龄分层,再次感染的曲线都在一直飙升。网友“克里人”回复说,“我是外行。对图我的理解是几乎全员感染过一次之后,感染曲线几乎没有变化,依然飙升。意思就是, 第一次感染几乎没有对第二次感染提供免疫保护。得新一次新冠和你之前得过几次新冠没关系。 ”。网友“前程隔海”回复说,“考研狗抢答:无记忆性”。网友“yi呀咦”回复说,“[捂脸]新冠真的做到了人人平等,不管你之前感染过几次,它都不在意。”网友“龙斯洛”回复说,“以为会叠抗性,实际可能在叠破甲”。……

用简单的话说, 即便感染新冠康复不再是“暖羊羊”之后,也应当继续做好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等个人防护措施。尽量减缓再次感染的时间,尽量减少感染的病毒载量。

最后,需要关注的是感染高峰和重症高峰。根据答主“nesmto”在昨天知乎榜首话题《北大医院专家表示「北京流行的 BF.7 绝大部分有症状,将迎来重症高峰」,透露了哪些信息?如何应对? - nesmto的回答 - 知乎》中的回答,“ ‘上海发布’公布的数据显示,感染高峰和重症高峰差了 22 天。 为了方便对比,我将每日新增确诊的数据除以 50,以方便在同一张图中比较。统计口径:所有年龄:[图表]。上海疫情确诊高峰出现在 4 月 13 日,当日确诊 27605 例阳性。最终总阳性人数约 62 万。而重症高峰出现得很晚。4 月初的时候, 全国已经集结了三万医务人员前往上海支援。 ……。重症人数和重症率,论文:[截图]。样本为大于 3 岁的新冠感染者,61.26 万人;累计危重症:1485 人,另外死亡 568 人,累计危重+死亡患者 2053 人;重症或死亡率达 0.335%。 根据以上数据,总体重症率在 0.24% 左右。所以,北京的重症医疗压力还在持续增加,但很难有大规模的外来援助了。 ……”

新冠病毒是人类的共同敌人。需要注意的是,答主“nesmto”强调了上海疫情总体重症率相对较低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当时全国有三万医务人员前往上海支援。而现在的疫情形势更加不容小觑,全国各地都将迎来奥密克戎家族的“新毒王”,根据当前榜首话题标题部分描述,“我国多地已发现 BQ.1 和 XBB 分支”。按照进化生态学中的“选择压”概念,“选择压(Selection pressure)选择压/物种/性状是指在 2 个相对性状之间,一个性状被选择而生存下来的优势,或者说,在 2 个基因频率之间,一个比另一个更能生存下来的优势。假如一个基因的选择压为 0.001,那么一个频率为 0.00001 的显性基因只要 23400 个世代就可增加到 0.99 的频率。 在自然界,当选择压高的时候,在短时期中就可以形成新的品种。

总的来说, 感染新冠病毒肯定不是一件好事。即便感染新冠康复不再是“暖羊羊”之后,也应当继续做好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等个人防护措施。尽量减缓再次感染的时间,尽量减少感染的病毒载量。


微博头条文章作者:<strong>【月诚故事】</strong>

微信公众号:<strong>【月诚故事】</strong>自媒体运营小白的成长日记

联系邮箱:messages (à) intorich (.) com

<img src="/img/wechat.png" alt="【月诚故事】自媒体运营小白的成长日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