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靠衣装马靠鞍,好的产品也离不开包装和营销

标题:《人靠衣装马靠鞍,好的产品也离不开包装和营销》

同样是煮饭,大部分人煮饭一辈子也没有觉得煮饭能够上电视台。但是日本有一位被称为“煮饭仙人”的老爷子村嶋孟最近几年频繁登上各家媒体,而且还参加过湖南卫视的节目录制。煮饭又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为什么人家能够被称为“煮饭仙人”呢?

据说,这位出生于1930年,今年已经快90岁高龄的村嶋孟爷爷,一生只专注于一件事情,就是每天用心去煮米饭。

村嶋孟爷爷和家人在日本大阪经营着一家名为“银饭屋下户亭”(银シャリ屋ゲコ亭)的大众食堂。这家食堂看似是一间不起眼的小店,桌椅普通,装饰简单,但是店里的米饭出了名的好吃。

为了煮出最好的米饭,老人每天坚持锻炼身体。他说,“只有最健壮的体魄才能烹饪出最正宗的米饭。”于是村嶋孟每天早上4点钟就会起床锻炼身体,然后集中精神,开始每天15个小时的工作。为了能够保证米饭的品质,村嶋孟只负责做饭,双手不沾肉和鱼,以免沾上肉的腥味。同时只用传统古法煮饭,不用日本电饭锅和中国大铁锅,只在灶台上用专门加厚的铝锅蒸煮米饭。为了把米饭做好,这家店从1963年正式开业到关闭之时,一直坚持不加盟、不扩容、不涨价的经营策略。虽然店铺面积非常的小,坐不下几个人,但是最多的时候,店里一天能够接待500名左右食客。

2016年1月,村嶋孟接受中国方面的主办方邀请,来到北京表演煮饭的绝活。就这样,老人带着自己的两口自制煮饭铝锅来到了中国。表演煮饭的时候,为了精确计时,老人订好了各种计时器。比如煮饭之前,一定要先把生米浸泡40分钟,点火后,用大火煮上22分钟,煮好之后,还要再焖上20分钟才能开盖。

米饭开盖之后,老北京的四合院里飘满了米饭的清香。盛到碗里的米饭在阳光下显得晶莹剔透,粒粒分明。记者众人上前端碗试吃,纷纷赞不绝口。表演结束之后接下来的三年里,村嶋孟将留在中国,并用这三年的时间,去中国东北寻找最好的大米。

2016年10月27日,86岁的村嶋孟爷爷,在北京成立了专门煮饭的“银饭学校”,面向全国招生,希望有人能够传承他的煮饭技艺。他说,他的大儿子平时经常制作鱼生,手上有了鱼腥之气,会影响米饭的味道,不能再煮饭了,所以正式在北京成立银饭学校,公开招收“银饭”技艺传人。

同年,村嶋孟爷爷关闭了他在日本大阪堺市经营了54年的“银饭屋下户亭”食堂,并接受某餐饮品牌管理中心的邀请,在中国推广“银饭”技艺。

“煮饭仙人”的故事还有好几个版本。乍一看这个故事好像有很多细节上的漏洞,比如经营餐馆的工作很辛苦,如果村嶋孟爷爷只负责煮饭,每天花费15个小时煮饭,就意味着他的家人们需要承担包括买菜、做菜、端盘子、清扫卫生、财务管理、库存管理等等更多的食堂杂务。

但是稀缺的东西,永远不缺聚光灯。在这个故事中,有点日本动画片《棋魂》的味道,老人的银饭技艺变成了使用了中国古老的煮饭秘笈,修炼半个多世纪才练就的独门绝技,最后煮出了一碗带有灵魂的米饭。

网上有不少特别理性的人,觉得这种过于崇拜食物,把食物玄幻了的行为。如果想要客观一点,可以使用医学里比较严谨的“双盲测试”做个实验,选用同样的米和同样的水,找几百个人过来进行双盲测试,看看最好吃的那碗米饭是不是“银饭”技艺煮出来的,那样才会客观。如果几百个人当中,90%的人都吃不出来“煮饭仙人”煮的米饭,只能说人家的产品故事包装的好。

几年前,网上有一位五岳散人坚持说,阳澄湖大闸蟹和其他地方类似的螃蟹就是不一样,结果双盲测试之后,他也只好承认他确实吃不出来哪只螃蟹才是阳澄湖的。

开餐馆的人很多,但是50多年只专注于煮米饭的人很少,所以这样的故事特别稀缺。一旦经过包装宣传,就会成为各家媒体都喜欢的奇闻轶事,不但广告费用节省了,而且宣传效果还会出奇的好。毕竟人家经营餐馆那么多年,虽然米饭不一定是最好吃的一家,但绝对不会难吃,所以现场表演煮饭绝活,不会有太大的风险。再加上各种营销卖点的挖掘和包装,绝对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俗话说,人靠衣装马靠鞍。作为自媒体写作者,我们虽然没有50年的时间去成为下一个“煮饭仙人”,但是可以学习“煮饭仙人”的专注精神,以及包装产品和营销产品的方法,在自己的写作领域里面,成为下一个伟大的匠人。


微博头条文章作者:【月诚故事】

微信公众号:【月诚故事】自媒体运营小白的成长日记

联系邮箱:messages (à) intorich (.)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