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时的经历,是刻在心中无法抹去的年轮

标题:《童年时的经历,是刻在心中无法抹去的年轮》

人们都说,家是温暖的港湾,是爱的归宿!但也有些人,却想要逃离家的庇护,远走高飞。

20年前,王永强是草窝里飞出的金凤凰。他从小在贫寒中奋发读书,靠着读书,他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1987年到1997年十年期间,王永强先后考上了苏州大学读了本科和硕士,接着又考入中科院读博士,再后来考进北京大学成为博士后,就连媳妇也是北大教授的女儿。

王永强成了当地人的骄傲,经常被周围村民当作“别人家的孩子”来教育自己的小孩。

1999年1月,当地《常州日报》记者专访了这位北大的博士后,在《常州日报》第三版和随后几天的《武进日报》头版下方,都刊登了这次采访,题目叫做“『博士后』家好清苦”。

王永强的家境确实贫寒。报道中说,王永强小时候买不起铅笔,就经常钻到垃圾箱边捡被弃的短铅笔芯用来写字。读高中回家时,为了节省路费,他宁可每次肩扛一袋米,拎着咸菜萝卜干,往返步行50多公里。

报道中还说,1999年春节,王永强将会带着新婚妻子回家过年,令他不安的是两间草屋怎能让新人入住……

童年时的极度贫穷,往往会引发自卑敏感的心理。说不清是不是受到这篇文章的曝光和影响,1999年4月,王永强和新婚妻子出国留学,去了日本。出国前,王永强曾经说他打算先在日本打工挣钱一年,然后给家里买套房子,让父母和哥姐享享福。

也许,王永强异国他乡的日子并不顺利。1999年8月,当他的母亲打电话给他,希望他能寄钱回家补贴家用的时候,他说了句,“以后不要再联系我。”然后就挂断电话,像是断了线的风筝,再也没有了音讯。

王永强父亲曾经托人打听过儿子的下落,甚至还曾写信给派出所打听,一直都没有消息。最后通过王永强曾经的同学获悉,王永强已经离开日本去了欧美国家发展,不过没有确切的消息。当王永强家人想要通过亲家了解情况的时候,却意外得知,王永强已经离婚,后来什么情况他们也不知道了。

20年后,时间转眼到了2019年,当王永强母亲病危在床的时候,突然特别想要能和自己的小儿子王永强见上一面。于是家人决定再次寻找王永强,经过社交网络扩散和多家媒体接力,终于有网友在社交网站上发现了王永强的踪迹。

原来出国之后,王永强先是去了日本精细陶瓷中心,参与硅基纳米材料的光电集成开发工作。到了2001年,他离开日本去了美国,在辛辛那提大学,乔治亚理工学院和石溪大学等几所大学担任过研究助理,后来又进入亚特兰大一家公司担任研发工程师,从事氮化镓(GaN)基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HEMT),以及锑化镓(GaSb)激光二极管的研发工作。

王永强家人看了网站上的照片,确定在亚特兰大生活的这个人,就是他们一直在寻找的王永强。但是怎么也练习不上网上的这个人,也不知道王永强现在的生活过得怎么样。

12月2日,网站上的那人终于回复了,不过只有七个字“清官难断家务事。”

有网友评论说,“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想不出任何理由为什么无法原谅即将去世的母亲?也有人说,“不知他人苦,莫要劝他善。”有些东西你没有经历过,所以无法真正的身同感受。

美国费利蒂(Vincent Felitti)教授曾经做过一项关于儿童心理创伤的研究。花了15年的时间,调研了17421名志愿者,调研数据结果令人震惊。

  1. 童年时期的创伤和成年后的慢性病、心理疾病、入狱时间、矿工等工作问题之间存在直接关系!
  2. 调研的志愿者中,有三分之二的成年人经历过一种或者多种不良的童年经历。其中87%的人经历过2种或2种以上的不良经历。比如,有一个喜欢酗酒父亲的人,往往同时也会遭受身体或者言语上的施暴。不良经历很少孤立存在。
  3. 童年时候的创伤越多越深,成年后的心理问题和社会风险也会越大。

为了更好的量化调研成果,费利蒂设计了ACE评分系统(A Scoring System for 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结果显示ACE评分更高的人,更有可能发生抑郁症状,婚姻次数多,暴力倾向,容易自杀,容易骨折,容易过度用药,容易免疫系统患病,容易工作矿工更多等等问题。

童年时的经历,如同刻在心中的年轮,永远无法抹去。对成年后的行为模式有着直接的影响。

王永强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其实这样的学霸型人物,本身具有极高的智商和极强的解决问题能力,但是他为什么一直没能与自己和解,我们谁也不知道;童年时候的贫穷经历究竟给他造成过多大的影响,我们谁也不知道;最后能否解开心中的死结,我们同样不知道。也许只有王永强,才是他自己生命中的贵人,可以最终帮他解开心中的那个死结。


微博头条文章作者:【月诚故事】

微信公众号:【月诚故事】自媒体运营小白的成长日记

联系邮箱:messages (à) intorich (.)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