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人眼中的非洲鼓
标题:《不同人眼中的非洲鼓》
说到云南古城丽江,很多人脑海中都会立即浮现出《小倩》和《青春》。2008年,湖北女孩李倩实现了自己的歌手梦想,辞去幼师工作,去丽江当了一名酒吧驻唱歌手。后来因为翻唱的一首作品《一瞬间》,成为了大家熟知的“丽江小倩”。很多人在街头表演这首歌曲的时候,会习惯地配上当地特产“非洲鼓”作为伴奏。
咦,非洲鼓不是非洲的吗?怎么变成了丽江当地特产?
嗯,非洲鼓还是非洲的,只不过丽江的非洲鼓大多是印尼和本地生产的手鼓,更多的被人买来当作纪念品,和真正的非洲鼓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在大部分游客眼中,丽江的非洲鼓就是一件纪念品。颜色花花绿绿,充满了异域风情。买一个回家,可以像花瓶一样摆放在客厅,瞬间提升家里的软装格调。
丽江的手鼓店有几百家,每一家的风格都极为相似。店面古色古香,店里各式各样色彩的非洲鼓、尤克里里、或者吉他。每家店的门口都坐着一位身着民族服饰的美女,抱着差不多的手鼓,打着差不多的节奏,脸上带着差不多的微笑,成为了丽江的一道风景线。只是手鼓的音色和打鼓的手法僵硬了点。
丽江的商业模式还挺成功,很多其他旅游古城,比如阳朔西街、凤凰古城、贵州千户苗寨,也都复制了丽江的模式,街头巷尾都是类似的手鼓店。
在手鼓店的商家眼中,手鼓只有高、中、低三种声音,比起只有四根弦的尤克里里还要好学。如果是做工差一点的非洲鼓,只有“咚哒咚咚哒”两个声音,上手即会——少年,我看你骨骼精奇,是万中无一的打鼓奇才,维护世界和平就靠你了,我这有本秘籍《如来神掌》,见与你有缘,就十块卖给你了!
非洲鼓本名“Djembe”,西非传统乐器当中的灵魂乐器。上个世纪50年代非洲各国纷纷独立,为了更好的宣传自己的国家,当时的几内亚总统成立了国家歌舞团“Djoliba”。歌舞团收集了非洲各地的传统艺术,编入歌舞表演当中,在世界各地演出,也因此让很多国家感受到了非洲鼓的魅力。到了上世纪80年代,非洲鼓逐渐成为了一种街头流行文化,在世界各地传播。
2006年,非洲鼓传入国内,很快也掀起了一股学习非洲鼓的热潮。
早期非洲鼓的学习资源很少,所以国内最早开始学习非洲鼓的鼓手们,在学习过程中对非洲鼓形成了不同的理解和诠释。
古代有唐三藏去西天取经的故事,后来变成了《西游记》。现在也有类似的事情发生,有些人在接触非洲鼓以后,彻底喜欢上了这种乐器,开始拜师学艺。而其中有些人为了能够学到地道的非洲鼓,还专门飞去非洲几内亚拜师学艺。还好现在有飞机飞来飞去,去西非取经的道路变得容易许多。
在这些拜师学艺的老师们眼中,音乐是种信仰,非洲鼓是种文化。为了信仰和文化,他们愿意付出一生的时间,去提高和打磨自己的非洲鼓技艺。
如果只是给流行音乐打伴奏,非洲鼓确实相对容易上手;但如果是西非的传统曼丁非洲鼓,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不但很难学好,还缺少演出机会。
在非洲部落中,鼓手(Djembefola)同时也扮演着巫师的角色,引领族人什么时节插秧、播种、收割、祈雨。大家听到鼓声,就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事情了。舞台上的鼓手,同样也是引领者,其他非洲传统乐器和舞者在鼓手的引领下进行表演。只是到了国内,没有那么多的非洲传统乐器。所以很多演出在模仿几内亚国家歌舞团Djoliba的同时,编排上做了大幅简化。
在这些表演老师的眼中,这就是一次歌舞演出,和其他戏剧演员的演出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在架子鼓大师眼中,架子鼓才是真爱。比如天才鼓手“ThomasPridgen”从3岁开始练习打鼓,考入伯克利音乐继续学习打鼓,现在已经30岁了,还在坚持练习国际打击乐协会的军鼓40条基本功练习。大部分人都认为他是天才,其实人家专业打鼓已经快30年了。
在其他高手眼中,非洲鼓只是另外一种打击乐器,所有物体都可以拿来作为打击乐器。比如,英国的吉他大神Jon Gomm,可以用吉模仿出六种鼓的声音。比如,玻璃杯、啤酒瓶装上不一样多的人,可以敲打出不同的音高。还有人把身体和嘴巴当作了打击乐器,只不过挨打的样子让人看起来心痛。
同样是非洲鼓,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不同的东西。游客眼中、商家眼中、伴奏鼓手眼中、曼丁鼓手眼中、非洲鼓手眼中、架子鼓手眼中、其他高手眼中,都有各自对于非洲鼓的不同看法和理解。
这就是艺术,分不出对错,而每个人都可以从中各取所需。
微博头条文章作者:【月诚故事】
微信公众号:【月诚故事】自媒体运营小白的成长日记
联系邮箱:messages (à) intorich (.)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