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一顿饭的功夫,能不能看清一个人?
标题:《吃一顿饭的功夫,能不能看清一个人?》
电影版的《唐顿庄园》马上就要在内地上映了。这部电影改变自经典英剧《唐顿庄园》,从2010年到2015年,《唐顿庄园》播出了6年,在全球各地掀起了一股英伦热。尤其是第一季和第六季,豆瓣上的评分高达9.3分。
英剧《唐顿庄园》当中,最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大家聚在一起吃饭的场景画面。比如,谁有资格做到桌上吃饭?坐在哪个位置?吃饭前需要怎样化妆?穿什么样的礼服?吃饭时保持什么样的坐姿?餐桌上怎样打开餐巾?刀叉顺序应该怎样摆放?怎么样摆放整齐?
这部英剧把一百多年前的英国贵族生活描绘的淋漓尽致,就连英国皇室也都关注了剧集。后来美国PBS电视台还拍摄了一部纪录片《唐顿庄园中的礼仪》,专门讲述当时的英国社会礼仪。
不过,在这样一种充满仪式感的吃饭过程中,人和人之间的距离被拉远了。仅凭一顿饭的功夫,相互之间很难进行深入的交流。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有时候我们自以为看到了细节,能够以小见大,却会陷入“投射效应”的误区。
简单来说,投射效应就是“以己之心,度人之腹”。就是一个人在判断别人的时候,常常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和情感好恶,投射都他人身上。
据说,苏东坡和佛印和尚是好朋友。有一天苏东坡去拜访佛印,两人相向而坐。苏东坡开玩笑说,“我看你像是一坨牛粪。”佛印微笑着回了一句,“我看你像是一尊金佛。”
苏东坡有些洋洋得意,回到家里和小妹说了这事。苏小妹却说,“哥哥你输了,佛印的心中有佛,所以看你如佛;你的心中有粪,所以看佛印如牛粪。你的心中是什么样子,看别人就会是什么样子。”
有个心理学家,设计了两段文字,都是描写同一个男孩吉姆同一天的活动。
第一段文字从积极的一面描写,吉姆看起来像是一个外向的人,和朋友一起上学,和熟人聊天,和女孩们打招呼。第二段相反,文字重点描述吉姆性格中内向的一面,吉姆看起来显得内向。
然后两组人分别阅读这两段文字,只是阅读的顺序不一样。先读到描述吉姆内向的文字的人,对吉姆的第一印象就会觉得他是个内向的人,先读到积极描述文字的人,对吉姆的第一印象就会觉得他是个外向阳光的人。
先入为主的效应非常明显,明明是同一个人的同一天生活,却产生了不同的第一印象。而第一印象,并不准确。
每个人生活重心不一样,关注的地方也不一样。有些人在意自己的外貌装扮和服装搭配,于是会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出门前认真化妆,用心挑选搭配好看的服饰。而有些人对吃饭很讲究,注重吃饭的饭菜口味和就餐环境,生活中大部分的时间与美食相伴,琢磨下一顿想吃什么,怎么吃。还有人做出了不一样的选择,献身科研事业,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在了自己的科研工作上,所以在其他方面,看起来好像就会“邋遢”一些。
比如曾经因为一张照片而走红网络的中科院院士李小文。照片中的李小文院士面容消瘦,头发凌乱,身上粗布衣服,脚上一双布鞋,难免会让人以为他就是个普通农民。但实际上,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布鞋院士”,却有着惊人的天分和盖世的武功。
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公派留学生,李小文是我国遥感领域的顶级泰斗,也是遥感领域国际上公认的三位顶级科学家之一。凭借一己之力,李小文院士让中国的遥感技术前进几十年,跨入了国际领先行列。
孔子曾经感概,眼见也不一定为实。所以吃一顿饭的功夫,看到的仅仅是一个人的个别细节而已。
那么如何才能看清一个人的真实样子呢?
每个人的身上,都有许多不同的属性,甚至会有一些看似矛盾的对立面,竟然毫不违和的同时存在于一个人的身上。比如,想要分辨一群人中谁是哑巴,即使离近了也很难看得清楚。除非找段文字,让大家挨个朗读,看看谁不能朗读。想要分辨一群人中谁是色盲,即使离近了也很难看得清楚。除非找出几种颜色,看谁不能分辨。
相处的时间越长,越能够有机会从不同角度去了解一个人。俗话说,日久见人心,患难见真情!只有相处时间长了,才能建立第二印象、第三印象……,最终在心中建立出一个全面立体的人物形象。吃一顿饭的功夫,你永远看不出一名“扫地僧”的实力。
微博头条文章作者:【月诚故事】
微信公众号:【月诚故事】自媒体运营小白的成长日记
联系邮箱:messages (à) intorich (.)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