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郭德纲的相声总是重复,还会有人去听?
标题:《为什么郭德纲的相声总是重复,还会有人去听?》
《吐槽大会》节目上各种包袱和段子频出,喜欢这个节目的观众很多。但是这种节目特别烧脑,每次都需要设计不同的内容,加入不同的包袱。一个段子这次说过了,下次再说一遍观众肯定就不爱听了。
作为对比,郭德纲的相声自从2011年以来,就很少创作新的段子。经常听郭德纲相声的观众,对郭德纲的相声早已熟知,只要郭德纲一开口,观众甚至会自动脑补后面的对话。比如每次郭德纲说到“于谦的父亲王老爷子……”台下就有很多人会心一笑。听到于谦喊爸爸的时候,也有很多人笑出声来。
俗话说,生书熟戏听不腻的曲艺。《吐槽大会》的表演内容每次都需要及时更新,才能吸引观众,而相声水平达到一定的级别以后,和戏曲或者演唱会一样,这次听过之后并不妨碍下次再听一遍。于是追场听郭德纲相声的观众越来越多,而相声门票价格也是水涨船高。2004年听郭德纲的相声门票只要20元,到了2019年,郭德纲相声门票1800元,还不一定能够买到,黄牛市场卖到三五千价格的也有。同样的老相声段子,还是能把观众逗笑,但要是换个人表演就没有那么好笑了。
再有一个原因,相声是一门实践出来的手艺活。只有那些经过表演实践,证明确实有效的段子才会保留下来,基本的相声框架不会改变。所以很多相声听起来有些相似,比如报菜名,地理图,一口气说完一长串内容之后,台下肯定会有掌声响起,抬高气氛。而且相声包袱也很讲究,有时候多一个字少一个的效果都会大不一样,这些经验累积出来的门道,一般也不会轻易去改动调整。
有人曾经讨论过郭德纲的相声到底有没有教育意义。郭德纲有一段经典相声《论相声的教育意义》,专门回答了这个问题。郭德纲认为观众就是衣食父母,人家花钱来听你的相声,是为了放松和享受,而不是专门过来接受你教育的。就好像看杂技团表演,人家耍狗熊逗你开心,或者一大堆人骑在一辆自行车上,看完之后也没受到什么教育,只是图个乐呵,让你觉得人家很厉害,节目很好看,这就足够了。
想要接受学术教育或者职业技能教育应该去哪里呢?没错,多读书,去学校课堂学习,然后再去工作中实践。如果是自学的话,也离不开多读书,顺便再多收集些各家大学制作的公开课程看看,绝对会受益匪浅。但前提是,你得有坚定的意志,即使累得要死还依然能够保持想要学习的强烈意愿。
2018年12月31日,罗振宇举办跨年演讲《时间的朋友》。作为罗辑思维和得到APP的创始人,罗振宇苦口婆心劝诫大家去接受小趋势,顺应大趋势。但是互联网知识付费的大趋势从2017年开始急转直下。根据艾媒咨询数据,截至2017年11月,喜马拉雅FM的知识付费产品的复购率为52.4%,分答的产品复购率为43%,各家主流平台知识付费产品的复购率都大幅下降,有些课程到课率甚至不足10%。
和花钱读书相比,泛娱乐的电影、电视、直播、短视频、广播、网络小说等等内容不但不费脑子,而且大部分不要掏钱。那些愿意潜心学习的,早已回归课堂和书籍,而那些学习容易分心的人,早已沦陷在各种泛娱乐的喧嚣声中不能自拔。所以自从收音机问世之后,很多人喜欢听广播而不喜欢学习。自从电视问世之后,很多人喜欢看电视而不喜欢听广播,自从智能手机问世之后,很多人喜欢刷手机上网,而不喜欢等着电视节目看了。这些泛娱乐的东西,远比用功学习要来得轻松。
自媒体运营也是如此,如果一篇文章标题叫做《论自媒体的教育意义》,一定会吓跑不少人。而德云社相声的风格是这样的。郭老师一本正经的说,“于谦老师喜欢看带画的书。”于谦解释说,“小人书”。郭德纲,“不,那种大人书。”……
明明知道下一句是什么,但还是能让你会心一笑,这就是相声表演艺术家的魅力,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微博头条文章作者:【月诚故事】
微信公众号:【月诚故事】自媒体运营小白的成长日记
联系邮箱:messages (à) intorich (.)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