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要不要把父母接过来一起住?

标题:《到底要不要把父母接过来一起住?》

作家弋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我俩儿子上清华和人大,可我还是进了养老院》,记录了70岁李老的故事。李老和老伴两人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两个儿子也都成家立业,在北京名校毕业之后,贷款买了买房。

孩子们工作稳定,生活幸福,老俩口子退休金充裕,衣食无忧。看似一切都是那么的完美。

老俩口退休之后,孩子们没有主动开口邀请他俩过去住,他俩也不想给孩子增加负担。于是拿着退休金云游四海,各地旅行。人老了之后,一年一个样,60岁的时候,俩人身体还都硬朗,可10年过去之后,各种慢性疾病就都来了。李老患有严重的心脏病,老伴患有严重的高血压,生活中俩人相互照应,完全指望不上远在北京的儿子们。一旦其中一个倒下,另外一个都没有办法把对方背出家门。

有一次李老心脏病突发,幸好被邻居帮助,叫了120送去医院,救回一条命。结果第二天老伴又被送去了120。

这次意外之后,李老开始思考未来怎么养老的问题。如果和儿子们一起住,会扰乱孩子们的家庭生活;如果在北京租房住,每月支付房租,却只能换来孩子们周末过来瞅一眼的便利,怎么都不合算;如果请保姆,好像是个解决办法。于是俩口子联系家政公司,聘请保姆过来照顾自己。但是换了4个保姆,都没办法获得达到预期的服务质量。于是俩人辞退了保姆,决定能动的时候,还是相互照顾彼此。

岁月不饶人,俩口子很快发现这么在家里,万一真出事了可能连送医院都来不及。最终决定,一起去养老院陪伴彼此。

有人会觉得子女们不孝顺,为什么就不能体谅老人的难处,把父母接过去住呢?

作家刘娜站在另外一个家庭里面儿子的视角,讲述了另外一个故事《父亲坟前,我跪下对母亲说……》

主人公12岁的时候失去父亲,从此以后,母亲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了儿子身上。儿子经常看见母亲站在窗户前一个人黯然流泪,如果不出意外,又是母亲在想念父亲了。但是转身在儿子面前,母亲会极力压抑自己内心的痛苦,一个人又当妈又当爹,希望儿子能够快乐成长。

俗话说相由心生,儿子能够感受到母亲内心的压抑和痛苦,小小年纪就安慰母亲,说自己将来一定好好孝顺母亲。

缺少父亲的家庭,母亲往往同时扮演着母亲和父亲两种性格;缺少丈夫的家庭,儿子往往同时扮演着儿子和丈夫两种性格。母子俩人相依为命,直到儿子研究生毕业,工作稳定,结婚生子。

结婚的是他第三任女友。大学期间,儿子谈过两个女朋友。

第一个是他的高中同学,刚好母亲认识她们家,知道她妈妈出轨,而且已经和她爸爸离婚了,所以觉得人家家风不好,坚决不同意这段恋情。因为考上大学之后变成了异地恋,俩人走着走着就散了。

第二个是她的大学同学,从小母亲去世和父亲过,虽然也是单亲家庭,但是女孩特别有上进心。母亲依然反对这段恋情,觉得单亲家庭出来的心理不够健全。儿子说,我还丧服呢,母亲勃然大怒,你翅膀硬了是吗?

细想一下,母亲的行为完全可以理解。儿子是她的唯一,她特别希望儿子的将来能够幸福。但同时却又严格管控儿子生活,因为儿子是她的精神支柱,也是她的全部。

第三个女孩是他的研究生师妹,父母双全,人也很阳光,没什么太大的毛病,只是服装和化妆品方面的开销比较多。俩人能够走到算是一种缘分。结婚生子,刚好母亲退休,儿子就把母亲从老家接了过来,帮忙照看孩子。

当母亲住过来之后,因为带孩子问题,以及生活习惯问题,婆媳之间的矛盾就再也没有平息过。母亲是节省惯了的人,看不惯儿媳妇出门穿连衣裙高跟鞋还在脸上化妆,说儿媳妇不懂得节俭。负面情绪大的人,往往受过很深的伤,内心压抑的太久无法释放。所以每次矛盾爆发之后,母亲也不大吵大嚷,只是所有负面情绪涌上心头,一个人跑去房间落泪。儿子不忍心看到母亲抑郁寡欢的样子,只好当着母亲的面训斥媳妇,安慰母亲。

一开始媳妇大大咧咧并不计较,也体谅老人,但次数多了小俩口子的争吵开始增加。媳妇对婆婆也有了很大的意见,人也变得非常焦虑。终于有一次,媳妇忍不住了说,“要么让你妈回老家,我们请保姆照顾孩子;要么我辞职,在家照顾孩子;要么我们离婚,我真的受不了了。”媳妇说完开始哭诉自己的委屈,衣服不敢随便穿,在家不管大事小事都不敢做决定,每天一回家就会感到特别压抑,压抑的快要窒息。儿子又找到母亲,母亲说,你就当我死了,我没你这个儿子。

都说婆媳之间的矛盾最难处理,俩口子住一起还会经常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发生争执,何况原生家庭和新生家庭之间的关系混在一起?

这就是故事好看的地方,永远充满了冲突与悬念。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你没法说清楚谁对谁错。如果是你,你有没有把父母接过来一起住了呢?


微博头条文章作者:【月诚故事】

微信公众号:【月诚故事】自媒体运营小白的成长日记

联系邮箱:messages (à) intorich (.)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