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类自媒体的发展历程与盈利模式【月诚故事】

标题: 《科普类自媒体的发展历程与盈利模式【月诚故事】》

2月份科普类短视频《关于新冠肺炎的一切》火了,科普类作品再次进入人们的视线。

而科普类作品的第一次普及,还是1998年。

其实早在1995年,国家就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随后广电部门组织专家研讨广电行业如何为“科教兴国”战略服务

上个世纪90年代,互联网还没有普及,电视才是最主流的大众传播渠道。于是到了1998年6月1日晚上8点黄金档时间,科教节目《走近科学》栏目在央视综合频道正式开播

当时另外一档特别有名的科教节目《百家讲坛》,曾经致力于创办一所“没有围墙的综合性大学”。为了这个理想,节目组请来了最顶级的科学家和各行各业的大家,其中包括“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甚至还曾请来不会说话的霍金,希望能够在讲坛上百家争鸣。

只可惜,当时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毕竟还是少数,《百家讲坛》如同听不懂的“天方夜谭”,让诺贝尔物理奖的科学家在电视上讲解科普知识,听不懂的人太多,实在是有些曲高和寡。

最顶级的学术大咖换来的只是极低的节目收视率,按照央视收视率末尾淘汰制度,这样的节目迟早要被淘汰。

几年之后,《走近科学》和《百家讲坛》纷纷改版,就变成了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猎奇化叙事风格

时间快进到2020年的今天,科普类节目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但是关注的原因不一样了。

这次受到疫情影响,很多人宅在家里,每天随身陪伴自己的就是一部能够上网的手机了。手机上面关于新冠肺炎的信息漫天飞舞,除了真实信息,还有许多虚假谣言。大部分内容都已各种各样不同的方式重复着。什么叫做“内容同质化”在这一刻体现的淋漓尽致。

相对于各种真假难辨的信息,回形针出品的《关于新冠肺炎的一切》迅速在网上传播。正如节目名称一样,用户想要获得一些关于新冠肺炎的权威知识,而这个科普作品“正好”提供了用户想要知道的一切。更重要的是,作品内容大量引用了专业文献,可信度较高,成为同质化内容信息中的稀缺科普作品。

得益于互联网和科技的发展,其实自媒体时代这样的科普短视频创作者还有很多。

比如清华大学化工系博士“@毕导THU”,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硕士“@李永乐老师”,昆虫学博士“@无穷小亮”的日常科普。

比如,“@回形针PaperClip”、“@混乱博物馆”、“@地球村讲解员”、“@EyeOpener”等等以视频剪辑画外配音为主的短视频自媒体账号。

再比如,“@丁香医生”、“@人类观察所”、“@巫师财经”、“@地理老师王小明”、“@玩骨头的卢老师”等等跟日常生活结合非常紧密的科普账号。

还比如“@中科院物理所”、“@中科院之声”、“@国家天文台”、“@健康中国(国家卫健委官方账号)”等等权威机构账号。

其中除了科研医疗机构账号之外,不少账号都是专职运营的自媒体,必须实现盈利才能持续运营下去。而目前大部分自媒体账号的盈利模式,都来自于广告收入。

根据36氪文章《科普短视频,一键加速》,科普类账号的广告报价大多在2万元到8万元之间,@回形针PaperClip以12万的广告报价位于科普类头部阵营,@丁香医生则以广告20万的报价成为医学科普领域的头部账号。

除了依赖广告收入之外,科普类自媒体还有其他盈利方式吗?

这里不得不提2009年创刊的青少年科普杂志《How It Works》,中文引进版叫做《万物》杂志。这份科普杂志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世界万物背后的科学原理。因为足够通俗易懂,深得小朋友们的喜爱。

值得一提的是,《万物》杂志背后的制作团队非常强大,是由《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中文团队打造的,汇集了全球顶级的科学作者资源。而《科学美国人》是顶级科学杂志《自然》(Nature)的姐妹出版物。

看出来了没有,这几本杂志的定位非常有层级。最偏向于学术的是《自然》杂志,从1869年创刊至今,已经成为全球科研领域重大发现的专业期刊。而它的姐妹出版物《科学美国人》更加偏向于普通大众读者,科普性质更多一些。《万物》杂志则定位于6岁以上的小朋友,利用小朋友对于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帮助孩子们打开接触真实科学世界的大门。

因为是杂志,所以和传统报纸杂志一样,收入主要来自于付费订阅。如果把这些杂志比作是自媒体,那么杂志的每一个粉丝都是付费粉丝。

视频领域盈利水平最高的是美国Netflix视频公司,通过付费订阅这种形式,Netflix做到了没有广告。对于付费用户来说,只需要支付几美元的月租,就可以无限量观看所有Netflix影视作品。而且因为没有广告,观看体验特别好。

Youtube视频网站早期一直都在亏损运营。但是近几年广告需求的大量增加,让Youtube去年实现了超过150亿美元的广告收入,这收入里面还不包括其他的付费订阅收入。

所以科普类自媒体的盈利模式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成为广告商的代言人,所有作品免费公开,只有广告作品收费。另一种是付费订阅模式,直接向付费用户提供更有价值、更加中立的科学知识。当然,还有一些其他收入来源,比如同时运营电商,销售相关书籍和商品;或者开设技能培训班,直接招生授课。

和其他领域的自媒体运营相比,科普类自媒体更加小众,也更加严谨。随着大众读者科学教育水平的提高,科普类自媒体必将占有一席之地。


微博头条文章作者:<strong>【月诚故事】</strong>

微信公众号:<strong>【月诚故事】</strong>自媒体运营小白的成长日记

联系邮箱:messages (à) intorich (.) com

<img src="/img/wechat.png" alt="【月诚故事】自媒体运营小白的成长日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