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美优品私有化退市,陈欧终于如愿以偿【月诚故事】

标题: 《聚美优品私有化退市,陈欧终于如愿以偿【月诚故事】

还记得这句经典代言词吗——“我是陈欧,我为自己代言。”

早在2012年,聚美优品创始人陈欧凭借这句代言词,迅速带领聚美优品在众多电商平台当中脱颖而出!代言人陈欧长相阳光帅气,有学历,有才华,还靠着个人努力创造出了百亿财富,完全符合年轻女性对于偶像剧男主角的所有完美幻想,于是 2013 年,各种改编版的“陈欧体”代言词也突然间在网络上走红。

走红的背后,是聚美优品业绩的高速增长。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11 年聚美优品净营收 2180 万美元,接着 2012 年净营收飙升了 10 倍,涨到了惊人的 2.332 亿美元。

业绩井喷之后,聚美优品依然保持了强力增长态势。在 2013 年,实现业绩 4.83 亿美元。然后到了 2014 年,才刚刚成立 4 年的聚美优品就已经在美国纽交所上市了,陈欧身价超过百亿。这一年,陈欧不过才 30 岁,成为美国纽交所有史以来最年轻帅气的 CEO,年轻有为的他被人们贴上了最年轻、颜值最高、很有钱等等标签。

聚美优品的出生是幸运的,出生就赶上了电商风口,团购风口,以及美妆风口。聚美优品的前身叫做“团美网”,主打业务就是“化妆品团购”。

改名叫做“聚美优品”之后的短短几年扶摇直上,成为了国内主流电商平台,当时主要销售的产品依然是美妆产品。聚美优品的产品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这些美妆产品都是精选出来的,而且卖得便宜,所以在市场上卖的非常火爆。

早期聚美优品给人留下的印象,也正如它的名字一样——“聚美”、“优品”。平台汇聚了精选的国际大牌美妆产品,而且可以像淘宝聚划算或者拼多多类似的团购模式,通过团购低价购买到这些“优品”。

戏剧性的是,聚美优品上市的 2014 年,也正是聚美优品的巅峰之年。经历过短暂的高光时刻之后,聚美优品开始走上下坡路,市值不断缩水。

上市后不久,聚美优品平台供假商“祎鹏恒业”被曝光,祎鹏恒业通过伪造品牌授权书和报关单等相关文件,在网上销售假冒名牌服装、手表。

如果是在其它平台上面买到假货,用户不会惊讶。但聚美优品不同,从创办之初,聚美优品的品牌形象就定位于“优品”,销售的产品不需要特意勾选“正品保障”选项进行筛选,所以产品默认就是正品保障。

事件曝光后,聚美优品、京东先后发布声明致歉,并承诺进行严肃整改。

然而很快就有人曝光,聚美优品的主营业务美妆产品也存在假货风险。包括雅诗兰黛、兰蔻在内许多的一线品牌均表示未授权聚美优品销售旗下美妆产品。

这也正常,获得授权的代理商有义务维护品牌产品市场价格稳定,如果哪家代理商有胆量私自调低产品价格,就会抢走别家代理商的生意,不被投诉才怪。

因为没有获得美妆产品的品牌授权,用户对聚美优品的正品保障产生了怀疑。即使陈欧强调所有产品都是正品,还表示“假一赔一百万”,但市场和用户依然选择了用脚投票。到了 2014 年年底,聚美优品上市不到 7 个月的时间,市值已经缩水一半。

为了能够挽回局面,陈欧把聚美优品改为自营模式。为了能够保持低价优势,陈欧采用了全球直采的“极速免税店”模式。

客观来说,这两个策略一定程度上挽回了用户的信心,但也同时大幅增加了聚美优品的各项运营成本——原本只需要开发维护一个电商软件系统,现在需要涉足电商供应链的每一个具体环节。成本增加的同时,同期利润大幅下降。

2015 年,聚美优品的营业额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但净利润增长乏力,导致股价跌破了 10 美元。

真正压垮聚美优品的最后一根稻草,是跨境电商领域的政策改变。

2016 年 4 月,我国对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商品实行新税制。一夜之间,聚美优品从国外进口化妆品的“免税低价”优势不复存在,从国外代购美妆产品并不便宜。从国内购买美妆产品的话,聚美优品也没有价格优势。曾经一路奔跑的聚美优品和“网红”陈欧就此跌落神坛。

2016 年 2 月,早在市场局势悄然发生变化之初,陈欧就第一次提出了私有化要约——每股 7 美元的要约价格,比当时 5.8 美元的市场价格高出了 21% 的溢价。结果陈欧也被人称为了“陈七元”。

不过聚美优品上市仅仅两年就损失了差不多三分之二的市值,广大股东接受不了这样的事实,这次私有化最终没能成功,2017 年 11 月,陈欧撤回了此次的私有化要约。

今年 1 月,陈欧再次提出私有化要约。不过更改了ADS(美国存托股份)与A类普通股的比例,从原来的 1ADS:1股A类普通股 变更为 1ADS: 10股A类普通股股。2 月 25 日,聚美优品宣布达成了最终的私有化协议,要约收购价格为每股 2 美元。结果陈欧又被人称为了“陈二元”。

昨天,聚美优品宣布完成私有化交易,正式从纽交所退市。陈欧也终于如愿以偿,可以大刀阔斧的进行多元化转型的各种尝试了。坏消息是,以聚美优品现在的品牌声誉,可能短期内也没有办法回到国内的 A 股市场重新上市了。

幸运的是,陈欧在经营聚美优品的同时,不务正业的投资了“街电”共享充电宝。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充电宝业务早在 2018 年就已经实现了规模化盈利。

根据聚美优品 2018 年的财报显示,以街电为首的“服务与其他”收入达到了 9.29 亿元人民币。在主营业务不断萎靡的同时,其它业务收入占比从 2017 年的 3.1% 快速攀升至 2018 年的 21.7%。

共享充电宝业务真的赚钱吗?

根据街电竞争对手 来电科技 披露的公开数据,“每台充电宝每天被使用的频次在 0.7 - 0.8 次之间,每次租借时长约为三小时。”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

简单计算一下,按照每小时 1 元钱的租用价格,平均一个充电宝一个月可以收入 67.5 元左右(1元/时 x 0.75次 x 3小时 x 30天)。来电科技使用的是大机柜,一个机柜可以放置 30 - 40 个充电宝,所以一个充电宝机柜一个月的收入大约在 2362.5 元左右 (67.5元/月/个 x 35个)。

那么成本部分会有多少呢?

成本主要由硬件成本、人工成本、铺位租金三大部分组成。

硬件成本部分,充电宝的主要组成部分是 18650 充电锂电池,阿里巴巴上深圳厂家产品报价大多集中在一节电池几元钱的价格范围。京东上品牌移动电源零售价格在 100 元左右,有的小品牌产品可以低到 49 元。初步估算,来电科技每个充电宝成本不会超过 70 元。所以加上电费和机柜的平摊成本,就按照每个充电宝 100 元计算,一个机柜的硬件成本部分只需要 3500 元左右。假如只考虑硬件部分成本,一个半月就能回本,非常暴利。

人工成本部分,来电科技的数据显示,一个维护人员可维护 50 个网点,大约 200 台机柜,共计 4000 个充电宝。如果维护人员的人力成本按照每月 6000 元计算,一个充电宝只需要 1.5 元的人工维护费用。

铺位租金部分,各个铺位的差异会有天壤之别。有的商家为了招揽顾客,会免费提供铺位给共享充电宝,把充电宝当作是一个方便顾客的设备。也有些人气较高的商超地段需要花费五六千的高价租金才能租到。

为了方便计算,假设每个网点铺位平均租金是 1500元/月,每个维护人员每月的人工成本是 6000元/月,维护 50 个网点共 4000 个充电宝。那么一个月的收入大致相当于 18.9 万元(67.5元/月/个 x 4000个 - 1500元/月/网点 x 50网点 - 6000元/月),而充电宝的硬件成本部分大约是 40万(100元/个 * 4000个)。

再加上充电宝机柜广告位出租等收入,也就是说,运营共享充电宝业务差不多两个月就能回本,实在是暴利!

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来电科技是一家提供共享充电宝加盟招商的公司,“每台充电宝每天被使用的频次在 0.7 - 0.8 次之间”也只是来电科技披露的数据。

网上有人专门在北京几个不同的地方蹲点观察共享充电宝的实际使用情况。蹲点地方包括但不限于中关村某餐厅,某购物中心内甜品店,朝阳区大悦城等等。蹲点时段也覆盖了早上,中午和晚上几个人人流量较大的高峰时段。

结果显示,租赁情况最好的地方和时段,是朝阳区大悦城的晚上时段,从晚上 19 点蹲点到 22 点,一共观察到成功租借充电宝 3 次,使用时间全部在一个小时以内。其它蹲点地方和时段的租赁情况更少。

所以,想要通过加盟共享充电宝业务挣钱的,还是洗洗睡吧。

这也是瑞幸咖啡被浑水机构做空的原因,很多报表数据其实只是为了加盟招商或者融资而虚构出来的假数据,如果认真推敲,逻辑上是有冲突的。

如此看来,聚美优品私有化之后,以街电为首的“其它业务”前景并不明朗。好在美妆电商直播的风口已经来临,而陈欧依然年轻,不知道起家于美妆产品的聚美优品是否还有机会呢?


微博头条文章作者:<strong>【月诚故事】</strong>

微信公众号:<strong>【月诚故事】</strong>自媒体运营小白的成长日记

联系邮箱:messages (à) intorich (.) com

<img src="/img/wechat.png" alt="【月诚故事】自媒体运营小白的成长日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