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不在巨,诚信则兴”,一个孤寂了百年的中华老字号【月诚故事】
标题: 《“商不在巨,诚信则兴”,一个孤寂了百年的中华老字号【月诚故事】》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印记。把这些印记串联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种文化。如果细心观察的话,我们可以发现自媒体大号「李子柒」许多作品的创意都源自于中华传统文化,譬如有一期历时两年时间制作而成的文房四宝视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李子柒」能够成为自媒体大号,正是因为她的视频作品传承了这些传统文化。
换个角度思考,如果某个人用一辈子岁月或者某个家族用几辈子时间坚持传承一种文化,那么迟早有一天,他一定会成为“大号”。
今天的故事主角叫做方培清。当然,人家不是自媒体大号,更没有任何想法想要成为大号。他这一辈子所坚持的事情只有一件——经营好祖上传下来的“宝元福记”燕皮店。
关于燕皮有个传说。相传在明朝嘉靖年间,福建有位告老还乡的御史大人家住山区,平日里吃惯了山珍海味,便觉得饭菜口味平淡。于是家里的厨师进行菜品创新,选用猪腿瘦肉,用木棒锤成肉泥,掺入适量的番薯粉,再手工擀制成薄如纸片的一层白皮,然后切成三寸见方的小块,包上肉馅做成扁食,煮熟配汤吃。御史大人吃了之后,觉得口感滑嫩清脆,嘴里香味沁人,连呼妙哉,并问家厨这叫什么?厨师因为其形状看似飞燕,便随口而出“扁肉燕”。后来渐渐的,这道美食在福建地区流传开来。
光是看这段描述可能还是会觉得有些抽象,但是满大街的福建十里香混沌一定不会让你陌生,这种扁肉燕其实和十里香混沌有些相像。但是在制作工艺上,纯手工制作的燕皮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功夫活。这燕皮形如薄纸,乍一看以为是面皮。实际上,三斤左右的猪肉,要经过上万次的手工捶打,才能捶打出大约长 7 米,宽 3 米的整张燕皮,然后再切成 2100 张三寸见方的小块燕皮。整个手工制作过程需要聚精会神,稍有不慎就会砸断手指。
1892 年,方培清的曾祖父方厚发创办了“宝元福记”燕皮店。遵从“商不在巨,诚信则兴”的祖训,每一张燕皮都是真材实料,手艺过硬。后来方厚发的长子方天福很小就跟着父亲一起在店里学艺,并逐渐把这门手艺发扬光大。再后来在战乱时期,方天福和很多福建人一样下南洋,把这门祖传手艺带到了新加坡。
战乱之后方天福回国,因为年事已高,就把商号和手艺传继给了儿子方文藩。后来新中国成立后,方文藩响应国家号召参军,于是“宝元福记”又传到了次子方培清手上。就这样,整个家族的接力棒一代传一代,而“宝元福记”靠着口碑相传,已经成为了当地及周边地区逢年过节、婚宴喜事、朋友聚餐的标配。
如今的方培清 60 多岁,早已是做燕皮的行家。祖上的手艺也被完完整整地保留了下来,就连木槌和木墩都还是爷爷留下来的。但是“宝元福记”这个商号似乎一直都只是一个地方品牌,名气方面远远不如创办只有几年的「李子柒」品牌。就连店面也隐藏在地处偏僻的老街旧巷,说它是一个孤寂了百年的中华老字号也毫不为过。用方培清的话来说,做燕皮最难的地方是要忍受长时间的寂寞与孤独。
2011 年,正在家里制作燕皮的方培清迎来了几位从新加坡远道而来的客人。原来他们在新加坡打听到方家制作的燕皮技艺精湛,专程从新加坡来到这里,希望能邀请方培清去新加坡录制相关节目。
节目在新加坡播出之后,许多国内媒体也注意到了这家不起眼的老字号。各种采访报道纷至沓来,区里的,市里的,福建电视台,后来是中央电视台,都专程来到了这个地处偏僻的顶街31号。2013 年,央视节目“「乡土」乡土新风行之莆田特色美味(20131003)”播出,专门介绍了方培清家的燕皮。2014 年,方培清又陆续接到新加坡和香港地区的邀请,请他过去展示和宣传福建美食。2015 年,马来西亚电视台专门过来店里采访。2016 年,国际米其林三星餐厅记者来店里录制节目……
至此,这家默默无闻的老字号名气变得越来越大。
有人好奇,纯手工做燕皮费时费力,为什么方培清一家还要坚持纯手工?这个答案方培清其实已经写在了老店的墙壁上,“老祖宗留下的不能丢,做舌尖安全的手艺人。一生纯手工,只为一张好燕皮。”
以上就是方培清和他的燕皮故事。
换个角度思考,如果你是一位美食类的自媒体博主,那么你也完全可以像李子柒一样,通过视频拍摄剪辑的方式,把诸如此类的中华传统手艺记录下来,并发扬光大。譬如李子柒曾经为了展示正宗的兰州拉面做法,就死磨硬泡说服一位兰州拉面馆的师傅教他做地道的兰州拉面,并且练了很久才正式开拍。譬如来自于云南的「山人乐队」,虽然经常巡游海外,但大部分的创作灵感和乐器都是来自于云南地区的民间传统音乐,通过音乐采风纪录片《澜沧问乐》可以更多地了解到他们是怎样在云南采风的。
对于自媒体创作来说,这其实是一条捷径,相对更加容易取得成功。首先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和科技发展不均衡等众多原因,很多地区传统文化其实都只是在小范围地区内流传,而大部分的自媒体创作者都身居大城市,并没有机会接触到各式各样的地区传统文化,这就直接导致了相关原创内容的稀缺。其次因为文化是有记忆的,方天福曾经下南洋开店,于是才有了后来新加坡客人慕名而来的节目邀约。同样的,不管你是经营一个电台节目、期刊杂志、餐饮店铺、还是自媒体账号,只要你的经营时间够长,都会形成口碑和记忆。再次是因为天助自助者。单个自媒体的力量是渺小的,但你会发现,方培清没有运营自媒体,也会不断有第三方的“它媒体”过来帮他宣传,甚至央视也过来帮他拍摄纪录片,还有人邀请他帮忙推广福建美食。还有阿木爷爷,平日里只是帮孙子做些木工玩具,结果却火到了海外,成为传承中国传统木匠工艺的自媒体大号。
对于自媒体创作而言,这里只是提供了一个创作思路而已。你会发现,当你开始想办法传播某种传统文化的时候,总有一些人会和你在一起,并帮助你一起传播曾经的那份共同记忆!
微博头条文章作者:<strong>【月诚故事】</strong>
微信公众号:<strong>【月诚故事】</strong>自媒体运营小白的成长日记
联系邮箱:messages (à) intorich (.) com
<img src="/img/wechat.png" alt="【月诚故事】自媒体运营小白的成长日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