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好的高科技产品,为什么却从未卖出去过一台呢?【月诚故事】

标题: 《这么好的高科技产品,为什么却从未卖出去过一台呢?【月诚故事】

据央视新闻报道,山东笏山金矿事故过去的第 16 天,烟台举行第六场新闻发布会,通报了栖霞金矿事故最新情况。至此,笏山金矿事故 22 名被困矿工中,11 名生还,10 名遇难,1 名仍在搜寻。

在今早的知乎热榜上,网友「王乘墉」在相关话题《山东金矿爆炸事故已致 10 人遇难,责任如何界定?如何避免此类事故发生?》下方分享了他的故事。「王乘墉」楼下的叔叔,几年前在井下被小煤车撞死了。「王乘墉」说,“我的父母都在煤矿工作,每一年,我们这个 4000 多员工的国企煤矿都会有矿工死亡,然后他的工作,由他的儿子顶上,子承父业,继续在地下 400 米深的矿面工作。每一百万吨煤炭,就等于一个矿工的生命。我不知道朋友,同事每年像抽签一样的死亡对我父亲影响有多大。现在回想起来,他 30 岁到 50 岁,20 年,一直都在做一件事,就是煤矿井下安全。这是我父亲用五年的时间,东拼西凑四五百万做的东西……”

原来,「王乘墉」父亲设计出来一种可以应用于矿井或深水中紧急逃生的应急救生舱。而为了这个高科技发明,「王乘墉」父亲投入了大半辈子时间和几乎所有的家庭积蓄。在克服了众多困难之后,2003 年左右研发出了安全雷管爆破器,2005 年左右研发出了井下电子巡检系统,2008 年又开发多参数气体检测仪。后来为了验证这个应急救生舱,「王乘墉」父亲又亲自做实验,在救生舱里呆了一个月时间。

终于,「王乘墉」父亲研发出了一种配有压缩饼干食品、制氧系统、水循环系统,可以让 20 名矿工在里面生存一个月的,同时防高热、防水、防高压、防爆的应急救生舱产品。然而现实是,救生舱放在角落里落灰已经很多年了,至今一台也没有卖出去过。

在「王乘墉」的印象中,“父亲一身本事,瓦检仪的芯片电路图是自己半夜用电脑画的,运行的程序是自己编的。编程,半导体,化学,救生舱涉及的力学,工程,全部都懂。可惜创业二十年,没有给家里改善生活,赚了钱再投资研发,家里开销全靠我妈在矿上的工资。他的 20 年,选错了赛道,没有用编程技术做互联网,去做了井下考勤系统,费脑费力,井下安全不比网络商城,容不得差错,也没有利用自己的人脉去吃回扣,也不会拍拍上面马屁,混个副矿级。大学毕业进矿就是科长,退休了还是科长。……我父亲用了一辈子去做这件事,他的创业史就是最好的答案。只靠技术,救不了下井工人。”

网友「王乘墉」的表达能力很好,可是为什么这种可以在矿井事故中救命的高科技产品卖不出去呢?

其实从市场的角度很好理解,「王乘墉」父亲的创业产品虽然有利于矿工,但是矿工们肯定不会自己去购买这种救生舱,就算买来了也没有权限自行在矿井中部署。但是对于煤矿老板来说,需要权衡的是各个方面包括风险成本在内的各种成本和利益。如果按照「王乘墉」答案中的数据“平均每一百万吨煤炭,就等于一个矿工的生命”来推算,那么很容易就能从成本角度计算出每次矿井事故的大概成本。换句话说,只有当事故成本明显高于部署救生仓成本的时候,高价救生舱产品才会有足够的市场生存空间。

看完了网友「王乘墉」的故事,不由得会又有些感慨。在市场没有确认的情况下,能够为了一个心中的理想信念而耗尽一生的时光和财富去研发一个卖不出去的产品,这像极了西班牙著名文学家塞万提斯笔下的理想人物《堂吉诃德》。

而事实上,这个世界上真的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堂吉诃德。他们各自为了心中的理想信念,一心一意地努力前行着,穷尽一生却从未放弃过。

譬如说,饶毅先生。这几天的知乎热榜上,频频出现饶毅先生相关的热议话题。饶毅先生是谁?

网友「欧阳皓轩」转载了一段施一公先生对饶毅先生的评价《如何评价饶毅先生? - 欧阳皓轩的回答 - 知乎》。最终施一公先生的总结是,“饶毅,忧国忧民的科学大家,光明磊落的正人君子,犀利耿直的现代鲁迅,我行我素的半老顽童。无论你是否喜欢他,饶毅在用自己的方式启蒙中国社会、也注定留下重要影响。”

而根据《如何评价饶毅先生? - 酸菜的回答 - 知乎》当中的描述,饶毅先生是一个敢说真话,敢于较真的人。同时也有人说他是一个一个爱管闲事的人,刚性十足的人。「酸菜」最后的总结是,“在我看来,饶毅老师是一个对科研满怀赤子之心的人,了解他的人都知道当年为了回国,做出了很大牺牲,但不管在什么时候,饶毅老师都是真心为了中国的科研在奔走,从 CLS 和 PTN 到 NIBS,从提升华人在科研界的地位到想办法为中国的博士提供最新的和世界接轨的课程。饶毅老师,已经脱离了做科研为自己发文章评职称的境界,他一心想着改善中国的科研大环境,为全中国的科研工作者尽自己的一份力。”

在另一则相关话题《你眼中的饶毅教授是什么样子的?》当中,通过别人的描述可以看到,饶毅先生的人物画像更像是做生物里最会讲段子的科学家,性格上有些类似于物理领域的费曼先生,喜欢探讨各种有趣的问题,思路跳跃又清晰。

就是这样一位喜欢较真的科学大家,最近又因为实名举报了另一位院士而登上知乎热搜榜。于是这两天知乎热榜上的热议话题从《如何评价饶毅先生?》变成了《中科院道德委员会侯兴宇处长发文称「重复实验在生命科学中并不一定可靠」,你认同吗?》,又变成了《如何看待裴钢院士正式回应:请提供举报学术不端的实质证据?》。也许饶毅先生的性格决定了,他将穷尽其生践行科学的担当和理想信念,这辈子也学不会圆滑,这像极了西班牙著名文学家塞万提斯笔下的理想人物《堂吉诃德》。

堂吉诃德在书中人物心中的形象是怎样的呢?

仆人桑丘说,“我的主人……是个实心眼儿,没一丁点儿的狡猾。他对谁都好,什么坏心眼都没有,小孩子都能哄他把白天当做黑夜。我就为他老实,爱得他像自己的心肝一样,随他多么疯傻也舍不得和他分手。”

堂吉诃德原名叫做吉哈纳,都五十岁左右的人了,还是贵族,却特别喜欢看骑士小说。后来从街坊邻居那里听说了一些关于骑士的故事,就幻想着去当一名伟大的骑士,准备出国旅行。于是吉哈纳看起来疯疯癫癫地穿戴上了盔甲和武器,还买了一匹战马,光是马的名字就想了 6、7 天时间。最后他给自己起了一个伟大的名字“堂吉诃德”,从此和桑丘踏上了旅程。

一路上,堂吉诃德和桑丘经历了许多惊险而有趣的事情。回乡之后,堂吉诃德却不幸染上重病死了。全家人都很悲伤,于是家人给他立了一个墓,墓碑上写着:

高尚贵族,
长眠此地,
英勇绝伦,
虽死犹生,
功盖天地。
雄踞世界,
震撼寰宇,
身经百难,
生前疯癫,
死后颖异。

从堂吉诃德的墓志铭可以看出,堂吉诃德就是这样一位纯粹的理想主义者。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堂吉诃德一直践行着他的理想信念,即使抛弃了安稳的贵族生活,在世人眼中看起来疯疯癫癫,堂吉诃德也从未放弃过他的骑士精神。

国内最早的《堂吉诃德》译本是由文学大家「杨绛」先生翻译的,为了翻译这本西班牙名著,杨绛先生专门自学了西班牙语。在豆瓣上,1978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杨绛先生译本的《堂吉诃德》获得了 8.7 分的高分评分。

许多年后,「董燕生」版本的《堂吉诃德》问世。董燕生教授是北京外国语学院西班牙语系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著作有《现代西班牙语》(全国高等学院的西班牙语专业普遍采用的教程),而由他翻译、由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1 年出版的《堂吉诃德》译本,豆瓣得分高达 9.1 分。

等到《堂吉诃德》这本书的知名度大增之后,国内的各种译本也陆续出版。其中有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年出版的「张广森」译本,豆瓣评分 9.1 分;有南京·译林出版社 2011 年出版的「屠孟超」译本,豆瓣评分 8.9 分;有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1 年出版的「刘京胜」译本,这个版本的介绍写着已被西班牙国家图书馆收藏,目前豆瓣评分 8.7 分……

其中还有几个版本的豆瓣口碑评分特别高。其中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1 年出版的「孙家孟」译本豆瓣评分 9.3 分;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5 年出版的「傅东华」译本 9.5 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年出版的「唐民权」译本豆瓣评分 9.5 分。

这些不同的译本当中,有的风格严谨,有的诙谐幽默,至于选择哪个风格的译本完全属于“萝卜青菜、各有所好”。

最后的最后,虽然「王乘墉」父亲的创业产品失败,但是现实生活中确实有许许多多这种为了理想追求而穷尽其生的「堂吉诃德」们。而我们的社会,也需要这样的一群人!


微博头条文章作者:<strong>【月诚故事】</strong>

微信公众号:<strong>【月诚故事】</strong>自媒体运营小白的成长日记

联系邮箱:messages (à) intorich (.) com

<img src="/img/wechat.png" alt="【月诚故事】自媒体运营小白的成长日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