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东西是钱不应该能够买到的?【月诚故事】
标题: 《什么东西是钱不应该能够买到的?【月诚故事】》
不知不觉中,《奇葩说》已经播出到了第七季。在最新一期的节目中,奇葩星球的辩论题目是《人们可以自由买卖生命时间,你支持吗?》,陈铭作为反方的第三辩手,给出了一场精彩的表演。
说实话,#你支持自由买卖生命时间吗# 看起来似乎就是个一边倒的辩题。现实生活中,有人拿时间换钱,有人用钱换时间,我们完全可以找到许许多多这样的例子。比如说,如果你没有时间自己在家做饭,那么就可以花点钱去饭馆吃饭,于是你的做饭时间就省了下来;如果你没有时间去饭馆,那么还可以花点钱让外卖小哥送餐上门,于是路上的来回时间也省了下来。又比如说,你没有时间自己洗衣服,那么就可以花点钱买个洗衣机帮你洗衣服,也可以选择把衣服送去干洗店让别人帮你洗衣服。比如说,有些东西需要排队抢购但你没有时间去排队,那么或许只能多花点钱从黄牛手中高价购买。还比如说要去一个很远的城市,你可以选择打车去机场乘飞机也可以选择搭公交车去火车站坐火车,火车还可以选择便宜的慢车也可以选择高速的快车,结果同样是往返于两个城市之间,花钱多的人往往能够节省出更多的生命时间,而多花掉的那部分钱,正是你为这部分时间所付出的实际交易价格。
既然时间是可以交易的,那么作为反方还能有辩论的空间吗?很厉害的是,辩手陈铭不但给出了有力的论点和论据,而且还赢得了现场观众的满场喝彩。
经常观察高手们怎样解题确实能够学习到很多东西,陈铭的解题思路和逻辑都非常流畅。
刚一上场,陈铭就首先表达了感谢,向对方辩手致敬。这在礼节上相当于一个过渡,效果上相当于和对手之间的相互肯定——至少现场观众们在这个时间点上不会立即否认陈铭和他的观点。
接着陈铭采用了“总分总”的模板,抛出了总分总的第一个总述,总述这道题一共有三种解法。注意一下,这和经典的写议论文或者演讲流程是一样的,上来先预告一下自己接下来要讲什么,然后再开始具体的讲述,最后再做个总结,总结一下自己刚才讲了哪些内容,最后谢谢大家。根据现场观众的反应来看,陈铭说完“这道题一共有三种解法”之后,稍微停顿了一下,于是现场很快安静下来,此时此刻大家的注意力都被集中到了一起,即将进入陈铭的条理思路。
“第一个呢是看个例”,陈铭又停顿了一小下,“就是看某个具体的个体的人。”
所有人的目光都盯在陈铭身上,聚精会神。陈铭继续说,“欧阳超提到了自己的亲人即将离去,那是一个迫切需要时间的时刻,佳洁提到了她青春时候的窘态,那是一个人迫切的需要钱的时刻,这是两个个例。一个绝症病人在他生命最后的时刻,一支吗啡他可以轻松很多,这不是这个市场可以自由买卖吗啡的理由!”
现场响起了一片掌声,很多观众忍不住点头认同了陈铭的观点。尤其是最后一句话,“这不是这个市场可以自由买卖吗啡的理由!”,你很难去否定这个观点。换句话说,当对方辩手刚刚结束发言之后,陈铭没有采取 180 度直接掉头转弯的方式去立即否定对方的观点,而是让观众们从一个认可走向了另一个认可,观众们至此一直都还保持着不断点头的状态,表示认可。
“个例永远偏激……”陈铭很快提炼出来第二个观点。如果没有上一段的平铺过度就直接给出这个观点,恐怕这个观点会遭到很多人的反驳。理论上偏激的个例只是少数,个例很可能会呈现出正态分布曲线,大部分个例都不会永远偏激。但在观众们在不断点头的惯性下,并没有发现哪里不对,而是全神贯注地想要知道陈铭接下来会说些什么。
陈铭自然也没有辜负观众们的期待,每抛出一个新的分论点,观众们都纷纷点头赞许。其中有一个分论点就是“什么东西是钱不应该能够买到的?”
陈铭举了一个例子——诺贝尔奖。他说,“诺贝尔奖今天之所以叫诺贝尔奖,是因为科学共同体对它的共识凝结。而今天如果有一个富豪真的富可敌国,他就把整个瑞典科学院都买通了,就买到了人家颁给他的一个诺贝尔奖。(那么)他买到了诺贝尔奖,也彻底地消减了诺贝尔奖,从此诺贝尔奖在地球上就消失了,人不会再信他了!”
现场又再次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陈铭的情绪层层递进,当他情绪饱满地说到“于是问题只剩下一个了,时间是什么?各位,时间是这个星球上唯一的、最后的公平。唯一的最后的公平!”现场有观众忍不住悄然落泪。
这就是陈铭厉害的地方,如果直接跳到这个分论点,那么无论他的感情有多么充沛也很难打动观众。关键在于陈铭的论点是由一系列分论点逐个迭代过来的,观众们也是在一次次的点头赞许当中走到了演讲的高潮部分,于是在这个分论点的地方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动情且共情。
演讲的最后部分,陈铭做了一个总结,完成了总分总结构的最后一个总述部分。他说,“所以归根到底,市场不应被纳入就是这两个原因:第一,神性的公平不应被消解;第二,人永远不要成为商品。不要剥夺他的真正和最后的尊严,谢谢各位。”
完美。让人像是看了一场电影,有前奏序曲的娓娓道来,有中间铺垫的潮起潮落,还有高潮部分的汹涌澎湃,以及结尾总述的回归平静。从整个辩论内容和对现场节奏的把握来说,陈铭的整场辩论无疑是非常完美的。
虽然在逻辑部分,陈铭的一些分论点有些过于绝对化。比如,“个例永远偏激……”,又比如,“在时间上,我们是拥有同等起点和尊严的个体。”但是瑕不掩瑜。陈铭还提到说,“我们大致可以想象,在非洲还有印度,在大量人口累计的区域,他们经济不够发达,偏偏人多,……”,所以可以顺着陈铭的思路继续想象一下,在非洲还有印度这些经济不够发达的地区可能有的富人家里拥有万顷良田,而很多穷人家里没有田地缺衣少食。所以为了让家人能够吃饱饭,穷人们在时间上真的很难做到拥有同等起点和尊严。
所以陈铭的论点并没有侧重在可不可以自由购买生命时间,而是强调了为什么不应当这么做,为什么“人永远不要成为商品”。
实际上,相同的观点也曾经出现在考研政治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原理第三章当中,全章内容共分为三节,第一节“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首先揭示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所以我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讨论中,“私人雇佣劳动”几乎成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同义语。直到 1978 年改革开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些家庭活多忙不过来需要雇人,还曾引发过“私人雇佣劳动”是否是资本主义的讨论。这种话题不宜过度讨论。换句话说,这是一个已经存在了很久很久的经典辩题。而陈铭也强调了为什么不应当这么做,以及为什么“人永远不要成为商品”。
陈铭说的没错,有些东西是钱不应该能够买到的。所以最适合成为商品的,只有产品和作品,而“人永远不要成为商品,不要剥夺他的真正和最后的尊严。”
微博头条文章作者:<strong>【月诚故事】</strong>
微信公众号:<strong>【月诚故事】</strong>自媒体运营小白的成长日记
联系邮箱:messages (à) intorich (.) com
<img src="/img/wechat.png" alt="【月诚故事】自媒体运营小白的成长日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