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忘记如何骑自行车?【月诚故事】

标题: 《如何才能忘记如何骑自行车?【月诚故事】

百度知道日报前两天精选了一篇科普文章《为什么你永远不会忘记——如何骑自行车?》。文章解释了其中原因,“学习自行车的过程中,大脑、小脑、肌肉、运动神经,都在进行配合训练,从而确保骑行的动作流畅,这是非常复杂的运动状态,也正是这种复杂,让大脑的协调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进行各种体育活动,即使是散步,其实也和骑车有一定的动作联系,这就让我们的身体和大脑,一直处在“复习”状态,只要有一个自行车,就可以随时骑着上路~正是因为骑自行车是大脑和身体的综合协调,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复习着骑车的运动状态,除非我们多年躺着不动,否则就不可能忘记自行车骑行技能!”

乍一看似乎是这个理,但是本着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的好奇精神,又去知乎上搜了搜。结果在知乎话题《很久不骑自行车,人会不会忘掉?》评论区,有答主说,“说一个关于我的事实,小学时,有一年暑假去学游泳,游了一暑假,结束时有照片为证。第二年,再下水,就不会了,至今没再学会…”,有答主说,“我以为像游泳一样不会忘,结果隔了 6 年再骑,我居然不会了。。。尴尬”,还有答主说,“会,原以为自己能骑很 6,结果开了小黄车,连怎么上自行车都忘了。。。。。”,也有位律师答主说,“会忘记,我小学高中一直骑,后来没骑又给忘记了,今天骑了一把,龙头那个歪来歪去的,出一身冷汗”……,所以骑自行车的技能其实也是有可能会遗忘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真正的原因在于学习和练习强度。第一个答主只学了一个暑假的游泳,然后就再没有练习过。根基不牢,第二年忘记也是正常的。而那位小学到高中一直都在骑自行车的律师答主因为小时候一直骑,所以很长时间不骑之后,也能够很快就重新捡起这项技能,只是技能上生疏了许多。

也就是说,忘记骑自行车的第一个办法是——长时间不骑。具体需要多长时间取决于之前的练习强度。如果学骑车只是学了一个暑假,也许只要一年时间就足以忘掉这项技能;而如果小学中学一直骑车,那么需要的遗忘时间则会很长很长,但并不代表说永远不会忘记。

那么还有没有更快一点的办法呢?

恰好有位外国网友 Destin 做了这样一个试验《【中字】学会骑车不难 但你能忘记怎样骑车吗 旧货搬运》。在英语中有句俗话叫做“It's just like riding a bike”,是用来形容一件事情非常容易,容易到就好像骑车一样简单。然而骑车真的如此简单吗?骑车技能真的简单到无法忘记吗?于是 Destin 做这个让自己无法正常骑车的试验。

Destin 小时候 6 岁左右就学会了骑车。25 年之后,一位朋友 Barney 跟 Destin 开了个玩笑,焊制了一辆特殊的自行车让 Destin 试试。Destin 接受了这个挑战,骑上了朋友定制的自行车。这辆车和普通自行车不同的地方在于,自行车的车把手转向和前轮转向刚好是相反的,如果把手向左前轮则会向右。刚开始 Destin 觉得这也没什么难度,结果试了之后才知道这辆新车有多难控制。

这件事让 Destin 意识到,骑车原来是有条件反射的,而这种潜意识的肌肉记忆和条件反射是很难改变的。Destin 总结出一个道理:骑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完整系统,整个系统的实时运算也很复杂,其中包括了脚踩踏板的力度,身体的平衡,车把手的推拉,车轮的前行等等。只有每一部分的协调配合,只有肌肉的用力和机械的传送恰到好处,整个系统才能流畅运行,而假如你改变了其中的任意一个部分,整个系统就有可能会失去控制。所以 Destin 知道了为什么他骑不了这辆新车,而且他相信,其他人也骑不了这种自行车。为此,Destin 找来了许多人试骑,结果那些原本以为没什么大不了的骑手也全都挑战失败。

Destin 没有放弃,经过反复练习,Destin 竟然逐渐适应了这辆新车。只不过骑车的时候会很紧张,一点点外界干扰甚至手机铃响都可能会让 Destin 马上摔车。Destin 依然没有放弃,经过 8 个月的刻苦练习,终于状态好了许多,而且骑车速度也比原来快了很多。

这一天,Destin 来到了阿姆斯特丹的街头,尝试去骑一辆普通的自行车。然而 Destin 又不会骑车了,一个从 6 岁就开始骑车的人此刻显得非常无助。

好消息是,Destin 这次只练习了不到一小时时间,而且几乎是在某个时刻的一瞬间,Destin 原来的骑车技能就突然恢复正常了。

类似的感受也可以在键盘码字的时候体验。正常的键盘按键采用了 QWERTY 键盘布局,但市面上还有些不一样的键盘布局,比如 QWERTY,DVORAK,COLEMAK,WORKMAN 等等相对小众的键盘布局。如果尝试每天来回更换不同的键盘布局体验一下就会发现,即使原本打字可以像说话一样流畅自然,也会突然卡壳,半天打不出一个字来。

知乎上有个有意思的类似话题《如果幼儿被置于 20 种语言的环境,他仍然能分别学习 20 种母语吗?》,如果语言多了,会不会越来越有混淆的可能?答主 Chris Xia 给出的答案比较详细,答案是,“双母语者的人就多,三母语者的人就少。……这和在一种语言里暴露的时间有关。……要想完好地学会两门语言,达到同龄单语者的水准,最好的总暴露时间安排应该是五五开,至不济也要保证能够四六开。……要是能让三种语言同时满足35-40%的最小暴露时间的话,这孩子也就已经超出了正常人的范围了。如果同时让孩子暴露在三种语言下,必然会有至少一种语言不满足最小暴露时间,而无法被孩子正常习得。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的孩子,虽然并不会出现任何心理问题,但也只能算是双母语者,因为他的“第三母语”并不能达到母语的水平。而他在母语学习期内习得的“第三母语”倒也不是完全没有用处,只是会变成“残缺的母语”,也就有可能会变成为什么我能听懂一种语言,却说不出来? - 语言学习里面的情况了。”

也就是说,每一项技能习得都需要足够的暴露时间。所有学到的技能以及曾经的肌肉记忆也都不是永久的,如果暴露时间不足,那么这项技能就无法长久保持。

既然知道了如何才会忘记一项技能,那么也就同时掌握了技能习得方法。

这次不拿自媒体写作举例,而是以写歌为例。原创写歌是一项技能,假如想要给自己写歌应当如何学习呢?

理论上可以先作曲再填词,也可以先作词再谱曲。先说写词。根据《如何学习诗词写作? - 夜小紫的回答 - 知乎》介绍,学习写词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扩大入口。通过多读多体会去培养自己的语感。起步阶段不必贪多,选择中华书局的《唐诗三百首》和《宋词三百首》当作精读材料足矣。别小看了《唐诗三百首》,反复精读之后,对于诗词的语感能够提高许多。语感提高了之后,已经拥有了阅读诗词的能力,这时候可以“上大部头,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乐府诗集,诗经,楚辞,做全景式的泛读。一则巩固你的语感,持续性的锻炼自己理解古诗词语境。最后,从你的泛读中挑选出气质符合自己的人,买他的笺注,往骨子里挖,学他的体势骨力,学他的技巧,把他吃干抹净。”

第二步,是总结规律。这方面已经有人总结了,而且总结的很好。答主「夜小紫」说,“真的,很多人觉得诗词格律很难,但是我觉得真的很简单,这些东西你自己读诗读到一定时候,肯定是会要求自己去掌握的,不然很多疑惑解决不了的感觉很难受啊有没有。在这里推荐大家两本书:一本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一本龙榆生先生的《词学十讲》。入门书,在读诗的时候两厢对照,一边读一边解决自己以前大惑不解的问题,是很爽的事情。”

第三步,尝试去写歌词。“这个很简单了,把你在生活中的感触用你通过读得到的东西表达出来。……只要你能持之以恒的写下去,你会用熟练你所看来的技法手段,你会自觉的让自己的结构更匀称,时间会带给你结果。”

整个过程不是第一步好了再进行第二步,而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一边读写一边提高,和自媒体写作练习过程是一样的。

再说作曲。学习作曲的过程几乎是一样的,也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扩大入口。通过多听多体会去培养自己的乐感。听多了之后,就能发现有些旋律好听,想让人跟着一起哼哼。于是乎就有了“视唱练耳”的练习。至于这首歌或者这段旋律为什么会好听,就是第二步的事了。

第二步,是总结规律。同样的,这方面已经有人总结好了。需要先学习乐理,乐理能够解答许多之前听歌时会遇到的疑惑。然后是传统的四大件,“和声,复调,曲式,配器”。进入这个阶段之后,就可以开始练习“扒谱”了。网友「牛岱」总结了一套《如何利用 Youtube 学习音乐》的最佳音乐学习方法:“扒歌 -> 弹下来 -> 用乐理去分析 -> 吸收新思路,新想法 -> 运用到自己的创作和即兴中 -> 回到扒歌,反复循环。这种方式进步神速,亲测有效。”

第三步,尝试去作曲。平常听到的音乐多了,脑海里便会时常有各种旋律飘过。这些旋律都是创作灵感,可以用乐器或者手机录音下来,回头整理一下便是创作中的一部分。只要持之以恒的坚持创作,时间会带给你结果。

同样的方法也适用于其他大部分的技能学习——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可以让技能学得更快一些,而保证足够的暴露时间才能让这项技能不那么容易被忘记。

在另一个知乎话题讨论《程序员为什么是吃青春饭,而不是像医生律师一样越老越值钱? - 杨石头的回答 - 知乎》当中答主说,“医生和律师一样,两者都是像宗教一样准求一个无尽的完美结局(绝对的正义和无限的生命),科学可能永远都追不上现实,永远都会有很多灰色地带需要经验来提供信用背书。英文里行医,行法律都是 practice medicine, practice law 就比较直接,永远都是在练习自己的 craft,永远都不是完美的。已知的另一个用 practice 做自己行业动词的就是宗教了。”

因此,想要忘记如何骑自行车的真正办法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停止 practice。


微博头条文章作者:<strong>【月诚故事】</strong>

微信公众号:<strong>【月诚故事】</strong>自媒体运营小白的成长日记

联系邮箱:messages (à) intorich (.) com

<img src="/img/wechat.png" alt="【月诚故事】自媒体运营小白的成长日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