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教育资源是否应当集中于名校呢?【月诚故事】
标题: 《优质教育资源是否应当集中于名校呢?【月诚故事】》
知乎热榜上有一则话题《如何看待白岩松呼吁「多关注非名校学生」:九成大学生毕业于非双一流学校,大量优质教育资源却集中于名校?》已经热议了很长时间。
根据答主「大橘为重」的回答,“这个问题,白岩松谈了不是一两个月了,而是好几年了,他一直在讲这个观点,提出这个观点,时间过去了,但他又重提了,说明现实情况是几乎没有改变的。……”
根据答主「王子君」的回答,“……以 20 年各高校预算为例:年预算过 300 亿和过 200 亿的,各有 1 所;过 100 亿的,总共 10 所;50 亿以上的,总共 34 所;10 亿以上的,总共 143 所。300 亿是什么概念呢?除去国家补贴,20 年青海省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是 298 亿。”
根据答主「野兽派三明治」的回答,“北电毕业,我来说点北京电影学院的资源分配事情吧。电影学院算是艺术类顶级学校了,朋友是摄影系的,我们聊天时,他说系里培养每个毕业生的成本不亚于一名飞行员。上课用的摄影棚,在外面可能要七八万一天,市场上出了什么最新的设备,都能立刻摸到上手。我们系比较穷hhhh,但是仍然不定期请各种大师来授课,你看到的当代艺术家各大导演制片等等都来给我们传授过经验。但是毕业之后,不断在各种组里认识了许许多多其他传媒院校的毕业生,闲聊的时候,发现其他学校学摄影的没有摸过电影摄影机,学美术的从来没有和美术指导交流过,学编剧的从来没有学过剧作,甚至学电影导演的,上视听语言课的老师是从中文系毕业的。艺术和艺术学院之间的巨大断层导致了电影学院一枝独秀,垄断了行业,所有的行业资源和教学资源都像这方面倾斜,而其他院校的学生甚至入不了行。……”
在另一则知乎话题《平民教育和精英教育差距有多大?》下方,一位答主说到,“32 岁离职创业,做的一款APP,在北上广深寻求投资的时候,出于投资合作的目的,拜访了很多同行 CEO,无一例外全部是清华北大常青藤的,其中有创始人直言不讳我的产品比他们的甚至做的要好。但是我就是拉不到投资,原因很简单,聊了下,了解了下,他们背后的资源往往来自同学、校友、校友的校友还有父母亲友,包括一些名人,他们那个阶层离我是在太远了。这让我明白了教育的本质,一趟跑完后,基本放弃了那个产品。……”
类似的回答还有很多。在家长和社会日渐焦虑的今天,每一次关于教育资源分配、以及精英教育和平民教育的话题都足以引起众多网友们的关注和讨论。那么优质教育资源是否应当集中于名校呢?
恰好,德国和法国就是两个教育体制完全不同的国家。喜欢足球的人都知道,德国队球星很多,但比赛中并不会依靠个别能力特别突出的球星,而是会通过团队配合取胜。德国的教育资源分配似乎也是如此,奉行更加公平的“平均主义”。根据知乎话题《德国与法国留学,哪个更具优势? - 黄秋古的回答 - 知乎》答主描述,德国属于理想化的“大众教育”模式,各个高校之间的差别相对较小,而法国则采用了丧心病狂的“精英教育”模式,“最好的教育资源集中在最优秀的一批学生上,按成绩或者排名招生掐尖录取,……而法国高等教育垄断就在 grande ecole。每所 GE 都有自己独立的入学考试 concours,一般你如果录取了 top1 就不会再去 top2,这根中国高考录取区别很大,比如北大的学生比复旦强的不会太多,但是法国第一名可以把第二名甩出很远。可是还不仅仅体现在学校里,而是影响学生长久的职业轨迹,第一份工作薪水,乃至前几年的发展都跟学校排名严格挂钩。而后来在工业商业军政文化领袖都只出在屈指可数的几所 GE (HEC;ENS;Polytechnique;Science PO)。而这些 GE 规模只有数百学生,精英垄断更加登峰造极的一点在于,理工类的等到毕业再按总成绩,把全国最优秀的几十人挑出来,像中国古代科举进士一样,进入 corp d'etat的机构,储备为国家技术型公务员,或成为以后核电空客等央企的领导,进而让他们成为整个民族仰望星空的领航员。值得指出的是,corp d'etat 不接受非法国籍的学生,只要录取 corp d'etat 的法国人基本是不屑于去常春藤的,因为比他们成绩差一个等级的也可以拿到美国任何一所大学的 offer。……”
那么到底是将优质教育资源集中于少数名校的法国教育体制更好一些,还是平均分散于各个地区和高校的德国教育体制更胜一筹呢?
事实上德国和法国旗鼓相当。仅从诺贝尔奖获奖者人数来看,德国和法国紧挨着,分列第三、第四位,德国稍微厉害一些。而根据知乎话题《法国科技实力相对于德国如何? - TechSkieur的回答 - 知乎》当中,在法国生活工作了四年的信息技术博士 TechSkieur 的观察——法国是毫无疑问的科技大国。
换句话说,这两种教育资源分配模式都有合理的地方,也都各自有着让人诟病的弊端,并没有哪一种教育资源分配模式是完美的。与其说“优质教育资源是否应当集中于名校”,倒不如说,“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什么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根据百度汉语对于“教育”词条的解释,教育是指“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主要是指学校对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通俗一些,用一位名校毕业的母亲的话说,“能养活自己就是成功!”,参见知乎高票回答《一个清华大学的毕业生,他会希望自己的孩子上什么学校呢? - 知乎用户的回答 - 知乎》
再细想一下,教育其实是一种工具而不是目的。如果一个人的目标是想要拍摄一部大电影,那么考上北影、中戏、上戏无疑可以更近、更早地接触到行业资源,有利于目标的实现,而如果一个人的目标是想要进入互联网公司获取一份高薪工作,那么只要多去 LeetCode 这样的网站上刷题,多参与一些 Github 上的开源项目,多利用丰富的互联网资源勤奋一点自学,就也有机会找到一份互联网大厂的工作。
换句话说,这当中最难的地方在于明确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之后,所有有利于目标实现的教育资源和工具才可以被称为优质教育资源。
答主「小歪同学」在《平民教育和精英教育差距有多大? - 小歪同学的回答 - 知乎》回答中举了一个例子,“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北京东四附近的某著名重点小学。这个学校也曾经组织小学生来国博上课。他们上这个课不是源自上级部门的要求,而是纯粹出于自愿。学校希望借此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这个学校的小学生是什么水平呢?我给这些学生上课的时候问他们一个问题:‘小朋友们,北宋之后是哪个朝代呀?’我希望他们说南宋,进而引出岳飞抗金的故事。结果有一个小朋友说:‘伪楚。’……‘伪楚’是当时女真人在把北宋政府一网打尽之后立的一个傀儡政权,因为存续时间太短而且没有合法性,所以在历史中几乎没有存在感。除非是认真研究过这段历史,否则不太可能知道这个政权。当时我脑门子就开始冒汗,但是强掩笑容说:‘啊,那你说说为什么是伪楚呢?’小朋友说:‘因为张邦昌登基是在三月,赵构登基是在五月。’听罢此言,我脑门子哗哗冒汗,哗哗地冒汗,呲牙说:‘你真棒。’那天那个重点小学的小朋友们(五年级)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们的知识储备、眼界、表达能力全面碾压之前的那所中学初二的学生。……”
在这个例子中,小朋友知道“伪楚”以及“张邦昌登基是在三月,赵构登基是在五月。”其实历史知识中还有许多这样的细节知识,但一个人每天的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至于小朋友有没有必要去学习这么多的细节知识,只能说,知识是学不完的,选择哪些知识去学,完全取决于最终的目标是什么。
在知乎话题《为什么学历不值钱但学区房值钱? - 汤圆老师的回答 - 知乎》当中,答主是一位在上海工作的资深小学英语教师。有次她和同学聊天得知,同学准备买套学区房为孩子的读书做准备,不过同学买不起市重点的学区房,只能转而去买区重点的学区房。答主本来还想和她同学说说,谈一谈亲子陪伴教育的重要性,但是一想到同学是家 500 强企业的总监,经常加班到很晚,于是也就沉默了。所以答主说到,“学区房并不是对孩子未来的保证,相反更像是父母控制自己焦虑的解决方案,是无力帮助孩子无力陪伴孩子的中产阶级父母给自己的一个交代/安慰。”
这才是事实的真相——学区房并不是对孩子未来的保证,与目标不符的优质教育资源也不是。一个人如果真的对一个领域非常感兴趣,就总能找到各种优质教育资源去接近自己的目标。其中有些目标的实现必须通过考上名校,更多的则并不需要,而所有这些能够帮助自己实现目标的教育资源,才是真正的优质教育资源。
微博头条文章作者:<strong>【月诚故事】</strong>
微信公众号:<strong>【月诚故事】</strong>自媒体运营小白的成长日记
联系邮箱:messages (à) intorich (.) com
<img src="/img/wechat.png" alt="【月诚故事】自媒体运营小白的成长日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