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里面是否应当增加插播广告?【月诚故事】
标题: 《电视剧里面是否应当增加插播广告?【月诚故事】》
今早的知乎热榜上,有个做自媒体的也会遇到的话题《政协委员建议「适当恢复电视剧中插广告」,你支持吗?电视剧该如何平衡盈利与观众体验?》。这是一个平衡盈利与观众体验的话题,同时也是一个关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广告少了没法盈利根本做不到可持续发展,广告多了观众体验糟糕也没法做到可持续发展。
自媒体写作和运营可能相对还好一些。一方面自媒体写作的成本很低,只需要有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基本就能开工了;另一方面自媒体写作的观众体验相对稳定,但凡能够保持每天更新文章的节奏,粉丝用户数量就会随着时间的积累不断稳步上升。然而影视作品就不一样了,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真金白银的投入,远不是一张纸一支笔就可以搞定的简单事情。
做过短视频创作的可能会知道,短视频作品的综合成本要远高于自媒体写作,很多时候做短视频的广告和带货收入可能无法覆盖视频成本,参见《为什么运营短视频自媒体会亏损 1000 万?【月诚故事】》。而电视剧和电影作品就更是如此了。根据环球网去年一篇文章《2016-2020 视频平台版权剧采购观察:价格“退烧”,头部置换成新趋势》提供的数据显示,2011 年头部影视剧作品《甄嬛传》的网络版权价格仅为 30 万元/集,2017 年同作者 IP 加上原班人马打造的《如懿传》,其网络版权价格已激增至 900 万元/集。2019 年国内头部影视剧之一的《长安十二时辰》单集网络版权费用高达 1200 万元。
虽然电视剧作品的制作成本没有电影那么夸张,但也已经远远超出了大部分自媒体作品的制作成本。想要可持续发展的话,就至少需要能够回本。
这就涉及到了谁来出钱的问题。电影作品可以在院线上映,主要收入来自于票房收入。而电视剧作品主要是各家电视台和各大视频网站采购。观众们可以选择免费观看电视剧,但必须忍受赞助商的广告,又或者付费购买 VIP 会员,过滤大部分的广告干扰,获得更好的观看体验。很显然,在可以免费观看电视剧作品的情况下,大部分观众选择了对广告的忍受和妥协。换句话说,广告属于整个产品的一部分,也是合法商业行为的一部分,参见《屏蔽广告违法吗?【月诚故事】》。
然而事实是,很少有人会喜欢广告,也很少有广告会被看完。如果一个作品的广告过多,会影响观看体验。以往看电视可选的频道很少,即使广告过多,观众们也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但是现在有了手机,广告过多的电视节目就真的会失去观众们的注意力。虽然用手机看视频也会有广告,但其实是有很多方法是可以减免甚至跳过广告的。这样的话,用手机看电视剧的体验会相对更好一些。于是乎,看电视的人少了,大部分电视台也都陷入了收入困境。根据《政协委员建议「适当恢复电视剧中插广告」,你支持吗?电视剧该如何平衡盈利与观众体验? - 卧牛的回答 - 知乎》话题当中答主卧牛的回答,“全国有 2550 家电视台,能盈利的只有少数头部和基层部分接地气电视台,剩下的只能靠财政补助和卖药勉强生存。就算没有网络,全体中国人也看不完这些电视台,何况一个电视台可能有好几个频道。”
广告少了没有收入,广告多了观众嫌弃。这种两难的局面下,电视剧里面是否应当增加插播广告呢?又或者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呢?
事实上,办法是有的,而且解法不止一种。
第一种是 Netflix 付费会员模式。Netflix 是手机上最赚钱应用之一,财报非常漂亮。用户只需要支付每月 $8.99 美元的会员费,就可以在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视等各种终端设备上随意在线观看影片。和腾讯视频会员不同的是,Netflix 不提供免费的影片资源,只有付费订阅用户可以观看影片。因为完全跳过了赞助商环节,所以 Netflix 的影片几乎没有任何广告,用户体验也远远超过了其他视频平台。换个角度,Netflix 付费会员模式其实有些类似于 Costco 会员超市,主要收入来自于用户,所以商家可以完全站在用户角度,将用户体验做到极致。
第二种是 Youtube 的贴片广告可跳过模式。Youtube 是全球最大的视频网站,早期和国内视频网站一样一直亏损,年年烧钱换取用户规模。不过根据自媒体文章《谷歌首次公布 YouTube 盈利:2019 全年创造破 1059 亿元营收!》数据显示,2019 年 YouTube Premium 和音乐高级产品拥有超过 2000 万使用者,付费电视服务的使用者也超过 200 万,全年广告收入 151.5 亿美元(约人民币 1059 亿元),Youtube 广告业务规模接近当时 Facebook 的五分之一。
光从数据来看,Youtube 网站上的广告似乎很多。但实际上,大部分广告集中于视频作品的贴片广告,而且这些贴片广告是可以选择跳过的。这就使得 Youtube 的用户体验远远好于看电视的观看体验。
那么赞助商金主们就没有意见吗?
只能说,Youtube 在广告体验这方面深耕细作确实做得很好。
一方面是推荐算法,Youtube 的贴片广告更像是一个进行 A/B 测试的地方,它预期根据你的观看记录给你推荐可能你会喜欢的广告。没错,并不是所有广告都会让人讨厌,假如你正打算购买一个产品,又刚好看到了这个产品的广告,而且广告又很吸引人,那么你将很有可能会多看两眼,甚至看完的。不知道 Youtube 采用了什么样的推荐算法,但是推荐算法当中有一种叫做期望最大化算法的 EM(Expectation-Maximum)算法,曾入选“数据挖掘十大算法”。EM 算法会不断迭代算出最大近似值,通俗的说,Youtube 可以先推荐一个预期你可能会喜欢的广告,如果你没跳过广告算法就知道“猜对了”,如果你跳过了广告,算法就会继续迭代并找出你所喜欢的广告。此外,Google 公司还公开了 Collaborative Filtering 协同过滤推荐算法的入门教程。诸如此类的各种推荐算法正在变得越来越智能,完全有能力找出和你匹配度更高,对你更有吸引力的个性化广告。这时候,你所看到的广告似乎就不是那么让你嫌弃了。
另一方面是 Google Adwords 广告系统。不管你的企业规模是大是小,也不管你的广告预算有多少,大部分中小广告主都可以自助免费开通广告账户,然后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或大或小规模的广告投放,并获取详细的广告效果实时报告。如果同时投放了几种不同的广告,其中有一两个经常被用户点击跳过,那么或者是投放的渠道有问题,或者是广告的形式有问题,这种及时反馈非常有用,可以让广告主们第一时间获取用户反馈,并有针对性地对广告进行效果测试和改进。
在这种模式下,用户有了选择空间,可以跳过广告,广告主也能获取及时反馈,可以进一步提升品牌形象,并且避免引起用户反感。事实也证明,Youtube 的这种模式也相当成功,2019 年广告收入取得了 1059 亿元的好成绩。
以上这些例子大多跟电视和视频相关,但同样的问题和解法也适用于自媒体领域。如果当你有一天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需要恭喜你,毕竟只有当用户规模成长到了一定阶段时,才会遇上这种“甜蜜的烦恼”!
微博头条文章作者:<strong>【月诚故事】</strong>
微信公众号:<strong>【月诚故事】</strong>自媒体运营小白的成长日记
联系邮箱:messages (à) intorich (.) com
<img src="/img/wechat.png" alt="【月诚故事】自媒体运营小白的成长日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