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精神是否应当借鉴娱乐化的形式进行宣传呢?【月诚故事】

标题: 《科学家精神是否应当借鉴娱乐化的形式进行宣传呢?【月诚故事】

这些天的知乎热榜上,关于两会代表提案和建议的讨论比较密集。比如封面新闻发起的讨论话题《政协委员磨长英建议,主流媒体适当减少娱乐栏目比重,让科学家霸屏而非流量明星,你支持吗?》在知乎热榜上的热度逐渐上升,目前已经升至榜单的第三位。

当前该话题下方排名第一的高票答主「玉馨宁儿」给出的答案非常简洁:“群众需要娱乐,可以从提高娱乐内容的质量入手;可以多弄些跟科学相关的内容,但是不可以打扰到科学家,必须尊重科学家的个人隐私,必须给科学家一个绝对不被打扰的环境去搞学术研究。”

这是实情。对于潜心做科研的科学家而言,安静而不被打扰的工作环境极为重要。真正的科研工作,对于一个人高度集中注意力的能力要求很高,而科学家们就是那一小部分能够长时间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精细化思考者。高度集中注意力的心流状态极其消耗能量,别说是娱乐化了,哪怕是不相干的行政工作和论文要求都会是一种干扰。因此让科学家们有一个安静而不被打扰的环境去潜心科研,就是对于科学家们最大的尊重。

如果强行对科研人员进行大规模的正面宣传报道,真的不行吗?

事实上,40 多年前改革开放之初,主流媒体就曾经捧红过一位理论物理学科领域的“神童”——宁铂。之前也曾写了一篇文章《NOI 金牌保送清华姚班,如今回老家当教师,月薪 3000 元【月诚故事】》讲过中科大少年班宁铂的故事:

1978 年改革开放,科学也迎来了春天。为了在中国培养一支“少而精的基础科学工作队伍”,中科大创建了少年班,面向全国招收“神童”,而宁铂成为首批入学的天才神童之一。在当时的各家媒体上,宁铂的故事“2岁背诗、5岁上学、6岁学中医、8岁下围棋”广为流传,因此成为家喻户晓的耀眼明星。

宁铂入学之后,进入理论物理专业,这是当时最热门的前沿学科。四年后,宁铂在中科大留校任教,19 岁成为全国最年轻的大学助教,未来似乎前景大好。然而宁铂的内心是抗拒的,直到 2003 年,宁铂宣布出家为僧,舆论一片哗然,开始质疑少年班是否合理。

40年过去了,在中科大少年班成立 40 周年纪念日的前夕,有新闻报道《中科大少年班出家“第一神童”宁铂还俗了》,并且考了心理咨询师证,现在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平时研究佛教,也从事心理咨询。用宁铂自己的话说,“我学佛是为了解决我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困扰。从 1987 年开始就深受这些困扰,为此我花了 6 年时间来寻找答案。……(我现在)还不错,可以做自己心甘情愿做的事情。”

实践证明,名气太大有时也不一定是件好事,尤其是不希望被打扰的科学家们。那么问题来了,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如何让更多的人对科技感兴趣呢?

说真的,主流媒体这个领域其实一直都在做各种尝试,而且曾经不遗余力地想要把这件事情做好。之前还写过一篇文章《科普类自媒体的发展历程与盈利模式【月诚故事】》说到过,早在 1995 年,国家就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随后广电部门组织专家研讨广电行业如何为“科教兴国”战略服务,接着电视节目中涌现出来《走近科学》、《百家讲坛》等一批精品节目。早期的节目还曾邀请过“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等最顶级的科学家来做节目,所有人都真的是想把这个节目做好。然而曲高和寡,观众们听不懂很快就会换台。而随着收视率的不断下降,《走近科学》、《百家讲坛》后来也纷纷改版,变成了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猎奇化的叙事风格,直到最后节目停办。

为什么会这样呢?

美国作家尼尔·波兹曼曾经写过一本书《娱乐至死》解释过这种现象。波兹曼是在 1985 年写的这本书,当时的时代背景刚好是彩色电视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势力正在逐渐崛起。波兹曼本身是一位教育学博士,曾经写过好几本英语教材,毕业之后才开始传播学的研究,并在纽约大学创立了媒介环境学研究中心,可以说是媒介环境学这个细分学科的奠基人。

媒介环境学是研究什么的呢?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成长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影响非常重要。除了周围的亲朋好友之外,媒介环境学的研究者把媒体环境也看作是成长环境的一部分。在电视没有普及之前,媒体环境主要是以报纸、杂志、书籍等印刷品的形式存在。而当广播和电视普及之后,人们生活在广播和电视所包围的媒介环境之中。这两种完全不同的媒介环境,会塑造出不同的人吗?

波兹曼写作的这本《娱乐至死》,对比了印刷品时代和电视机时代对于美国人生活的不同影响,看看他们有哪些变化和不同。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印刷时代造就了理性思辨的人,电视时代则造就了娱乐至死的人。

波兹曼的这个研究结论其实对于自媒体写作与运营也很重要。

如果我们把早期以码字为主的微信公众号看作是印刷品自媒体的代表,而把后来以短视频为主的抖音视频看作是视频自媒体的代表。那么就会发现一个现象——喜欢阅读文字的人和喜欢观看视频的人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用户群体。道理也很简单,文字原本就是一件非常抽象的东西,阅读文字需要具备理性思辨的能力,也会引导一个人去不断提高思辨能力。而视频是一个非常具象的东西,大脑接受画面和声音的刺激就会立刻做出情绪的对应反应,中间并不需要深度思考的力量。

所以自媒体创作者在选择自媒体平台的时候,文字类的更适合选择知乎和微信公众号等以文字为主的平台进行运营,而视频类的则反之。娱乐的东西之所以让人开心,往往是因为喜剧演员敢于自揭伤疤,把自己的伤心事说出来让大家开心一笑,敢于把自己尴尬的往事编成故事,敢于把自己变成笑料和包袱。当郭德纲在相声舞台上拿于谦老师开涮的时候,台下立马就会笑成一片!

回到科研领域。科研原本是一件非常理性和严肃的事情,习惯于自我否定并追求完美。如果把科研和娱乐混在一起,会让人产生一种挫败感。喜剧演员可以变身小丑,让观众们获得一种优越感,而科研人员的专业,可能会让观众们感到自己的无知,进而发现“小丑竟是我自己”,这时候一般人都快乐不起来。

正是这种截然不同的差异,让科研和娱乐很难混在一起。所以将科学家精神通过娱乐化的形式进行宣传可能并不是一种可行的办法。

科研的快乐,最终还是会来自于科研。那种能够攻克难题的快乐,并不是通过看电视可以获得的。从这一点来说,很多人小时候特别喜爱的《十万个为什么》可能才是更好的科研启蒙宣传材料!


微博头条文章作者:<strong>【月诚故事】</strong>

微信公众号:<strong>【月诚故事】</strong>自媒体运营小白的成长日记

联系邮箱:messages (à) intorich (.) com

<img src="/img/wechat.png" alt="【月诚故事】自媒体运营小白的成长日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