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水学简明入门教程【月诚故事】

标题: 《浑水学简明入门教程【月诚故事】

水至清则无鱼,想摸鱼则必先浑水。浑水是一门学问,在学习浑水学课程之前,先来看看最近新出的清华大学《摸鱼学导论》这门课程——如何评价清华大学《摸鱼学导论》这门课程

为什么要摸鱼呢?这是《摸鱼学导论》开课老师顾老师的原话,“在今天下午,我突然发现荷塘雨课堂竟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环境,人人都可以创建一门课程,人人都拥有一席讲台。于是我便半开玩笑地建了一门《摸鱼学导论》课程。这门课程一开始只是我为了在令人昏昏欲睡的下午打起精神,顺便在模仿老师说话时获得一些快乐,十几人的课程小群里很快就充满了欢乐。……”

凭借着快乐的传递,顾老师十几人的课程小群逐渐发展成了 500 人的大群,又很快变成了 2000 人的超大群,直到话题热度被引爆,今早已经登上了知乎热榜的榜单首位。

我们都太渴望生活中能够多一些快乐了,这是摸鱼学的由来。而若要想让这种快乐加倍,则在摸鱼之前一定得记得要先浑水。浑水更容易摸鱼,这是浑水学的由来。

下面便是浑水学的简明入门教程。

第一章 浑水学的历史与背景

好了,到此打住,实在是编不下去了。不过在众多的回答中,答主「壹心理」给出了一些对于自媒体创作来说极其有用的信息。「壹心理」提到,“很多朋友都喜欢通过短视频平台来获得放松,无论是小姐姐的唱歌跳舞,还是一些搞笑段子视频,看完心情就会感觉愉快。但大家发现了没有,每次看完之后还是会感觉很累,甚至有时会长时间刷完后,还有有一阵‘空虚寂寞冷’。……真正影响我们休息的是 DMN 自发认知的特性,简单解释就是,大脑在不受控制地思考。例如,发呆或走神时,我们并未刻意地思考,却冒出各种想法。……”

这里的重点是,“发呆或走神时,我们并未刻意地思考,却冒出各种想法。”再准确一点来说,自媒体创作者的大部分创作灵感,正是来自于“并未刻意地思考的走神状态”。

在美国作家多萝西娅·布兰德的经典之作《成为作家》 1934 年出版之前,大部分人都认为作家创作需要天赋和灵感,是没法后天培养的。但是布德兰却坚信作家是可以后天培养的,甚至不需要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那么具体要怎么做呢?布兰德在《成为作家》书中是这么说的,“每一位活着的作家在那个间歇期都有各自的一些特殊癖好,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些业余活动有一些共性。骑马、编织、洗牌、写卡片、散步、削木头等等,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也可以说,有三大特点:所有这些活动都是有节奏的、单调的、无字的。这就是关键所在。在头脑这种表面状态的深层次背后,他几乎意识不到(除非他自己的观察力教会他这样反思)一切活动仍在进行中,他的故事构思仍旧在不停地反复酝酿、拼接融合成一个有机的作品。换句话说,每一个作家在某种程度上,不管他是长期探索的结果还是纯属运气,都是让自己处于一种轻度的催眠状态。还保持着注意力,但仅仅是保持,对注意力并没有严格的要求。在头脑这种表面状态的深层次背后,他几乎意识不到(除非他自己的观察力教会他这样反思)一切活动 仍在进行中,他的故事构思仍旧在不停地反复酝酿、拼接融合成一个有机的作品。”

敲重点,“……有节奏的、单调的、无字的。这就是关键所在。”

如果不是作者提及“削木头”这种爱好,估计没人会想到作家创作和削木头之间能有什么联系。但是创作的过程就是如此,有时候拼命想要创作的时候,却什么也创作不出来,反而是在发呆或走神的状态中,会有一些灵感从脑海中蹦出来。如果能够立马记录下来,这些就会成为后期创作的灵感和素材。

或许这种大脑看似浑浑噩噩、半睡半醒的放空状态就可以被称之为“浑水”状态。有时候在这种“浑水”状态下,会出现畅快淋漓的“文思如泉涌,下笔如有神”感觉。与之相反的,则是答主「壹心理」所提到的“空虚寂寞冷”。只要刷手机刷短视频的时间太长,整个人就会很累。不但短暂的快乐没有了,还会有一种借酒消愁愁更愁的失落感。所以,浑水学的关键在于,放下手机并让自己找到一种“有节奏的、单调的、无字的”业余爱好,创作灵感和快乐便会向你而来。

​好了,这次真的编不下去了。还是知乎的网友们更厉害,已经有答主发布了“社畜学”著作《working beyond retirement》,还有答主在“摸鱼学”的细分领域里设计出了《如何摸金鱼》选题。而根据知乎热议话题《什么样的人活得最幸福? - KnowYourself的回答 - 知乎》的高票答案—— 真真实实地生活着的人,往往会很幸福。


微博头条文章作者:<strong>【月诚故事】</strong>

微信公众号:<strong>【月诚故事】</strong>自媒体运营小白的成长日记

联系邮箱:messages (à) intorich (.) com

<img src="/img/wechat.png" alt="【月诚故事】自媒体运营小白的成长日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