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很多学校都不让外卖进入呢?【月诚故事】

标题: 《为什么现在很多学校都不让外卖进入呢?【月诚故事】

据头条新闻 #高校回应男子狂扔学生外卖# 报道,3 月 25 日,辽宁大连某高校实行封闭管理,“保安把学生点的外卖都扔了,扔了大概有 20 个。”而学校安保处回应称,“最近跳墙进来送餐的人太多了,我们会管理,不让他们送了,但扔外卖的不是我们的保安,我们从来不扔学生东西。”

在评论区有一位知情人士「王浚晨」评论说,“确实不是保安,学校新开了一个食堂,是里面的商家赚不到钱,出来扔外卖,学校也不给解封,造成了这样的僵局,但是一个巴掌拍不响,保安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是有责任的,希望校领导放低商家门槛,赶紧解封,……”另一位网友则说,“但凡学校的饭菜能做得好吃一点也不会挣不到钱(皱眉)。”

持类似看法的网友似乎还有很多,一边倒的声音认为学校懒政,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事实上,这是一笔经济账。玩魔兽游戏的同学可能会有一个非常直观的感受,40 个人的团队组团作战要比 25 人的团队作战难度高很多很多。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团队的管理成本和沟通成本紧密相关,而团队的沟通成本又和团队人数多少直接相关。当一个团队只有 2 个人的时候,沟通渠道只有来回 2 条,当团队人数增多到 3 人时,所有来回沟通渠道则迅速增加到了 6 条。以此类推,团队内部的来回沟通渠道 = (n -1 ) *n ,其中 n 表示团队人数。如果团队人数是 6 人,所有来回沟通渠道就会迅速增加到 30 条。

换句话说,人数越多就会导致越高的沟通成本,进而带来更高的管理成本和更低的管理效率。

1975 年,美国北罗莱纳大学教授 Fred Brooks 曾写过一本后来 20 余年畅销不衰的经典巨作《人月神话》,这本被誉为软件工程领域圣经宝典的书中提出了一条“布鲁克斯定律”(Brooks Law)——向一个进度已经延误的 IT 项目中增加人手,只会导致更加严重的项目延误。

因此很多软件工程项目小组一般会在启动的时候进行招人,而项目一旦启动之后,在封闭化开发阶段项目组就不再继续招人了。

另一位软件开发领域的传奇人物劳伦斯·普特南穷其一生都在追求更高的效率。他曾做过一项研究,研究一个团队究竟需要维持在多大的规模才会更加高效。他的研究结果表明,如果一个项目的参与人数超过 20 人,那么和参与者只有 5 人或者少于 5 人的小团队相比,大团队得花费 5 倍以上的时间才能完成任务。

换句话说,在权力平等的小团队中,规模 5 人及 5 人以下可能是一个效率最高的团队规模。譬如需要队友之间紧密配合的篮球团队,同时上场的团队人数只有 5 人,而人数规模更大的足球队,经常会分成 4-3-3 阵型或者 4-4-2 阵型,同一时间相互紧密配合的小范围团队人数也不会超过 5 人。

至于西游记中的唐僧团队更是经典,师徒 4 人再加上白龙马算 0.5 人,整个团队规模正好控制在 4-5 人之间,或许算是团队协作的一种最优解。

无独有偶,根据知乎讨论话题《一个小型团队到底多少人能够发挥最高的效率? - 银针一朵的回答 - 知乎》答主「银针一朵」的回答,早在 13 世纪的欧洲,整个欧洲大陆局势动荡,商贾盛行。在《马可·波罗游记》著作问世之时,一位语言学家曼纽尔想要知道“作战时如何成立小分队?而贸易小团队又应该有多少人合作最合适?”。于是曼纽尔对团队学进行了一番研究,结果发现,“当一个小队为四个人时,能比其他人数的小队内部氛围更加和谐;团队也更加稳定;更加的无所畏惧,克服困难,更有冒险精神;队员之间彼此会更加的信任可靠。” 300 年后的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小说和戏剧进入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据说有一位编剧查克 Chucks 也发现了这样一个规律——凡是优秀的类型小说,团队的人物设置大多是四个。查克把他发现的这个规律称为“黄金四人物法则”(The four golden rule)。以上都只是众人凭感觉总结出来的规律,而后有一位数学家莫西,对历史上有名的成功团队进行了统计,最后得到了一个正态分布曲线,发现团队人数大多集中在 3-5 人。后来莫西又专门研究了 3-5 人之间的最优解人数,最后发现,“团队 4 人时办事效率最高”。

以上这些,都说明团队人数规模和管理成本及团队效率之间有着紧密联系,而且这种成本上的增加不是缓慢地线性上升,而是爆发式的迅猛增加。

而企业或学校的管理同样如此,管理成本和人数规模密切相关。即便团队组织架构从合伙人小团队扩大为上下级关系的大团队,能够容纳更多的团队成员,也还是会存在一个合理的团队规模,而这个规模的大小或许在 100 人左右,超出这个人数,沟通成本就会大幅增加,而管理效率则会明显下降。

根据自媒体账号「牛透社」文章《为什么 96% 的创业公司超不过 100 人?》的数据,2019 年前 10 月,我国日均新设企业为 1.97 万户,如果加上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日均新设市场主体为 6.42 万户。截至 10 月底,全国实有市场主体超过 1.2 亿户。也就是说,大约有 96% 的创业企业,员工人数没有超过 100 人。

碰巧的是,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也曾立过一个规矩——Mac 团队不得超过 100 人。乔布斯当时是这么解释的,“我最多只能记住 100 个名字,并且我只希望跟我了解的人一起工作。要是团队超过 100 人,就会迫使我们改变组织架构。那样的话我将没法工作,我必须了解团队里发生的每件事。”

同样的规律也适用于物业小区、学校团队或其他组织。当一个团队规模大到一定程度,流动人员数量增多到某个临界点时,管理效率可能就会明显下降。所以经常可以看到某物业小区禁止共享单车进入小区;某小区保安阻拦外卖进入;某学校按照“非必要不外出”原则,要求师生员工原则上不得离校外出,如确需离校的必须向所在单位和部门履行请假手续;某高中要求学生开学后若无特殊情况全部住校(一个寝室七到八人),不得走读,直到高考,等等。

当然这当中也有安全责任因素。譬如学生和学校之间产生了合同关系,学校有权利和义务为学生提供宿舍住宿,而学生们也有义务遵守《宿舍住宿管理条例》,一旦学生在校园内出现意外事故,学校就必须承担责任,所以学校一定会管着学生。

然而管理成本和效率又决定了,不是每个学校都能做到高效率的全面管理。也就是说,每个学校的管理规定和管理效率都不一样,越优秀的地方,类似的意见分歧越少。而这种选择其实是双向的,学生在选择学校之前也可以尽早打听了解一下各个学校都有哪些特殊的规定,再权衡取舍。如果实在接受不了任何一家高校的管理规定,或许就只能在家自学或者选择以满意服务为主且空间更加自由的校外辅导机构去接受培训了。

人流密集的地方,看不见的管理成本其实很高。在流动人员最密集的公路上,由交警和辅警负责维持交通秩序。出了事故,会由交通管理部门进行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这些都需要成本,或许和沟通成本一样,与人数的平方成正比关系。所以人数众多的大学校园即便想管好,可能也会心有余而力不足。

说到底,这是一笔经济账。是否允许外卖员进入小区物业或者学校校园是一个管理问题,涉及到管理成本、效率以及出现各种意外之后的责任鉴定问题。或许有一天,信息化成本足够低的时候,这些无比琐碎的“鸡毛小事”都可以在系统内分权分域完成自动授权。到那个时候,管理责任边界清晰,管理成本也足够的低。于是谁的地盘谁来制订规则,业主、师生、保安或者外卖只需要方便地按照事先在系统里设定好的类似于《宿舍住宿管理条例》这样的规则办事即可。在利益冲突的地方,按规则办事始终是成本最低的解决方案。


微博头条文章作者:<strong>【月诚故事】</strong>

微信公众号:<strong>【月诚故事】</strong>自媒体运营小白的成长日记

联系邮箱:messages (à) intorich (.) com

<img src="/img/wechat.png" alt="【月诚故事】自媒体运营小白的成长日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