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鲅鱼圈到沈阳鸡架,确诊大爷轨迹公布中隐藏着的美食攻略【月诚故事】
标题: 《从鲅鱼圈到沈阳鸡架,确诊大爷轨迹公布中隐藏着的美食攻略【月诚故事】》
知道“鲅”的正确读音吗?今早的热搜话题当中就有一条 #鲅鱼圈写成鱿鱼圈# 。据人民资讯网报道,有网友在微博上反映,福建某县官方微信公号发布的《关于做好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紧急通告》,错将“鲅鱼圈”写成了“鱿鱼圈”。很快,公告中的这个地名“鲅鱼圈区”得到了更正。而根据当地自媒体“鲅天下” 2018 年的文章《为什么叫鲅鱼圈?这是我听过最全的答案》及官媒辽宁日报文章《营口:为啥叫鲅鱼圈》介绍,“……清朝时六省打鱼船来此歇集,主要打鲅鱼,因海湾成月牙形,鲅鱼圈就叫开了。……据说有位黑龙江的朋友给刚到鲅鱼圈的家人写信,只大致听说鲅鱼圈,却无从想象是哪几个字。于是根据读音展开联想写成八一,至于‘圈’,则创造性地画了一个圆,于是信封上出现了‘营口市八一O区’字样,幸得邮递员解读能力超强,顺利将信送到。倒是收信人对‘八一O’百思不得其解,直到跟朋友通了电话才明白个中原委。九十年代初,报社的一个同事收到一个邮件,细看之下放声大笑,原来邮件地址被写成了‘鱿鱼圈’,好端端一个国家级开发区变成了油炸食品,实在让人哭笑不得。……”
既然油炸食品可以变成地名,那么辽宁人民最爱吃的美食到底是炸鲅鱼圈?还是炸鱿鱼圈呢?
正确答案既不是鲅鱼也不是鱿鱼,而是传说中的沈阳鸡架!
根据快科技文章《为何沈阳流调里必有鸡架? 网友直呼:确诊大爷行动轨迹能把你看饿》描述,“……我们发现了一位沈阳民间美食家,毕竟大爷平均每天下两次馆子,鸡架、炖肉、抻面。三天三次鸡架的好胃口,更让人发出天问:沈阳鸡架到底有多好吃?每次流调记录都有它?对沈阳人来说,他们的城市之光属于鸡架。……”
别说,老大爷的行动轨迹还真是一份沈阳美食地图:鲅鱼圈的李记海鲜烧烤店、三好街老迟家的熏鸡架、三好桥南侧玖福记的熏拌鸡、和平区振兴街的小骨头羊杂馆、光荣街的老四季、沈河区十一纬路的原味斋、中山公园西门附近的小骨头羊杂馆、辽宁电视台对面的兰州拉面馆、和平区水上渔港、巢记炖肉(艳粉店)、味东唐面庄(滑翔店)、李先生牛肉面大王……
这其中,最具沈阳特色的美食无疑要数“沈阳鸡架”了。有网友说,“……我以前一直以为全国各地哪里都有鸡架,直到毕业后全国各地四处飞,最后才后知后觉,鸡架这东西,就咱沈阳有。别的城市,或许现在多少有,但是我如果不刻意去找,是找不到的。但是在沈阳,我敢说,只要是条街,就一定有至少一家鸡架。……”
据说网络上有一个调查,说沈阳人每天要吃掉全国一半的鸡架。调查不一定是真的,但鸡架在沈阳人的记忆中确实是无法抹去的。知乎话题《沈阳的鸡架好吃吗,为什么沈阳确诊患者的行动轨迹里必有鸡架,还有哪些沈阳美食值得推荐? - 一山同学的回答 - 知乎》中,沈阳本地人“一山同学”说到,“如果论及鸡架的来源,北方大概所有的民间食物都来自于稀缺,包括北京的各种下水,包括辽宁这边的乱炖和鸡架。说人话就是当初吃不起鸡肉,现在吃得起但形成了独特的饮食习惯了。就像南方现在具备保存新鲜面条的条件了,但碱水面依旧是主流。沈阳鸡架的烹饪方式大概是五种:烤鸡架、熏鸡架(冷哲老师说的拌鸡架)、炸鸡架和炖鸡架,对了,还有炒鸡架。……”
手撕鸡、白切鸡、叫花鸡、香油鸡、炒鸡架……,谁能想到一只鸡能有这么多种吃法呢?那么最好吃的做法又到底是哪一种呢?
根据知乎话题《什么是真正的吃货? - 每日人物的回答 - 知乎》答主描述,“纪录片导演陈英杰对烧烤的记忆是长在耳膜上的。那是九几年,他跟几个哥们儿吃烧烤。有个人点了烤鸡翅,一整根那种,他现在还记得那个朋友嚼鸡翅的声音——‘碰到脆骨是嘎嘣嘎嘣,吃肉又是吧唧吧唧。’当时在场的还有王海龙。2016 年,王海龙提议拍一部烧烤纪录片的时候,当时,他和陈英杰正好又在簋街撸串。没过多久,陈英杰的微信签名变成了:‘最牛逼的烧烤在哪儿?’他也带着 6 个导演组跑了全国 32 个城市的 500 多家烧烤摊铺,真正见识了中国烧烤江湖中的食物、人和故事——中国首部烧烤专题纪录片《人生一串》也由此诞生。……”
作为“最厉害的烧烤”之一,纪录片《人生一串2》第一集的故事就是从沈阳一位老板在烟雾缭绕中熟练的翻着鸡架开始的。这家名叫“传说鸡架神奇小店”的烧烤店位于沈阳市皇姑区乌江街与长江街 22 巷交叉路口,小店里朋克斌哥的钢炭摇滚从每天下午 4 点半开始营业,老板在这里做烧烤已经快 20 年了。“有一种说法是,曾经的沈阳是老工业基地,工人们在下班之后总爱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喝酒聊天,鸡架这种又便宜又有肉的下酒菜深得老沈阳人的心。久而久之,‘啃鸡架,喝老雪’成为了沈阳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盘鸡架,几瓶啤酒,三五好友,一边和朋友唠嗑吹牛,一边用双手抓着鸡架,将其撕成片片小份。紧致的嫩肉,粘连着鸡架骨,略蘸些辣椒酱,入口的鲜嫩自是勾人无数。除了啤酒,抻面也是沈阳人啃鸡架的标配。类似于兰州的牛肉面,沈阳的抻面也有粗细之分,其中点单率最高的,是‘二细’和‘韭叶’。抻面的高汤,通常由整鸡熬制,经过长时间的熬煮,鸡肉与汤底合抱相融,剩余的鸡骨捞出,成为抻面的上桌必备。……”
结合着纪录片《人生一串2》再看老大爷的行动轨迹,原来沈阳鸡架和抻面才真的是绝配啊!更准确的说,很久以前的小农经济时代,不是每家每户都有条件养猪,但家里养鸡且做面的农户倒是很多,因此鸡和面相关的各种美食才是中国传统美食文化当中最经典的传承与记忆,光是面条的做法就有很多种,譬如:山西刀削面、北京炸酱面、河北龙须面、山东打卤面、陕西油泼面、重庆小面、四川担担面、安徽板面、河南烩面、上海阳春面、福建沙茶面、台湾担仔面、武汉热干面、兰州牛肉面,等等……
纪录片《人生一串》厉害的地方在于,导演陈英杰凭借自己对于烧烤的挚爱,就拍摄出了一部关于烧烤美食的纪录片。因为有足够的烟火气息,或者说非常地接地气,这部纪录片在豆瓣上的评分高达 9.0 分。对于自媒体创作者,尤其是视频类自媒体创作者来说,这绝对是一个非常耀眼的成绩。
虽然不知道创作《人生一串》这样的纪录片需要多少成本,但据目测估算,以及业内人士李艳尘在知乎话题《大国匠心类栏目是如何拍摄制作的,需要多少钱才能拍摄一档栏目? - 李艳尘的回答 - 知乎》当中的回答,纪录片制作费用里面差旅、住宿、伙食、薪酬占了很大的比例。
换句话说,自媒体创作者如果是独立创作,并严格控制自身差旅、住宿、伙食、薪酬这几个方面成本的话,其实还是有可能小成本创作出高质量纪录片的。烧烤美食文化如此,面食美食文化也是如此。
不多说了。对沈阳鸡架真有兴趣的人,可以等到疫情过后,再去沈阳尝一尝传说中绝配的沈阳鸡架和抻面!
微博头条文章作者:<strong>【月诚故事】</strong>
微信公众号:<strong>【月诚故事】</strong>自媒体运营小白的成长日记
联系邮箱:messages (à) intorich (.) com
<img src="/img/wechat.png" alt="【月诚故事】自媒体运营小白的成长日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