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高考前的各种焦虑?【月诚故事】
标题: 《如何看待高考前的各种焦虑?【月诚故事】》
临近高考,关于教育的各类话题讨论也突然变得热闹起来。当前知乎热榜热度暂时排名第一的话题《如何看待衡水中学学生说「我就是一只来自乡下的土猪,也要立志去拱大城市里的白菜」? - 知乎》以及热度暂时排名第三的话题《「在北极科考,却遇到北京朝阳区的小学生毕业旅行」反映了什么问题?如何给孩子一个特别的毕业季? - 知乎》都不约而同地反映了一个问题——考试前的焦虑。
关于第一个话题,评论区当前排名第一的答主说到,“这句话来自好白菜都被猪拱了,本身就是句骂人的话,能引申出好东西吗?贬低土猪、贬低白菜、贬低乡下、鼓吹对立……教育的目的除了知识、学习方法,还有做人的三观。教育学和心理学都很明确提到,青少年期是一个人三观定型最重要的时期,错误的引导能毁掉一个人的一辈子,成年后的很多心理疾病、反社会、反人类的行为,绝大部分都来自青少年期的创伤。……”
评论区之前排名第一的清华博士“难得糊涂”则说,“我教过偏远高中的孩子,他们中有的考得还不错,成了我校友。我在教学中从不跟他们讲视频里谈的那些城乡对立、阶层跃迁、高考公平等话题,也从不愿意说教,讲大道理,只是努力让他们内心平和,专心备考。你认为谈视频中的那些能帮到他们什么呢?让他们因为感到不公而发誓努力,未来干翻城里人吗?让他们先感到极度自卑,然后让他们‘知耻而后勇’吗?扭曲学生的内心,激起他们的‘复仇欲’,这是教育吗?……”
两位答主的回答都很到位,这种教育方式除了强化阶层对立、煽动城乡割裂、激发学生们的“复仇欲”之外,实际上对于学生们学习时的记忆力、判断力、学习效率都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并不能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
关于第二个话题,评论区当前排名第一的答主们强调的则是“阶层差距”。答主“郭不紧”律师说,“一个是经过十多年甚至二十年的专业学习和训练才可以进行的科考项目,一个是只要有钱有资源就可以乘坐任何交通工具到达的旅行,但是两者同样在北极相遇了。这二者的相遇,不就是我们讲的‘阶层’差距吗?”当前排名第二的答主“洛克马戏初号机”说,“我的孩子就算再优秀,他未来,恐怕也很难竞争的过那些人。……然而,现在的问题是,小地方低收入者家庭的孩子,就算奋斗十八年,也可以和大城市中产阶级,乃至于更高阶层的子女,一起喝咖啡么?……”当前排名第三的答主“豹纹头的前天”说,“……你让山东河北的高中生敢想吗?山东河北的学生别说打游戏了,你带本杂志到教室都是大逆不道的事。能让小学生去北极圈当然是好事,但是这种好事只可能发生在北京。毕竟一来只掏得起上千万买学区房的北京家长才舍得花几万送孩子去北极。二来也只有北京的孩子们知道,考上同样的大学,他们只需要晚上看书到十点就够了。河北和山东的学生哪有这个福分呢?去考个专科,毕业来后厂村 996 吧。”
对于自媒体创作者来说,或许会对第二个话题非常熟悉。在这个话题领域曾经有两篇自媒体文章流传面非常广泛。其中一篇是 2007 年作者“麦子”创作的文章《我奋斗了十八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在知乎上有人 2017 年专门发起了相关话题讨论,四年时间目前一共吸引了 163 位答主的回答,算是正常热度。另一篇文章则是自媒体大号咪蒙 2019 年 1 月撰写的文章《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
尤其是咪蒙所宣称的“真实故事”,以“制造焦虑和落差”见长,似乎找到了当年的流量密码。答主“老杨叔聊志愿填报”甚至总结出了一系列炮制 10w+ 爆款自媒体文章的关键词排列组合,譬如:
-
《985博士被裁员,回家被老婆数落一怒跳楼》
-
《作为农村出身的大学生,我被安排和女服务员相亲》
-
《985本硕找不到老婆嫖娼被抓,冒充文盲》
-
《英国G5硕士,HR给我一月5000》
-
《澳洲前五大学的她在啃老》
-
《我是博士生,我不敢参加同学会》
-
《读了清北在一线城市还是没有立锥之地》
-
《今天,我的北大博士同学自杀了》
-
《昨天,我的985同学疯了》
-
《前天,我的清华研究生老婆哭了》
-
《高考状元的我被二本同学鄙视》
-
《清北博士约炮,居然让我买套套》
-
《看,那个过年不敢回家的高考状元》
-
《985学霸,我的房租是收入的三分之二》
-
《县城高考状元,聚会买单时偷偷溜进厕所》
-
《华五学霸,居然成了接盘侠》
事实上,“老杨叔聊志愿填报”还是低估了自媒体大号咪蒙在标题上的文案能力。根据 2017 年的一篇采访文章《900万粉丝的咪蒙,是如何取标题的?》描述,“……与黄小污见面是在上周二的下午,她和安迪来上海出差,跟我和我的同事夏叔叔喝了一杯咖啡。赴约前,我只认识安迪,她是咪蒙的商务总监,但并不知道黄小污就是那个天天为咪蒙审稿改标题的女人(咪蒙背后原来还有审稿的人),且两人都是名副其实的萌妹。……于是我们一把揪住黄小污,连问了 9 个问题,聚焦爆文无数的咪蒙究竟如何取标题。……4、能列举几个迄今为止非常满意的标题吗?《如何谋杀你的妻子》、《我们男人出轨,不是为了性》、《捉奸的时候,该涂什么口红》。主要是因为新,且足够引发好奇。……”
这里划重点,当年咪蒙自媒体事业上升期的三个非常满意的标题是: 《如何谋杀你的妻子》、《我们男人出轨,不是为了性》、《捉奸的时候,该涂什么口红》
这种标题明显更加夸张且不合常理,容易抓眼球引发读者的好奇心。相比之下,“老杨叔聊志愿填报”给出的组合标题还是不够极端夸张,也少了一点戏剧冲突所带来的悬而未决的感觉。
经过几年时间的发展,咪蒙成功树立了男女性别对立、夸大了社会阶层对立,虚构了《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贩卖了焦虑,收获了足额流量和广告费,也因为严重违规最终导致亲手把自己的账号给葬送了。
这里有个奇怪的问题,贩卖焦虑有什么好处吗?
根据知乎话题《如何从传播角度理解“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 知乎用户的回答 - 知乎》答主解释,“……1. 从新闻价值来看,主要涉及事件和人物的显著性。“坏事”比“好事”在一定程度上更具有显著性,就像人咬狗和狗咬人,前者更异于常态,因此会吸引受众目光。……2. 从受众的角度看,绝大多数受众更关心接近‘性’‘腥’‘星’的这一类信息。西方自由主义报刊时期,新闻内容以受众的喜好为核心,这一类新闻一度非常猖獗,对社会造成了诸多不良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没错,贩卖焦虑更容易获得流量,这是西方自由主义报刊时期就已经早已发现的“秘密”,但同时也会对社会造成诸多不良影响。
根据“补壹刀”微信公众号文章《补壹刀:全面起底!美驻外使馆全球撒钱,秘密送中学生赴美洗脑》介绍,“‘中学生学习项目’的前身‘俄美学生交流计划’始于上世纪 80 年代后期,当时,去美国交流被俄罗斯青少年认为是‘去天堂’般的机会,参与热情很高。1992 年,美国政府简化了该项目,并创建了‘未来领导者交流计划(FLEX-Future Leaders Exchange)’。FLEX 的员工在莫斯科及其他独联体国家的首都工作,四处选拔年龄在 15 至 16.5 岁的有才华的青少年(该年龄段限制要求严格,显然有心理学家判定该年龄段最容易受新思想影响),由美国国务院全额资助他们到美国家庭寄住一年,接受美国价值观‘洗脑’。按规定,这些学生在项目结束后不能留在美国,必须返回俄罗斯。项目实施后不久,‘交换’就消失了,几乎变成了美国单方面吸引俄罗斯学生去美国。从 1992 年开始,约有 2.2 万名俄罗斯学生参与了该计划,没有一个留在美国,全部返回俄罗斯,逐渐进入到政治、教育、文化和科学领域,其中有的成了著名记者、大学老师、舆论领袖,也有的成了人权和环保组织成员。……在西方价值观当中,‘公民社会’被认为是对抗‘官僚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注意到,政治性议题,反而不如女权、人权、少数族裔文化保护、反对家庭暴力、环境保护等社会性议题更能引起公众关注,也更容易培养青年意见领袖,也就是通过非意识形态议题的政治化来扩大社会影响。实际上美国恰恰利用非意识形态话题来传播美式价值观。”
细想一下,加重教育焦虑、强化阶层对立、煽动城乡割裂最终对谁会有好处呢?
不可否认,任何社会任何行业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内部竞争。但回到文章开头,已经有答主说到,“教育的目的除了知识、学习方法,还有做人的三观。”
因此临近高考最恰当的办法,正如高票答主“难得糊涂”所说所做的那样,“落后地区的学生,他们需要这些吗?他们需要的是专心学习和备考”。不需要说教,也不需要讲大道理,唯一要做的只是努力让学生们内心平和,专心备考。足矣。
微博头条文章作者:<strong>【月诚故事】</strong>
微信公众号:<strong>【月诚故事】</strong>自媒体运营小白的成长日记
联系邮箱:messages (à) intorich (.) com
<img src="/img/wechat.png" alt="【月诚故事】自媒体运营小白的成长日记" />